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高校科研腐败“三宗罪”

2014-07-24 12:57郑天虹毛一竹
杂文选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票

郑天虹+毛一竹

日前,中央巡视组通报,复旦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存在腐败风险。在近年曝光的众多科研腐败案件中,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所致的腐败问题,占了相当比例。

记者调查发现,科研项目立项、经费使用管理、项目审查监管的整个链条,因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约束,仍旧在“潜规则”泛滥的监管缺位环境下运行。

立项:科研申报,不拼实力拼“关系”

事实上,科研腐败从课题立项的源头上就已经产生了。“实际上是一些有关系的‘科研大佬说了算。”广东某高校潘老师告诉记者。

潘老师说,大学科研处的职能本应是为学校争取科研机会,但实际上却常常扭曲为用学校的资源“跑部钱进”,为部分人谋“福利”。“你会发现,一个原本科研实力不强的人,一旦当了学校的领导,课题马上就来了。而他们很重要的‘财源就是拿课题费。那些没门路的年轻教师,申报课题则相当难。”

那么,申请的课题由谁来做呢?潘老师说:“拿了课题的领导往往根本没有时间干活,而是将课题‘转包给他人。因此形成了一个包括立项、申报、研究、结题整个过程的利益链。”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科研经费已经成为了利益输送的隐形通道。如,一些地方领导为换取高学历,便支持高校搞科研项目,一方出钱给项目,一方收获学位文凭,最终“共赢互利”。

校领导的课题有科研处帮着“跑”,而普通老师的课题就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不乏为“跑”项目而“跑”出法律边界的。

今年2月,原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张实,因犯受贿罪被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零九个月。

判决书显示,2005年至2013年期间,张实利用负责广州市高新技术科研项目的申报、评比等工作的便利,收受他人贿赂,其中有两名行贿人是中山大学的教授。法院审理查明,为申报数字家庭研发中心等相关科研项目,中山大学教授罗某在2005年、2006年春节期间分两次向张实行贿两万元。

另一名中山大学教授孟某,则于2009年7月,在申报科研项目并组建“广州市纳米环境与能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过程中,给张实送去钱款二十三万九千七百八十八元,张实将这笔钱用于买车。

财务:经费“花不完”,报销“靠造假”

一名高校财务人员向记者透露,老师拿到科研项目对学校来说也是好事,所以“放水养鱼”,报销经费基本上不控制。

在多数高校,对于课题经费的使用,学校根本不插手。“谁弄的课题,钱就是谁的。”这名高校财务人员说,从财务角度,他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合理性。他还透露,“一些大型国家科研项目,学校都有配套资金,配套比例不定,要分给老师多少基本上是一些部门自己说了算。”

2013年,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被指控授意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一千零二十二万六千六百四十六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占为己有,刷新了贪污科研经费的新纪录。

审计署2013年通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沛清将一百九十万元科研项目经费转入个人账户存放,并通过签订不实合同套取其他科研项目经费三十三万元。

从这几年曝光的科研腐败的案例中可见,造假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段“五花八门”:包括用学生身份证冒领劳务费,以差旅费、办公经费等名义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

“只要发票是合法的就能报,哪怕买的是热水器、几万块钱的打印纸。劳务费表面上发给参与课题的所有人,但很多情况下是被一个人收入囊中。”某高校财务人员告诉记者。

“为什么现在把老师叫做‘老板?”一名工科院校毕业生对记者说,“因为一些高校老师承接了很多国家项目,都是学生在打工。”

广州市检察机关的一名负责人说,有的大学教授申请的课题费没有用于科研,而是拿去吃饭喝酒,甚至买房买车。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一位接受采访的高校教授坦言,实际上,很多科研经费是“花不完”的,但“花不完”的也要想办法用掉。只要能“做账”就报销,甚至出现有的老师一个月报销三十万元油费的荒唐事。

这位教授说,经费设置的不合理也会“逼良为娼”。比如,招待费、资料费、劳务费等都规定了一定比例,其中,招待费其实是占了很大比重的,但多了报不了,只能去造假,做成其他可以报的名目。

审查:验收“走过场”,成果“没人管”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自上而下的审计抽查有一定威慑力,高校内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基本是空白,而在课题成果的验收环节也往往“放水”。

教育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高等教育管理的难点在科研经费。很多科研经费都是专项,非常容易脱离监管。立项的管理几个人就定了,极少去研究这些项目是不是国计民生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

潘老师说:“有本事拿到项目就有本事结题。只要有关系,经费充足,请几个好说话的专家,能不过吗?即使课题做得很滥,还是会给优秀。”

“特别是一些软课题,怎么验收?常常是发表几篇文章就算验收了,而且这些文章往往就是靠课题经费开支高额版面费而获得发表的。”他说。

专家认为,在科研领域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

只有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分离,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度,才能有效遏止这些乱象。

【原载2014年7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纵深》】

插图 / 科研经费转化为…… / 佚 名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票
医院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探讨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浅谈医院财务报销发票的审核
浅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拒开发票要维权
全国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启用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
不要把院士的科研经费变成唐僧肉
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这些研究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