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柔韧素质测试标准的改革研究

2014-07-29 11:30阎智力荣俊杰季浏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

阎智力+荣俊杰+季浏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调查、实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上海市闵行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对柔韧素质的属性和测量方法进行分析,论证V型测量法是三种坐位体前屈测量柔韧素质的最佳方法,明确下肢长是影响坐位体前屈的主要因素,制订了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评价标准。这对于改革柔韧素质的测试标准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我国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测试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3-0067-05

收稿日期:2013-11-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5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子课题。

作者简介:阎智力(1964-),男,辽宁铁岭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

建国以来,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在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劳卫制》(1951-1963年)、《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64-1974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75-2001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2-2006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至今)等一系列标准。其中,柔韧素质都是作为身体健康素质测试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学术界认为柔韧素质可分为绝对柔韧性和相对柔韧性[1]。绝对柔韧性的测量包括:坐位体前屈、立位体前屈、俯卧背伸、前后劈腿、左右劈腿、转体、关节运动幅度;相对柔韧性的测量包括:后躯体造桥、俯卧抬臂、转肩等。有学者认为[2]柔韧性的测量带有局部性的特点,其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均涉及身体有关部位的关节;柔韧性的测量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踝关节柔韧性测验(包括踝关节背屈测验、踝关节伸展测验)、髋关节柔韧性测验(包括前后劈叉和左右劈叉)、髋关节和腰椎关节柔韧性测验(包括立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造桥测验、俯卧背伸)、肩关节柔韧性测验(包括旋肩测验、肩臂上抬测验)。另外, 还认为测量柔韧性的方法还可以分为[2]:机械测角法、电子机械法(或电子测角法)、光学法、X线照相法。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3期2014年6月 邹智力,等青少年柔韧素质测试标准的改革研究No.3 2014 柔韧素质的分类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划分标准,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测试方法,都能反映出相关的柔韧素质。目前对于柔韧素质的评价,虽然可以用各种仪器对关节活动范围进行测量,但是,要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全面测定和评价柔韧素质,仍有很有地方不尽如人意。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的范围是全国的青少年,并不是专业运动员,测试方法要尽可能的简单易行且能够反映更多的身体活动范围。根据我国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柔韧素质测量方法,坐位体前屈是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中柔韧性测量指标[3]。坐位体前屈测试不仅简单易行,还能测量受试者髋、背弯曲以及股后肌群的伸展能力,也是目前世界先进国家经常采用测试方法。但由于其测量方法的有效性一直受到质疑,本课题在研究国内外多种柔韧素质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进行改革研究,以期提高柔韧素质测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闵行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30人、女生115人,共获取有效测量数据245份。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柔韧性、柔韧素质、柔韧性分类、柔韧性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等中外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柔韧素质的研究现状及学术前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2.2专家调查法将自拟的修正坐位体前屈测试计(初稿)和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计(初稿)与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体育教师进行咨询与探讨,为柔韧素质测量方法提出修改建议,经过几轮修改后最终形成新的坐位体前屈测试标准。

2.2.3实验法随机抽取闵行中学的学生248人,运用体前屈测试仪、坐高测量仪、皮尺、量角器,测量被试学生的上肢长、坐位躯干高、坐位下肢长、完成体前屈躯干角度、通常测量法坐位体前屈测量值、修正坐位体前屈测量值和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值。

2.2.4比较分析法了解通常测量法与修正坐位体前屈测量法、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法在实际操作上所发生的变化,对三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验证我国青少年柔韧性测试标准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实例参考。

2.2.5数理统计法本研究的三次测试数据均通过SPSS11.5数据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逐份筛选后加以编号,以便统计和核对数据之用。对于数据不全等数据,全部视为无效数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柔韧素质测试方法存在歧义

