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冬闲田开发利用实践与有效利用建议

2014-07-28 13:44冯军戚士章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寿县建议利用

冯军 戚士章

摘 要:该文通过回顾寿县冬闲田开发利用历史,调查了现有冬闲田的类型及分布,总结了冬闲田利用经验,对寿县现有的冬闲田有效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牧草;旱育秧田套种玉米等。

关键词:寿县;冬闲田;利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09-02

1 寿县冬闲田开发利用历史沿革

1.1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耕作制度演变与冬闲田利用 (1)扩大稻、麦,发展麦稻两熟阶段。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1957年公社化前,这8a在兴修农田水利、扩大水田的基础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三熟,实行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小麦面积1949年5.33万hm2,1957年7.02万hm2,扩大1.67万hm2,增加31.4%;复种指数1949年141.4%,1957年157.9%,提高16.5个百分点。(2)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造成布局失调、耕作混乱阶段。从1958年到1963年的6a中,“五风”兴起,导致农业生产倒退,产量大幅度下降。复种指数下降到130.9%,比1957年下跌27个百分点。(3)扩大水稻、棉花,发展绿肥、双季稻阶段。从1964年到1977年的14a中,史淠杭竣工通水,水利工程逐步配套,寿县有效灌溉面积迅速扩大,1963年4.95万hm2,1977年8.45万hm2,扩大70%。1964年开始试种绿肥作物红花草,1965年推广0.33万hm2,到1972年以后发展并稳定在3.33万hm2以上。1974年高峰时3.79万hm2,占水稻面积40%以上,有效解决了用地养地矛盾,对推广矮秆耐肥高产水稻良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阶段油菜也有一定发展,1963年和1977年相比,面积由21.13hm2扩大到0.38万hm2。棉花、油菜、绿肥和双季稻的发展,复种指数又由低谷的130%提高到152.5%,增加了22.5个百分点。缩小绿肥、双季稻,恢复麦稻两熟制、发展油稻两熟制阶段。从1978年推行联产责任制到1981年的4a,麦稻两熟制得到恢复。自推广绿肥和双季稻以来,小麦面积减少很多。到1977年小麦面积为3.74万hm2,1978年以后又逐步增加,1979年达5.47万hm2,比1977年扩大46.4%。同时,油稻两熟制迅速发展。1978年推行联产责任制以后,油菜生产发展很快,由1977年的0.38万hm2扩大到1981年的1.66万hm2,油稻两熟上升为寿县主要耕制之一。绿肥面积迅速减少,从1977年的3.46万hm2下降至1981年的0.35万hm2。复种指数从1978年146.2%提高到1981年149.8%,提高3.6个百分点。

1.2 调整种植结构与冬闲田利用 1982年寿县制订了《种植业简明区划》,1983年开始应用,重点是通过调整粮经比例和内部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一是通过“改沤扩午”,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政府强力推进“改沤扩午”,改造“冷、烂、僵、毒”冲田1.33万hm2,变冬沤为冬种,油菜生产由1981年的1.66万hm2,扩大到1986年的3.26万hm2。复种指数由1981年149.8%提高到1986年158.4%,提高8.6个百分点。二是注入科技,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从1987年到2005年的19a,是寿县种植业优化种植结构、合理调整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两高一优”的最佳时期。2005年与1986年相比,复种指数由158.4%提高到198.4%,提高40个百分点(表1)。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增加2.35万hm2,耕地除0.93万hm2秧田外,基本上实现一年两熟或多熟。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利用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经济作物,特别是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到2002年经济作物面积就达6.67万hm2以上,比1993年扩大2万hm2。三是狠抓秋种“种足种满”,消灭冬闲田。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寿县历任领导一任接着一任抓秋种,从未间断。树立“抗灾秋种”“科技秋种”“创新秋种”“效益秋种”的理念,采取“政府行政推动、媒体宣传发动、试验示范带动、项目投入拉动、科技服务促动”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种足、种满、种好”。秋种面积1988年为9.33万hm2,其中油菜3.70万hm2,小麦5.63万hm2;2005年10.80万hm2,其中油菜5.57万hm2,小麦5.22万hm2;2009年12.13万hm2,其中油菜2.59万hm2,小麦9.51万hm2。完全消灭了冬闲田。

