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2014-07-25 09:00许标文柯文辉张伟利
南方农村 2014年2期

许标文+柯文辉+张伟利

摘 要:农民创业园是在总结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福建省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又一重要举措。文章以古田县农民创业园为例,分析了古田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以产业链构建为出发点,提出创业园在管理、产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体验等7个环节的发展思路及创业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规划布局了创业核心项目、支撑引领项目、服务提升项目三大类项目,提出了创业园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规划以农民为主体,坚持以创业带动农民增收、科技引领农业转型、服务提升农业发展,对规划编制的方法和布局也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民创业园建设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农民创业园;产业链构建;机制设计;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2-0025-05

2012年12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该省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变化,在总结和肯定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成效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民创业园的构想,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发展福建现代农业的又一重大举措。意见指出,福建农民创业园要坚持用工业理论发展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使农民创业园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平台和重要抓手[1],这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一个重要机遇。

宁德市古田县作为农业大县,其食用菌产量不断增长,水果产品特色突出,两个产业已经成为古田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2年古田县被选为福建省首批9个省级农民创业园之一,其范围包括城东街道、平湖镇、吉巷乡等区域。古田农民创业园旨在培育古田县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和增长点,树立农民创业增收的示范典型和样板。从而带动古田县周边地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步伐,推动古田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乡村风貌改善。本着“规划先行”的理念,本文试图探讨农民创业园规划的思路,以期为古田创业园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农民创业园规划区的农业发展现状

宁德市古田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辖区14个乡镇(街道),是闽江口经济辐射的重要地带。古田县交通便捷,202、304省道贯穿全境,合福高铁、京台高速通车后,距福州分别17分钟、50分钟车程。古田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食用菌、水果是其特色产业。2012年全县GDP为 97.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47亿元,占比28.3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6.05亿元,其中食用菌产值25.39亿元,水果产值2.29亿元。食用菌产值占全省比重19.20%。其中以白木耳、猴头菇、茶薪菇为主,分别占全省产量82.96%、91.85%、76.43%;水果产值占全省比重为1.17%,尽管产值不大,但具有特色:古田水蜜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农业部水蜜桃无公害栽培绿色产品示范基地;脐橙、油柰、芙蓉李因翠屏湖形成的小气候使得品质优良。根据古田县各个乡镇(街道)农业生产情况,确定了以城东街道、平湖镇、吉巷乡等3个乡镇(街道)为核心区域的农民创业园,创业园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下(见表1)。

表1 古田县农业经济情况及创业园区农业经济情况

项目 古田县 城东街道 平湖镇 吉巷乡

生产总值(亿元) 97.08 22.86 11.41 6.1

农业总产值(亿元) 46.05 4.36 4.86 3.4

人均纯收入(元) 9012 9820 8568 10600

食用菌 白木耳(吨) 29624 8713

猴头菇(吨) 2793 892

茶薪菇(吨) 20537 5928

水果 橙(吨) 4217 1904

李(吨) 13644 6333

桃(吨) 18184 6949

柰(吨) 3304 1330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12)》、《福建农村统计年鉴(2012)》、《古田统计年鉴(2012)》。

二、农民创业园的规划设计思路

根据古田县食用菌、水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以构建产业链为出发点,着力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新机制、农业生产经营新方式、农民创业增收新模式和农业配套服务体系。通过农民创业园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以农民创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园区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融合发展[3]。力争将古田县建成福建省农民创业的亮点基地、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农民增收的先驱基地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引领区[4]。

在农业产业链设计上,重点规划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休闲、管理、科技等产业链上的7个环节,以提升两大特色优势产业水平,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其基本目标是:

1.生产绿色化

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稳步推进的方针,通过设施改建、设备引进,改变粗放式生产模式,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产业发展层次。食用菌产业要利用生态化技术,完善菌包厂、菌种园等产前服务,发展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提升银耳、猴头菇、茶树菇设施化标准,引进杏鲍菇、海鲜菇工厂化生产线。水果要突出有机化技术,推行机械化作业,引进名优水果品种,应用废菌棒生产有机肥,推广果园有机化生产,建设水蜜桃、油柰、芙蓉李、葡萄、脐橙等水果有机生产基地。