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采用坐位体前屈测量对学生进行柔韧性评价,这种测量方法简便易行,对仪器的要求也不高,但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即测量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受试者坐位躯干高、上、下肢长度等体格构造的影响,容易造成上肢越长,成绩越好,或者下肢越短,成绩越好的现象。体格因素对测量成绩有直接的影响,不能反映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从而导致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降低,因此测定方法存在着明显不合理现象。《体育测量与评价》一书中也提到:“柔韧性测量的单位,是角度和距离。采用长度做测量单位时,则需要根据不同人的身体各环节的长度,如臂长、腿长等,对测量结果做出必要的改正。” 由此可见,坐位体前屈当前的测试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避免学生的体格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柔韧性水平。因此,坐位体前屈测试反映柔韧性的有效性差。坐位体前屈的测量应围绕关节幅度这一核心问题,测量结果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关节活动的角度。从柔韧性的定义可知,柔韧性实质是指某个关节绕过某个转动轴(或一些关节共同绕某个轴)的最大运动幅度,应由绕该转轴转动的最大角度来表示。而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一直用长度指标来表征角度,这样势必造成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降低,不能真实、客观、科学地反映青少年的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作为全国体质测量指标之一,应追求更加合理有效的测量方法。

从我国传统青少年柔韧性测试评价的发展历史看,传统的柔韧性评价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视,但由于其测试方法及评价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大大减弱了学生对柔韧素质测试的重视程度,很多测试存在盲目性,测试结果学生不能及时知晓,只是为了测试而测试。在体质健康测试中,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传统的柔韧性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只是简单的执行者和被评者,而从教育评价的理念来看,教师和学生应是评价的主体;当前的柔韧素质测试往往比较注重横向评价,很少注重纵向评价,学生不知道自己柔韧素质的进步幅度,不利于制定学习目标。

3.2三种测试方法比较

目前对于柔韧性的测量方法使用较为普遍的有以下三种坐位体前屈测量法:通常测量法、修正测量法、V型测量法。通常测量法即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的测量方法,要求受试者两腿伸直,两脚平蹬测试纵板在平地上,两脚分开约10~15 cm,上体前屈,两臂伸直向前,用两手中指尖逐渐向前推动游标,直到不能向前推为止。测试计的脚蹬测试纵板内沿面为0点,向内为负值,向前为正值。记录以厘米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4]。修正测量法为受试者直腿、直腰坐在有垫的平台上,骶骨和两肩胛骨紧靠身后的垂直面板,两脚并拢,脚尖分开约10~15 cm,全脚掌蹬在测试计平台上,挺胸、伸肘,双臂及手指伸直,自然地放在测量台上。以被试者放在测量台上的指尖处为测量成绩的起点,用两手指尖匀速、缓慢的向前推动游标,不得采用爆发式动作,同时伸展背肌,尽最大努力前屈后,直到不能继续前伸为止,游标滑过的距离即为测量成绩。测试两次,记录最好成绩。测定值为正值,无负值。其测定值=开始点距离+旧坐位体前屈测试值。修正坐位体前屈测定值开始点至台面的垂直距离为开始点距离。被测者都在同一基点(0 cm)开始,手臂前伸至到达点的距离为修正坐位体前屈成绩;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法为受测者背靠墙面平坐,臀部骶骨和两肩肩胛骨紧贴墙面,双脚分开成30 cm,膝关节贴地伸直,脚尖朝上。双手自然前伸之处为坐位体前屈测量的原点。双手中指重叠,上身缓慢往前伸展,直到不能继续前伸为止,停留一至二秒,手指前伸距离即为测试成绩。测试两次,记录最好成绩,坐位体前屈前伸距离即为最终测量成绩。通常测量法容易受到体格因素的影响,而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与修正坐位体前屈相似,都有各自的开始点,这种测量方法能有效避免体格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另外,通常测量法受试者两脚并拢向前推游标时,限制了髋关节的充分伸展,影响受试者的最终成绩,而V型坐位体前屈要求两腿分开30 cm,受试者髋关节能够得到充分的伸展,能够真实的反映受试者的柔韧性,有利于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根据对245名高一年级学生的测试,通常测量法的平均值为9.2594 cm,修正坐位体前屈平均值为49.4288 cm,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平均值为50.7882 cm。从测试数据来看,V型坐位体前屈比通常测量法高41.5288 cm。由于测试方法不同, 受试者受上肢长、坐位下肢长、坐位躯干高等因素影响,开始点距离也不相同(见表1)。

