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2014-07-24 13:52张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2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高职院校

摘要:建设专业文化,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命题。本文首先对专业文化的概念进行研究界说,进而归纳了专业文化具有多样性、辐射性和相对性等一般性特征,并以组织文化理论为研究基础总结提炼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要素,可分为专业物质文化、专业制度文化和专业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最后文中提出具有一定策略意义的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29-03

职业院校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职业性”。在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行业、企业的文化。一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部长说,“毕业生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而是文化认同和基本素质不能达到企业标准”。一项调研发现企业就学生对于企业的相关法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以及企业文化的认知满意度仅有20%~40%。另一方面,有研究发现目前高职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接触现代化工业的机会很少,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家庭熏陶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学习企业文化的机会几乎为零,因此学生渴望接触企业文化。去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了“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从教制度和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建设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校园文化”。所以,建设专业文化,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命题。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界说

国外对专业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中。美国社会学家华勒1932年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中首次提出“学校文化”的概念,他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班克斯(Banks)提出,学校是一个拥有自身文化的社会系统,还包括一些子文化系统,例如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文化要素。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子系统。高职院校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科教育的特点,强调对应于行业、企业岗位建设相应的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产生了自身的专业文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专业文化是在长期专业发展的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该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体现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想。专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和规范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为师生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对专业中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

二、专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

专业文化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的一些特点,例如专业文化具有多样性、辐射性和相对性等。

1.专业文化的多样性。多样发展的专业是多样类型专业文化的前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大量与经济社会进程相契合的专业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同时,产生了新的内涵。许多边缘技术交叉、知识元素渗透融合而成的新专业应运而生。有了丰富的专业载体,各类专业文化同样是精彩纷呈,它们的千姿百态揭示出多样性文化的真谛。比如,汽车专业的文化内涵可以是“严谨立于芯、时尚化于型、挑战兴于意、超越成于志”;机械类专业的文化内涵可以是“产品质量为第一生命线”;服务类专业的文化内涵为“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等等。总之,诸多专业都可以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要素,形成一道道瑰丽的专业文化风景线。

2.专业文化的辐射性。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同时植根于各个专业之中,植根于师生的专业教与学之中。专业文化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既对校园文化产生一定影响,更对该专业师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等具有深刻的辐射效应。经过特色专业文化熏陶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以及言谈举止等途径扩散这些文化要素,特别是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文化素养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更会呈现出专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3.专业文化的相对性。专业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与专业相对应,专业文化具有明显的相对性。不同类型的专业文化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度紧密地结合,互为载体,互为依托。比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紧扣电子信息产业链培养人才,遵循“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各个专业均树立起各自的文化品牌。其中商学院以“管理、会经营、善动手、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树立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经营”的专业文化,真正树起了独特的专业文化品牌。

三、专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要素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专业群体,带有组织文化特点。组织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外显层)、制度层次(中间层)、精神层次(内隐层),这三者构成相互渗透、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可称之为组织精神;制度文化也叫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行为表现;器物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在组织文化理论基础上,专业文化同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主要通过实训基地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来突显;制度层面主要通过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来实施;精神层面主要渗透在专业制度文化和专业理念文化等方面。

1.专业物质文化。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要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主旨,其中应尤为重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所以,在学生生产实训的场所进行文化熏陶,例如生产实训基地张贴实训中心介绍、实训项目介绍、实训成果展示、合作企业介绍、实训基地的发展、领导题词、优秀学生作品展示、优秀师资展示、导示系统、课程通知、信息专栏等等。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凝练出独具特色的专业物质文化。endprint

2.专业制度文化。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以专业建设为目标所制定的专业内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为了保证专业活动的组织与运行,高职院校的专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活动要求等,通常以专业规章制度、专业管理条例以及专业公约方式出现。专业制度文化还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文化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机制。

3.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文化构建的核心和灵魂,是系统中最深层、最具稳定性和最有决定力的因素。专业精神文化包括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专业的办学理念,专业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成才期望、职业认知等。专业精神文化的建立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师生精神风貌的展示,也是多数师生认同的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也渗透和表现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

四、专业文化建设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专业文化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将专业文化建设渗透到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例如通过开设显性课程、拟定规范制度、营造文化环境等途径来实施专业文化。

1.开发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课程。目前,高职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更广阔的领域成为职教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工厂、车间、生产线、实验室、办公室、商场等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因此利用多种途径与行业企业组织合作开发具有行企特色的课程来实施专业文化教育,譬如行业历史沿革与行业特点、行业组织、行业标准规范、知名企业与领军人物、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课程。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开设讲座和课程,使学生在学到众多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地丰富和提升了专业文化水平,同时也拓展了学校专业文化的发展空间。

2.制定规范有效的组织运行制度。专业文化生存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专业教学活动,因此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组织运行就要依靠规范高效的制度。在编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规章制度、专业管理条例以及专业工作守则时就要体现出专业文化的思想与理念,促进专业文化在本专业师生中的认同,并进一步内生为其行为方式、价值立场,这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构建相通共融的专业文化环境。环境熏陶在专业文化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美化、校风系风、学风教风、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元素构建专业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实施专业文化环境熏陶。从事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是构建、维护和发展专业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教学、实训场所张贴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标语、口号,使他们在潜心学习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接受专业文化潜在的影响和教育,在和谐理念的引领和职业精神的主导下,能够不断地增长自信,内化素质,磨砥意志、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广大学子身上体现的诚实、勇气、责任心、创造精神等又不断丰富着专业文化的内涵,强化了“启智、化能、怡情”的育人功能,日益积淀为各具特色、丰富厚重的专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林丽萍.专业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纬度[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2]史峰.论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10,(7).

[3]吴强.浅析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7,(6).

[4]徐萍.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价值工程,2010,(31).

[5]赵中建.校园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中作青.当代大学文化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Geertz,C.H.M.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8]Kent D Peterson. POSITIVE or NEGATIVE[J].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2002,23(3):10-15.

[9]Phillips,G,&Wagner,C. School culture assessment[M].Vancouver,British Columbia:Agent5Design,2003.

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立项课题《江苏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以电子信息大类和制造大类为样本》(C-c/2011/01/05)阶段性成果。

获奖情况:本文获“第十三届(2011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和“中国高职研究会第十三次(2012年)学术年会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

作者简介:张玲(1982-),女,山西太原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高职院校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