2.加工规模化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按照“超前规划、立足实际、分步实施”的方针,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鼓励扶持加工企业引进加工装备和现代高新技术,开展食用菌初级加工、食用菌精深加工以及水果初级加工,培育出一批高效益、竞争力强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物流信息化

产前及产后物流是生产供应链和市场需求链交集中最具活力的环节,围绕市场需求,考虑市场结构、需求分布、市场环境等因素,建设古田食用菌产业电子商务物流平台,现代物流园和农产品物联网,利用第三方物流及第四方物流来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形成以市场配送中心为核心,集订单交易、库存管理、运输系统、采购订货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体系。

4.品牌营销化

农产品营销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政府要坚持对创业园内的农产品进行整体营销,以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古田食用菌辅料批发市场和古田县新丰水果交易市场为基础,采用文化包装、创新包装、绿色包装和特色包装等强化创业园品牌形象,提升园内产品的附加值。以文化品牌建设为亮点,加快农产品营销主体的培育,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提升竞争力。

5.休闲体验化

以创业园内“菌”和“果”为基调,以农耕文化、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为抓手,积极引入先进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引导创业园农民发展农家乐等,形成“自然—生产—休闲—教育—示范”为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集文化体验、采摘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产业,同时进一步提升创业园的软实力。

6.管理科学化

创业园的管理以服务农民创业为主导,以提高创业农民满意度为目标,规范园区运作,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开展园区行政协调、创业咨询引导、农产品检测、新型农民培训等层面的建设,以管理服务提升创业园品质、推动持续发展。

7.科技产业化

坚持“科技兴园、科技强园”的战略,聚集创新资源,围绕生产、加工的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抓科研,把科技作为产业来发展,重点建设菌业研究中心、鼓励发展民间科研机构,加强水果良种引进繁育与推广,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攻关,优化品种结构,改进技术措施,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农民创业园的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原则

1.政府搭台、农民受益

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是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5]。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科研与农产品的品牌营销不仅具有风险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这就决定了政府要去承担农民、甚至是企业不能承担的风险。通过化解农业风险,并通过政策倾斜和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农民的收益[6]。

2.科技支撑、引领未来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努力抢占产业制高点,抓好重大项目的储备、启动和研发工作,通过重大项目的建设,主动瞄准市场需求加强技术改造,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升创业园科技含量,推动创业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特色开发、生态为本

以食用菌现代化、水果精品化为重点,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探索、创新、完善生态化产业发展之路,改变以往掠夺式开发模式,保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全面提高创业园中农产品生态品牌影响力。

4.有序推进、示范带动

农民创业园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进行全局考虑,有序推进每个项目,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亮点、见成效,起到区域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进而推进区域农民创业和乡村建设。

(二)规划布局

结合创业园地理区位、现行产业、土地规划,围绕食用菌和水果两大产业,以生产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拓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构建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充分发挥创业园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和典型示范的功能,形成“两心引领、三区构筑,两轴拓展”的总体布局。

1.“两心引领”

打造面向全国菌业研究中心和全国的食用菌(辅料)批发市场中心,构建古田县农民创业园区发展“两心引领”格局。

2.“三区构筑”

以古田县各乡镇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特点,构筑创业园三大区域:城东街道,吉巷乡和平湖镇,通过3个乡镇(街道)的重点建设形成亮点性、示范性的创业园基地。

3.“两轴拓展”

规划两条创业园区集中发展轴:以省道204为主的发展轴,带动北部乡镇农民创业的发展;以省道304为主的发展轴,带动西南部及东部乡镇农民创业的发展。通过“两轴拓展”打造古田县农民创业的新高潮。

(三)规划项目

根据创业园设计思路,把规划项目分为三类:农民创业核心项目、科技营销支撑引领项目及服务配套提升项目。

1.创业核心项目

(1)标准化设施菇房示范项目。针对银耳、猴头菇、茶树菇等茅草遮荫棚安全和整体形象差问题,通过标准化设施菇房建设,实行政府补助形式以带动农户进行改造升级,包括菇房、烘干厂、灭菌等改造,创新利润分配模式,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收入。