3.3测量的可靠性

对245名受试者间隔一周重复测量进行可靠性检定,结果表明,通常测量法测量成绩可靠性为0.921,修正测量法测量成绩为0.876,V型测量法测量成绩为0.913。三种测量方法中,通常测量法的0点是固定不变的,基本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的可靠性最高。改进测量法的可靠性较差,其原因主要是受试者上体保持正直姿势,两手臂伸直自然放在测试台上的位置为测量的起始点,容易受到受试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为了得到好的测量成绩而有意将手臂后缩,后移的距离最高可达5 cm之远,在实际的重复测量中,这种测量方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测量的可靠性较差。另外受试者后背靠墙,脚抵测试仪,当开始测量时,由于测量仪器不稳定,会顺势向前滑行,也会影响测量的可靠性。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法要求受试者骶骨和两肩胛骨紧靠身后垂直面,肩锁关节尽量后缩,然后再将两手臂伸直放在两腿之间,手指触地的点为测量成绩的起始点,起始点位置比较固定,并且测量时也不会因为上体前倾而使尺子放生移动,故测量可靠性较高,处于前两种测量方法之间。

3.4测量的有效性

从坐位体前屈动作方法分析来看,影响柔韧性的主要因素有髋关节处的柔韧性、脊柱弯曲程度和肩锁关节柔韧性。坐位体前屈的测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角度测量法,测量完成坐位体前屈动作时的上体前屈角度,另一类则是体前屈测量计上游标移动的距离。测量上体前屈角度可以有效反映身体柔韧性,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复杂,需要的时间较长,不宜在大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中推广,因此仍然采用长度测量法来表征角度测量法。本实验采用的三种方法都属于距离测量法。

由于受试者的上肢长、坐位下肢长、坐位躯干高等身体形态指标存在着显著性的个体差异,对测量成绩有一定的影响(表3)。

3.5下肢长短与柔韧素质测定值的方差分析

根据坐位下肢长的长短将实验对象分为3组,对应改进测量法、通常测量法、V型测量法的平均值与标准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V型测量法下肢长较长组平均值为56.5626 cm,中位群为51.5468 cm,较短组为44.8935 cm,他们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进测量法下肢较长组平均值为48.7759 cm,中位群为50.8733 cm,较短组为48.8056 cm,他们相互间有差异,但不明显(P=0.045);常规测量法下肢较长组平均值为5.2821 cm,中位群平均值为10.7133 cm,较短组平均值为11.6539 cm,他们相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的长短对V型测量法和改进测量方法无明显影响,表明V型测量法和改进测量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柔韧性水平,而下肢的长短对常规测量法有明显影响。

3.6坐位体前屈与体格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是研究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本次研究一个因变量(坐位体前屈)与多个自变量(上肢长、下肢长)之间存在线性依存关系,从而能更有效地了解各因素与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应用二元回归分析得出:

4柔韧素质测试评价标准的研制

在闵行中学高一年级范围内进行一次柔韧性测试,随机测试学生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作为制定评价标准所需的原始数据,确定高一年级学生柔韧性评价标准采用等级评价标准中的累进记分法。根据测试成绩数据以及事先确定的研制方法,制定相应的闵行中学高一年级男生柔韧性评价标准。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进行t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测学生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t=5.672,P<0.05),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因而需要分别制定男生和女生的评价标准。由于制定的方法相同,仅以男生为例研制相应的评价标准。

4.1制订坐位体前屈等级评价标准

为了制定定量评价标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本研究采用Q-Q图检验,发现所测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的原始数据点与理论直线基本吻合,只有少数几个稍微有点偏离,因而从整体而言,该批数据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可以运用正态分布的原理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运用“离差法”制定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绝对测试成绩的等级评价标准。首先规定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的各个等级(称绝对等级)所占人数的比例分别为:优秀10%、良好20%、中等30%、及格32%、不及格8%。查阅标准正态分布表,求出每个等级的限制所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变量值,带入平均数(=50.7882)和标准差(S=14.1801),计算每个等级所对应的区间(表4)。

4.2修订V型坐位体前屈评价标准

根据正态分布的理论,用均数与N个标准差的关系,大致确立柔韧素质“优秀” “良好”“中等” “及格”“不及格”的范围。但“不及格”和“及格”等级的人数均为极少的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均集中在“及格”“中等”“良好”等级处。其主要原因是“不及格”和“优秀”等级的数据比较离散,不如中间等级的数据那么集中。加之从成绩增长的特点来看,“不及格”等级的学生是柔韧性较差的学生,而“优秀”等级的学生是柔韧性非常好的学生。因此,对处于这两个等级的学生应该单独计算其累计积分公式,而其他等级的学生成绩相对集中,具有比较一致的成绩增长特点,因而可以使用同一累进记分公式计算。