2 寿县现有“冬闲田”类型及分布

实际上,自2005年以来,寿县已完全消灭了冬闲田,现有的冬闲田,其实是预留冬闲田。全县预留冬闲田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育秧田0.95万hm2,二是春棉田0.12万hm2,三是小麦预留行,约0.04万hm2。合计1.11万hm2。

2.1 育秧田 全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1.33万hm2,其中旱育秧、无盘抛秧4.33万hm2,水育秧4万hm2,两段育秧1.33万hm2,机插秧1万hm2,软盘抛秧0.47万hm2,直播稻0.2万hm2。所用秧田面积合计0.94万hm2(表2)。

育秧田均匀分布于全县水稻产区,大都位于村庄周围,水塘、沟渠旁边,以“鸡口田”居多,有的则兼作晒场、菜园地。

2.2 春棉田 我县棉花常年种植面积0.33万hm2左右,其中春棉0.12万hm2,约占棉花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于堰口、安丰塘、窑口、陶店、保义及大顺等江淮分水岭地区各乡镇。

2.3 预留行 我县小麦预留行主要种植打瓜和西瓜,一般3m宽小麦留1m宽预留行。全县有预留行的小麦面积约0.2万hm2,预留行面积约0.047万hm2。主要分布于沿淮淠湾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以张李乡、刘岗镇面积最大,其次为炎刘镇、双庙集镇、隐贤镇、迎河镇、涧沟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

3 合理利用预留冬闲田的几点建议

3.1 利用预留冬闲田种植蔬菜 (1)黄心乌。黄心乌10月上旬育苗,10月下旬、11月上旬移栽,霜后至春节前后上市,以上3种预留田均可种植,产量6 000kg/667m2左右,收益2 500~3 000元/667m2。多年来,我县城郊附近乡镇预留田均采用此种模式。(2)早春马铃薯。早春马铃薯在1月下旬~2月上旬播种,选用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采用地膜或稻草覆盖栽培,5月上、中旬收获上市,收块茎约2 000~2 500kg/667m2。由于上市早,售价1.2~1.4元/kg,每667m2收益3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较高。位于我县安丰镇的“寿县绿色家园生态农业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近年引进荷兰菜用马铃薯脱毒品种,在稻茬田种植获得成功,计划在安丰及周边乡镇大面积推广。(3)菜用蚕豆。选用“利丰蚕豆”、“利丰3号”和“日本大白蚕”等品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上旬陆续采鲜荚,产鲜荚800kg/667m2左右,收益2 000元以上,育苗移栽春棉及“鸡口田”秧田均可种植。

3.2 利用预留冬闲田种植牧草 选用多倍体黑麦草如特高、兰天、邦德和小黑麦草冬牧70、4R507黑麦、中饲1890等品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产量5 000~

6 000kg/667m2,3月上中旬草高30~50cm开始刈割,留茬5~6cm,每15~20d刈割1次,一般可刈割3~4次,是饲养牛、羊、兔、鹅等草食性动物的优质饲料,也可用于养鱼。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后1次刈割后,腾茬移栽春棉或水稻育秧。

3.3 旱育秧田套种玉米 我县旱育秧地区,在育秧之前整墒播种早春玉米,3月中下旬覆膜播种,宽窄行80cm×(30~40)cm,留苗3 500~4 000株/667m2。4月下旬~5月上旬,在玉米行中套育秧苗,起苗时玉米可长至7~8片叶。玉米7月上中旬收获可种一季萝卜或白菜,秋菜收后可以再种一季冬菜,既能1a3收,又不影响育秧。我县正阳关镇、迎河镇、张李乡、隐贤镇等湾区此种模式已推广多年,经济效益较高。 (责编:徐焕斗)