(2)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项目。以现代工厂化模式,发展以茶树菇、杏鲍菇、白灵菇为主导产品,集菌种生产、规模化栽培、冷链储存于一体的大型新型食用菌工厂化示范区。食用菌工厂化项目一方面改变古田县食用菌传统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

(3)家庭农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采用政府搭台、农民承租的模式,稳步发展家庭农场,开展食用菌、果园的生产、观光、采摘、食宿等产业链条。

(4)古田县食用菌加工园。采用“政府筑巢、企业主导、农民入股”的运行模式,政府负责土地整理、园区管理,鼓励当地企业家投资或招商引资,农民按量入股,着力解决初级加工零散,精深加工水平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致力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食用菌产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食用菌产业,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整体水平。

(5)水果标准园示范项目。针对创业园内芙蓉李、水蜜桃、油柰、脐橙等水果粗放经营、机械化程度较低现象,通过示范点建设加强果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果园的机械化水平,优化调整品种和熟期结构,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以辐射带动古田县其他地区果园改造。

(6)水果初级加工示范项目。在水果产区、集中区配套建设产地冷库、相关设备,发展水果初级加工业,从分级遴选、品牌包装、水果粗制品等方面进行开发,提升果品的档次,提高产品的价值。

(7)建设古田县现代物流园。依托古田县综合运输网,以“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农民承租”模式,把物流园建成立足古田、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具有现代化配套设施,集交易、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仓储和物流基地。

2.支撑引领项目

(1)菌业研究中心。实行政府主导、科企联盟、多元投入的模式,在食用菌精深加工、菌种育种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深度探索,打造集科研、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学术交流、成果示范与转化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科研平台。

(2)古田食用菌电子商务平台。以政府搭台、农民和企业共享的模式,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构建面向古田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的协同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引领食用菌产业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发展。

(3)食用菌文化城市综合体。充分利用食用菌健康食品的特点,开展食用菌文化营销,全方位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开展特色产业考察游、菌乡风情游、美食休闲娱乐游、特色文化游等旅游项目,开创看菌、食菌、购菌、加工菌的综合性旅游县域景区,提升创业园的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4)品牌推介项目。以政府为主导,在国外主销售区、国内大中城市开展食用菌、水果的品牌推介,促进名优、品牌食用菌和水果品牌的形成,并积极引导推动名优食用菌、品牌水果产业发展,为创业园的持久发展注入新鲜力量。

3.配套提升项目

(1)管理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古田县农业局现有办公场所,进行园区行政协调、创业咨询引导、农产品检测、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

(2)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依托产业的发展,配套乡村整体整治,强化农村基层设施建设、绿化建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四、农民创业园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运行机制

由于农民创业园的性质决定了农民的主体性,而从产业链条来看,科研、营销环节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及风险性,农民生产种植环境在整个生产链利润环节中享有收益较低,分析其风险性、公共性及收益性,提出了在7个生产环节中政府、企业、农民在建设模式、风险承担以及利益分配上的运行机制[7](见表2)。

(二)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运作机制,成立创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创业园建设全局工作。设定农民增收目标,优化管理服务,引入问责机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位、保障得力的管理机制。

2.加强扶持政策

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土地、金融等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创业在基础设施、生产服务、品牌宣传等领域上顺畅发展。

3.完善安全监管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品市场准入体系、产品监测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创业园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的支撑,严格依法履行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监管职责,健全目标责任制,构筑适应创业园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运行机制。

五、思考

规划中坚持以创业带动农民增收、科技引领农业转型、服务提升农业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的规划实践。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生活、生产、生态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试图在福建省农民创业园建设中建立起现代农业的平台载体和重要抓手,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促进福建农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

规划中坚持构建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对园区的管理、科技、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休闲等环节的建设模式、风险承担、利益分配等关键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且把农民主体地位作为首要出发点,这将为福建省正在进行的农民创业园建设、乃至全国农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

[EB/OL].http://www.fjagri.gov.cn/html/hypd/jhcw/

fjnmcqy/20130312103036.html,2013-05-01.