首先,确定3对起分点和满分点,将起分点0分定在-3S处,,满分点60分定在“及格”处;其次,将起分点60分定在“及格”处,满分点90分定在“优秀”处;最后,将起分点90分定的“优秀”处,满分点100分定在+3S处。通过D值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累进记分公式,最终形成修订后的高一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的评价标准。

5结论

5.1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可靠性好,效度高

现行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与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方法相比,不能很好的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最大活动幅度,测量有效性会受到坐位躯干高、肢体长度等身体形态因素的影响较大,而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方法与上肢、下肢、躯干的长度均无显著性的差异,与常规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比较起来可靠性好、效度高,能更为合理、科学地反映青少年柔韧素质的实际水平,是较为理想的柔韧素质测定方法。

5.2下肢长是影响坐位体前屈的主要因素

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要求受试者两脚分开30 cm,有利于髋关节和腰腹部位的充分伸展,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受试者的实际柔韧素质。身体因素与坐位体前屈素质关系密切,与V型测量法和修正测量法相关无显著性差异,开始点距离、下肢长与常规测量法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坐位下肢长与坐位体前屈的方差、回归分析表明,下肢的长短对V型测量法和改进测量方法无明显影响,而对常规测量法有明显影响,表明V型测量法和改进测量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柔韧素质。

5.3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价标准具有可行性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进行t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测学生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T=5.672,P<0.05),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因而需要分别制定男生和女生的评价标准。在运用“离差法”制定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绝对测试成绩等级评价标准、“累进记分法”制订V型坐位体前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修订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价标准。修订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价标准比等级评价标准更为科学实用,每个指标都有其对应的成绩,便于操作施行。

参考文献:

[1]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6.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陆大江.新坐位体前屈测定法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36-39.

[5]柯遵渝,代毅.坐位体前屈测量方法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6):90-92.

[6]阎智力,石井胜.关于中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5,12(6):105-108.

3.6坐位体前屈与体格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是研究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本次研究一个因变量(坐位体前屈)与多个自变量(上肢长、下肢长)之间存在线性依存关系,从而能更有效地了解各因素与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应用二元回归分析得出:

4柔韧素质测试评价标准的研制

在闵行中学高一年级范围内进行一次柔韧性测试,随机测试学生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作为制定评价标准所需的原始数据,确定高一年级学生柔韧性评价标准采用等级评价标准中的累进记分法。根据测试成绩数据以及事先确定的研制方法,制定相应的闵行中学高一年级男生柔韧性评价标准。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进行t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测学生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t=5.672,P<0.05),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因而需要分别制定男生和女生的评价标准。由于制定的方法相同,仅以男生为例研制相应的评价标准。

4.1制订坐位体前屈等级评价标准

为了制定定量评价标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本研究采用Q-Q图检验,发现所测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的原始数据点与理论直线基本吻合,只有少数几个稍微有点偏离,因而从整体而言,该批数据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可以运用正态分布的原理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运用“离差法”制定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绝对测试成绩的等级评价标准。首先规定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的各个等级(称绝对等级)所占人数的比例分别为:优秀10%、良好20%、中等30%、及格32%、不及格8%。查阅标准正态分布表,求出每个等级的限制所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变量值,带入平均数(=50.7882)和标准差(S=14.1801),计算每个等级所对应的区间(表4)。

4.2修订V型坐位体前屈评价标准

根据正态分布的理论,用均数与N个标准差的关系,大致确立柔韧素质“优秀” “良好”“中等” “及格”“不及格”的范围。但“不及格”和“及格”等级的人数均为极少的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均集中在“及格”“中等”“良好”等级处。其主要原因是“不及格”和“优秀”等级的数据比较离散,不如中间等级的数据那么集中。加之从成绩增长的特点来看,“不及格”等级的学生是柔韧性较差的学生,而“优秀”等级的学生是柔韧性非常好的学生。因此,对处于这两个等级的学生应该单独计算其累计积分公式,而其他等级的学生成绩相对集中,具有比较一致的成绩增长特点,因而可以使用同一累进记分公式计算。