摘 要:该文通过回顾寿县冬闲田开发利用历史,调查了现有冬闲田的类型及分布,总结了冬闲田利用经验,对寿县现有的冬闲田有效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牧草;旱育秧田套种玉米等。

关键词:寿县;冬闲田;利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09-02

1 寿县冬闲田开发利用历史沿革

1.1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耕作制度演变与冬闲田利用 (1)扩大稻、麦,发展麦稻两熟阶段。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1957年公社化前,这8a在兴修农田水利、扩大水田的基础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三熟,实行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小麦面积1949年5.33万hm2,1957年7.02万hm2,扩大1.67万hm2,增加31.4%;复种指数1949年141.4%,1957年157.9%,提高16.5个百分点。(2)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造成布局失调、耕作混乱阶段。从1958年到1963年的6a中,“五风”兴起,导致农业生产倒退,产量大幅度下降。复种指数下降到130.9%,比1957年下跌27个百分点。(3)扩大水稻、棉花,发展绿肥、双季稻阶段。从1964年到1977年的14a中,史淠杭竣工通水,水利工程逐步配套,寿县有效灌溉面积迅速扩大,1963年4.95万hm2,1977年8.45万hm2,扩大70%。1964年开始试种绿肥作物红花草,1965年推广0.33万hm2,到1972年以后发展并稳定在3.33万hm2以上。1974年高峰时3.79万hm2,占水稻面积40%以上,有效解决了用地养地矛盾,对推广矮秆耐肥高产水稻良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阶段油菜也有一定发展,1963年和1977年相比,面积由21.13hm2扩大到0.38万hm2。棉花、油菜、绿肥和双季稻的发展,复种指数又由低谷的130%提高到152.5%,增加了22.5个百分点。缩小绿肥、双季稻,恢复麦稻两熟制、发展油稻两熟制阶段。从1978年推行联产责任制到1981年的4a,麦稻两熟制得到恢复。自推广绿肥和双季稻以来,小麦面积减少很多。到1977年小麦面积为3.74万hm2,1978年以后又逐步增加,1979年达5.47万hm2,比1977年扩大46.4%。同时,油稻两熟制迅速发展。1978年推行联产责任制以后,油菜生产发展很快,由1977年的0.38万hm2扩大到1981年的1.66万hm2,油稻两熟上升为寿县主要耕制之一。绿肥面积迅速减少,从1977年的3.46万hm2下降至1981年的0.35万hm2。复种指数从1978年146.2%提高到1981年149.8%,提高3.6个百分点。

1.2 调整种植结构与冬闲田利用 1982年寿县制订了《种植业简明区划》,1983年开始应用,重点是通过调整粮经比例和内部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一是通过“改沤扩午”,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政府强力推进“改沤扩午”,改造“冷、烂、僵、毒”冲田1.33万hm2,变冬沤为冬种,油菜生产由1981年的1.66万hm2,扩大到1986年的3.26万hm2。复种指数由1981年149.8%提高到1986年158.4%,提高8.6个百分点。二是注入科技,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从1987年到2005年的19a,是寿县种植业优化种植结构、合理调整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两高一优”的最佳时期。2005年与1986年相比,复种指数由158.4%提高到198.4%,提高40个百分点(表1)。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增加2.35万hm2,耕地除0.93万hm2秧田外,基本上实现一年两熟或多熟。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利用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经济作物,特别是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到2002年经济作物面积就达6.67万hm2以上,比1993年扩大2万hm2。三是狠抓秋种“种足种满”,消灭冬闲田。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寿县历任领导一任接着一任抓秋种,从未间断。树立“抗灾秋种”“科技秋种”“创新秋种”“效益秋种”的理念,采取“政府行政推动、媒体宣传发动、试验示范带动、项目投入拉动、科技服务促动”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种足、种满、种好”。秋种面积1988年为9.33万hm2,其中油菜3.70万hm2,小麦5.63万hm2;2005年10.80万hm2,其中油菜5.57万hm2,小麦5.22万hm2;2009年12.13万hm2,其中油菜2.59万hm2,小麦9.51万hm2。完全消灭了冬闲田。