[2]黄祖辉,米松华,陈立辉.农业产业化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与机制创新——“肥西老母鸡”的实践及其启示[J].农业

经济与管理,2011(6):45-50.

[3]张大东,徐红玳,胡豹.浙江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

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1):51-57.

[4]伍冠锁.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

2011,39(5):580-582.

[5]杨敬宇,张汗燚,聂华林.西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产性

公共产品供给[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6):63-67.

[6]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以工促农”机制的动力模

式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0(3):24-30.

[7]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

[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97-399.

(责任编辑:郁琤)

(5)水果标准园示范项目。针对创业园内芙蓉李、水蜜桃、油柰、脐橙等水果粗放经营、机械化程度较低现象,通过示范点建设加强果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果园的机械化水平,优化调整品种和熟期结构,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以辐射带动古田县其他地区果园改造。

(6)水果初级加工示范项目。在水果产区、集中区配套建设产地冷库、相关设备,发展水果初级加工业,从分级遴选、品牌包装、水果粗制品等方面进行开发,提升果品的档次,提高产品的价值。

(7)建设古田县现代物流园。依托古田县综合运输网,以“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农民承租”模式,把物流园建成立足古田、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具有现代化配套设施,集交易、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仓储和物流基地。

2.支撑引领项目

(1)菌业研究中心。实行政府主导、科企联盟、多元投入的模式,在食用菌精深加工、菌种育种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深度探索,打造集科研、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学术交流、成果示范与转化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科研平台。

(2)古田食用菌电子商务平台。以政府搭台、农民和企业共享的模式,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构建面向古田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的协同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引领食用菌产业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发展。

(3)食用菌文化城市综合体。充分利用食用菌健康食品的特点,开展食用菌文化营销,全方位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开展特色产业考察游、菌乡风情游、美食休闲娱乐游、特色文化游等旅游项目,开创看菌、食菌、购菌、加工菌的综合性旅游县域景区,提升创业园的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4)品牌推介项目。以政府为主导,在国外主销售区、国内大中城市开展食用菌、水果的品牌推介,促进名优、品牌食用菌和水果品牌的形成,并积极引导推动名优食用菌、品牌水果产业发展,为创业园的持久发展注入新鲜力量。

3.配套提升项目

(1)管理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古田县农业局现有办公场所,进行园区行政协调、创业咨询引导、农产品检测、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

(2)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依托产业的发展,配套乡村整体整治,强化农村基层设施建设、绿化建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四、农民创业园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运行机制

由于农民创业园的性质决定了农民的主体性,而从产业链条来看,科研、营销环节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及风险性,农民生产种植环境在整个生产链利润环节中享有收益较低,分析其风险性、公共性及收益性,提出了在7个生产环节中政府、企业、农民在建设模式、风险承担以及利益分配上的运行机制[7](见表2)。

(二)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运作机制,成立创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创业园建设全局工作。设定农民增收目标,优化管理服务,引入问责机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位、保障得力的管理机制。

2.加强扶持政策

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土地、金融等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创业在基础设施、生产服务、品牌宣传等领域上顺畅发展。

3.完善安全监管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品市场准入体系、产品监测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创业园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的支撑,严格依法履行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监管职责,健全目标责任制,构筑适应创业园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运行机制。

五、思考

规划中坚持以创业带动农民增收、科技引领农业转型、服务提升农业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的规划实践。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生活、生产、生态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试图在福建省农民创业园建设中建立起现代农业的平台载体和重要抓手,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促进福建农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

规划中坚持构建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对园区的管理、科技、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休闲等环节的建设模式、风险承担、利益分配等关键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且把农民主体地位作为首要出发点,这将为福建省正在进行的农民创业园建设、乃至全国农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

[EB/OL].http://www.fjagri.gov.cn/html/hypd/jhcw/

fjnmcqy/20130312103036.html,2013-05-01.

[2]黄祖辉,米松华,陈立辉.农业产业化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与机制创新——“肥西老母鸡”的实践及其启示[J].农业

经济与管理,2011(6):45-50.

[3]张大东,徐红玳,胡豹.浙江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

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1):51-57.

[4]伍冠锁.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

2011,39(5):580-582.