2 寿县现有“冬闲田”类型及分布

实际上,自2005年以来,寿县已完全消灭了冬闲田,现有的冬闲田,其实是预留冬闲田。全县预留冬闲田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育秧田0.95万hm2,二是春棉田0.12万hm2,三是小麦预留行,约0.04万hm2。合计1.11万hm2。

2.1 育秧田 全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1.33万hm2,其中旱育秧、无盘抛秧4.33万hm2,水育秧4万hm2,两段育秧1.33万hm2,机插秧1万hm2,软盘抛秧0.47万hm2,直播稻0.2万hm2。所用秧田面积合计0.94万hm2(表2)。

育秧田均匀分布于全县水稻产区,大都位于村庄周围,水塘、沟渠旁边,以“鸡口田”居多,有的则兼作晒场、菜园地。

2.2 春棉田 我县棉花常年种植面积0.33万hm2左右,其中春棉0.12万hm2,约占棉花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于堰口、安丰塘、窑口、陶店、保义及大顺等江淮分水岭地区各乡镇。

2.3 预留行 我县小麦预留行主要种植打瓜和西瓜,一般3m宽小麦留1m宽预留行。全县有预留行的小麦面积约0.2万hm2,预留行面积约0.047万hm2。主要分布于沿淮淠湾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以张李乡、刘岗镇面积最大,其次为炎刘镇、双庙集镇、隐贤镇、迎河镇、涧沟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

3 合理利用预留冬闲田的几点建议

3.1 利用预留冬闲田种植蔬菜 (1)黄心乌。黄心乌10月上旬育苗,10月下旬、11月上旬移栽,霜后至春节前后上市,以上3种预留田均可种植,产量6 000kg/667m2左右,收益2 500~3 000元/667m2。多年来,我县城郊附近乡镇预留田均采用此种模式。(2)早春马铃薯。早春马铃薯在1月下旬~2月上旬播种,选用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采用地膜或稻草覆盖栽培,5月上、中旬收获上市,收块茎约2 000~2 500kg/667m2。由于上市早,售价1.2~1.4元/kg,每667m2收益3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较高。位于我县安丰镇的“寿县绿色家园生态农业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近年引进荷兰菜用马铃薯脱毒品种,在稻茬田种植获得成功,计划在安丰及周边乡镇大面积推广。(3)菜用蚕豆。选用“利丰蚕豆”、“利丰3号”和“日本大白蚕”等品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上旬陆续采鲜荚,产鲜荚800kg/667m2左右,收益2 000元以上,育苗移栽春棉及“鸡口田”秧田均可种植。

3.2 利用预留冬闲田种植牧草 选用多倍体黑麦草如特高、兰天、邦德和小黑麦草冬牧70、4R507黑麦、中饲1890等品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产量5 000~

6 000kg/667m2,3月上中旬草高30~50cm开始刈割,留茬5~6cm,每15~20d刈割1次,一般可刈割3~4次,是饲养牛、羊、兔、鹅等草食性动物的优质饲料,也可用于养鱼。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后1次刈割后,腾茬移栽春棉或水稻育秧。

3.3 旱育秧田套种玉米 我县旱育秧地区,在育秧之前整墒播种早春玉米,3月中下旬覆膜播种,宽窄行80cm×(30~40)cm,留苗3 500~4 000株/667m2。4月下旬~5月上旬,在玉米行中套育秧苗,起苗时玉米可长至7~8片叶。玉米7月上中旬收获可种一季萝卜或白菜,秋菜收后可以再种一季冬菜,既能1a3收,又不影响育秧。我县正阳关镇、迎河镇、张李乡、隐贤镇等湾区此种模式已推广多年,经济效益较高。 (责编:徐焕斗)

摘 要:该文通过回顾寿县冬闲田开发利用历史,调查了现有冬闲田的类型及分布,总结了冬闲田利用经验,对寿县现有的冬闲田有效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牧草;旱育秧田套种玉米等。

关键词:寿县;冬闲田;利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09-02

1 寿县冬闲田开发利用历史沿革

1.1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耕作制度演变与冬闲田利用 (1)扩大稻、麦,发展麦稻两熟阶段。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1957年公社化前,这8a在兴修农田水利、扩大水田的基础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三熟,实行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小麦面积1949年5.33万hm2,1957年7.02万hm2,扩大1.67万hm2,增加31.4%;复种指数1949年141.4%,1957年157.9%,提高16.5个百分点。(2)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造成布局失调、耕作混乱阶段。从1958年到1963年的6a中,“五风”兴起,导致农业生产倒退,产量大幅度下降。复种指数下降到130.9%,比1957年下跌27个百分点。(3)扩大水稻、棉花,发展绿肥、双季稻阶段。从1964年到1977年的14a中,史淠杭竣工通水,水利工程逐步配套,寿县有效灌溉面积迅速扩大,1963年4.95万hm2,1977年8.45万hm2,扩大70%。1964年开始试种绿肥作物红花草,1965年推广0.33万hm2,到1972年以后发展并稳定在3.33万hm2以上。1974年高峰时3.79万hm2,占水稻面积40%以上,有效解决了用地养地矛盾,对推广矮秆耐肥高产水稻良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阶段油菜也有一定发展,1963年和1977年相比,面积由21.13hm2扩大到0.38万hm2。棉花、油菜、绿肥和双季稻的发展,复种指数又由低谷的130%提高到152.5%,增加了22.5个百分点。缩小绿肥、双季稻,恢复麦稻两熟制、发展油稻两熟制阶段。从1978年推行联产责任制到1981年的4a,麦稻两熟制得到恢复。自推广绿肥和双季稻以来,小麦面积减少很多。到1977年小麦面积为3.74万hm2,1978年以后又逐步增加,1979年达5.47万hm2,比1977年扩大46.4%。同时,油稻两熟制迅速发展。1978年推行联产责任制以后,油菜生产发展很快,由1977年的0.38万hm2扩大到1981年的1.66万hm2,油稻两熟上升为寿县主要耕制之一。绿肥面积迅速减少,从1977年的3.46万hm2下降至1981年的0.35万hm2。复种指数从1978年146.2%提高到1981年149.8%,提高3.6个百分点。

1.2 调整种植结构与冬闲田利用 1982年寿县制订了《种植业简明区划》,1983年开始应用,重点是通过调整粮经比例和内部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一是通过“改沤扩午”,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政府强力推进“改沤扩午”,改造“冷、烂、僵、毒”冲田1.33万hm2,变冬沤为冬种,油菜生产由1981年的1.66万hm2,扩大到1986年的3.26万hm2。复种指数由1981年149.8%提高到1986年158.4%,提高8.6个百分点。二是注入科技,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从1987年到2005年的19a,是寿县种植业优化种植结构、合理调整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两高一优”的最佳时期。2005年与1986年相比,复种指数由158.4%提高到198.4%,提高40个百分点(表1)。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增加2.35万hm2,耕地除0.93万hm2秧田外,基本上实现一年两熟或多熟。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利用多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经济作物,特别是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到2002年经济作物面积就达6.67万hm2以上,比1993年扩大2万hm2。三是狠抓秋种“种足种满”,消灭冬闲田。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寿县历任领导一任接着一任抓秋种,从未间断。树立“抗灾秋种”“科技秋种”“创新秋种”“效益秋种”的理念,采取“政府行政推动、媒体宣传发动、试验示范带动、项目投入拉动、科技服务促动”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种足、种满、种好”。秋种面积1988年为9.33万hm2,其中油菜3.70万hm2,小麦5.63万hm2;2005年10.80万hm2,其中油菜5.57万hm2,小麦5.22万hm2;2009年12.13万hm2,其中油菜2.59万hm2,小麦9.51万hm2。完全消灭了冬闲田。