[5]杨敬宇,张汗燚,聂华林.西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产性

公共产品供给[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6):63-67.

[6]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以工促农”机制的动力模

式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0(3):24-30.

[7]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

[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97-399.

(责任编辑:郁琤)

(5)水果标准园示范项目。针对创业园内芙蓉李、水蜜桃、油柰、脐橙等水果粗放经营、机械化程度较低现象,通过示范点建设加强果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果园的机械化水平,优化调整品种和熟期结构,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以辐射带动古田县其他地区果园改造。

(6)水果初级加工示范项目。在水果产区、集中区配套建设产地冷库、相关设备,发展水果初级加工业,从分级遴选、品牌包装、水果粗制品等方面进行开发,提升果品的档次,提高产品的价值。

(7)建设古田县现代物流园。依托古田县综合运输网,以“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农民承租”模式,把物流园建成立足古田、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具有现代化配套设施,集交易、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仓储和物流基地。

2.支撑引领项目

(1)菌业研究中心。实行政府主导、科企联盟、多元投入的模式,在食用菌精深加工、菌种育种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深度探索,打造集科研、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学术交流、成果示范与转化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科研平台。

(2)古田食用菌电子商务平台。以政府搭台、农民和企业共享的模式,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构建面向古田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的协同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引领食用菌产业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发展。

(3)食用菌文化城市综合体。充分利用食用菌健康食品的特点,开展食用菌文化营销,全方位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开展特色产业考察游、菌乡风情游、美食休闲娱乐游、特色文化游等旅游项目,开创看菌、食菌、购菌、加工菌的综合性旅游县域景区,提升创业园的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4)品牌推介项目。以政府为主导,在国外主销售区、国内大中城市开展食用菌、水果的品牌推介,促进名优、品牌食用菌和水果品牌的形成,并积极引导推动名优食用菌、品牌水果产业发展,为创业园的持久发展注入新鲜力量。

3.配套提升项目

(1)管理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古田县农业局现有办公场所,进行园区行政协调、创业咨询引导、农产品检测、新型农民培训等建设。

(2)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依托产业的发展,配套乡村整体整治,强化农村基层设施建设、绿化建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四、农民创业园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运行机制

由于农民创业园的性质决定了农民的主体性,而从产业链条来看,科研、营销环节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及风险性,农民生产种植环境在整个生产链利润环节中享有收益较低,分析其风险性、公共性及收益性,提出了在7个生产环节中政府、企业、农民在建设模式、风险承担以及利益分配上的运行机制[7](见表2)。

(二)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运作机制,成立创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创业园建设全局工作。设定农民增收目标,优化管理服务,引入问责机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位、保障得力的管理机制。

2.加强扶持政策

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土地、金融等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创业在基础设施、生产服务、品牌宣传等领域上顺畅发展。

3.完善安全监管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品市场准入体系、产品监测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创业园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的支撑,严格依法履行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监管职责,健全目标责任制,构筑适应创业园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运行机制。

五、思考

规划中坚持以创业带动农民增收、科技引领农业转型、服务提升农业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的规划实践。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生活、生产、生态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试图在福建省农民创业园建设中建立起现代农业的平台载体和重要抓手,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促进福建农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

规划中坚持构建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对园区的管理、科技、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休闲等环节的建设模式、风险承担、利益分配等关键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且把农民主体地位作为首要出发点,这将为福建省正在进行的农民创业园建设、乃至全国农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

[EB/OL].http://www.fjagri.gov.cn/html/hypd/jhcw/

fjnmcqy/20130312103036.html,2013-05-01.

[2]黄祖辉,米松华,陈立辉.农业产业化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与机制创新——“肥西老母鸡”的实践及其启示[J].农业

经济与管理,2011(6):45-50.

[3]张大东,徐红玳,胡豹.浙江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

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1):51-57.

[4]伍冠锁.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

2011,39(5):580-582.

[5]杨敬宇,张汗燚,聂华林.西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产性

公共产品供给[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6):63-67.

[6]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以工促农”机制的动力模

式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0(3):24-30.

[7]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

[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97-399.

(责任编辑:郁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