2 寿县现有“冬闲田”类型及分布

实际上,自2005年以来,寿县已完全消灭了冬闲田,现有的冬闲田,其实是预留冬闲田。全县预留冬闲田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育秧田0.95万hm2,二是春棉田0.12万hm2,三是小麦预留行,约0.04万hm2。合计1.11万hm2。

2.1 育秧田 全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1.33万hm2,其中旱育秧、无盘抛秧4.33万hm2,水育秧4万hm2,两段育秧1.33万hm2,机插秧1万hm2,软盘抛秧0.47万hm2,直播稻0.2万hm2。所用秧田面积合计0.94万hm2(表2)。

育秧田均匀分布于全县水稻产区,大都位于村庄周围,水塘、沟渠旁边,以“鸡口田”居多,有的则兼作晒场、菜园地。

2.2 春棉田 我县棉花常年种植面积0.33万hm2左右,其中春棉0.12万hm2,约占棉花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于堰口、安丰塘、窑口、陶店、保义及大顺等江淮分水岭地区各乡镇。

2.3 预留行 我县小麦预留行主要种植打瓜和西瓜,一般3m宽小麦留1m宽预留行。全县有预留行的小麦面积约0.2万hm2,预留行面积约0.047万hm2。主要分布于沿淮淠湾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以张李乡、刘岗镇面积最大,其次为炎刘镇、双庙集镇、隐贤镇、迎河镇、涧沟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

3 合理利用预留冬闲田的几点建议

3.1 利用预留冬闲田种植蔬菜 (1)黄心乌。黄心乌10月上旬育苗,10月下旬、11月上旬移栽,霜后至春节前后上市,以上3种预留田均可种植,产量6 000kg/667m2左右,收益2 500~3 000元/667m2。多年来,我县城郊附近乡镇预留田均采用此种模式。(2)早春马铃薯。早春马铃薯在1月下旬~2月上旬播种,选用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采用地膜或稻草覆盖栽培,5月上、中旬收获上市,收块茎约2 000~2 500kg/667m2。由于上市早,售价1.2~1.4元/kg,每667m2收益3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较高。位于我县安丰镇的“寿县绿色家园生态农业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近年引进荷兰菜用马铃薯脱毒品种,在稻茬田种植获得成功,计划在安丰及周边乡镇大面积推广。(3)菜用蚕豆。选用“利丰蚕豆”、“利丰3号”和“日本大白蚕”等品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上旬陆续采鲜荚,产鲜荚800kg/667m2左右,收益2 000元以上,育苗移栽春棉及“鸡口田”秧田均可种植。

3.2 利用预留冬闲田种植牧草 选用多倍体黑麦草如特高、兰天、邦德和小黑麦草冬牧70、4R507黑麦、中饲1890等品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产量5 000~

6 000kg/667m2,3月上中旬草高30~50cm开始刈割,留茬5~6cm,每15~20d刈割1次,一般可刈割3~4次,是饲养牛、羊、兔、鹅等草食性动物的优质饲料,也可用于养鱼。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后1次刈割后,腾茬移栽春棉或水稻育秧。

3.3 旱育秧田套种玉米 我县旱育秧地区,在育秧之前整墒播种早春玉米,3月中下旬覆膜播种,宽窄行80cm×(30~40)cm,留苗3 500~4 000株/667m2。4月下旬~5月上旬,在玉米行中套育秧苗,起苗时玉米可长至7~8片叶。玉米7月上中旬收获可种一季萝卜或白菜,秋菜收后可以再种一季冬菜,既能1a3收,又不影响育秧。我县正阳关镇、迎河镇、张李乡、隐贤镇等湾区此种模式已推广多年,经济效益较高。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寿县建议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对问题代表说“不”——安徽省寿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人大代表退出机制
探析安徽寿县苍陵城遗址始建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