首先,确定3对起分点和满分点,将起分点0分定在-3S处,,满分点60分定在“及格”处;其次,将起分点60分定在“及格”处,满分点90分定在“优秀”处;最后,将起分点90分定的“优秀”处,满分点100分定在+3S处。通过D值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累进记分公式,最终形成修订后的高一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的评价标准。

5结论

5.1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可靠性好,效度高

现行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与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方法相比,不能很好的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最大活动幅度,测量有效性会受到坐位躯干高、肢体长度等身体形态因素的影响较大,而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方法与上肢、下肢、躯干的长度均无显著性的差异,与常规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比较起来可靠性好、效度高,能更为合理、科学地反映青少年柔韧素质的实际水平,是较为理想的柔韧素质测定方法。

5.2下肢长是影响坐位体前屈的主要因素

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要求受试者两脚分开30 cm,有利于髋关节和腰腹部位的充分伸展,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受试者的实际柔韧素质。身体因素与坐位体前屈素质关系密切,与V型测量法和修正测量法相关无显著性差异,开始点距离、下肢长与常规测量法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坐位下肢长与坐位体前屈的方差、回归分析表明,下肢的长短对V型测量法和改进测量方法无明显影响,而对常规测量法有明显影响,表明V型测量法和改进测量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柔韧素质。

5.3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价标准具有可行性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进行t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测学生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T=5.672,P<0.05),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因而需要分别制定男生和女生的评价标准。在运用“离差法”制定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绝对测试成绩等级评价标准、“累进记分法”制订V型坐位体前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修订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价标准。修订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价标准比等级评价标准更为科学实用,每个指标都有其对应的成绩,便于操作施行。

参考文献:

[1]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6.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陆大江.新坐位体前屈测定法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36-39.

[5]柯遵渝,代毅.坐位体前屈测量方法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6):90-92.

[6]阎智力,石井胜.关于中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5,12(6):105-108.

3.6坐位体前屈与体格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是研究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本次研究一个因变量(坐位体前屈)与多个自变量(上肢长、下肢长)之间存在线性依存关系,从而能更有效地了解各因素与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应用二元回归分析得出:

4柔韧素质测试评价标准的研制

在闵行中学高一年级范围内进行一次柔韧性测试,随机测试学生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作为制定评价标准所需的原始数据,确定高一年级学生柔韧性评价标准采用等级评价标准中的累进记分法。根据测试成绩数据以及事先确定的研制方法,制定相应的闵行中学高一年级男生柔韧性评价标准。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进行t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测学生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t=5.672,P<0.05),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因而需要分别制定男生和女生的评价标准。由于制定的方法相同,仅以男生为例研制相应的评价标准。

4.1制订坐位体前屈等级评价标准

为了制定定量评价标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本研究采用Q-Q图检验,发现所测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的原始数据点与理论直线基本吻合,只有少数几个稍微有点偏离,因而从整体而言,该批数据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可以运用正态分布的原理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运用“离差法”制定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绝对测试成绩的等级评价标准。首先规定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的各个等级(称绝对等级)所占人数的比例分别为:优秀10%、良好20%、中等30%、及格32%、不及格8%。查阅标准正态分布表,求出每个等级的限制所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变量值,带入平均数(=50.7882)和标准差(S=14.1801),计算每个等级所对应的区间(表4)。

4.2修订V型坐位体前屈评价标准

根据正态分布的理论,用均数与N个标准差的关系,大致确立柔韧素质“优秀” “良好”“中等” “及格”“不及格”的范围。但“不及格”和“及格”等级的人数均为极少的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均集中在“及格”“中等”“良好”等级处。其主要原因是“不及格”和“优秀”等级的数据比较离散,不如中间等级的数据那么集中。加之从成绩增长的特点来看,“不及格”等级的学生是柔韧性较差的学生,而“优秀”等级的学生是柔韧性非常好的学生。因此,对处于这两个等级的学生应该单独计算其累计积分公式,而其他等级的学生成绩相对集中,具有比较一致的成绩增长特点,因而可以使用同一累进记分公式计算。

首先,确定3对起分点和满分点,将起分点0分定在-3S处,,满分点60分定在“及格”处;其次,将起分点60分定在“及格”处,满分点90分定在“优秀”处;最后,将起分点90分定的“优秀”处,满分点100分定在+3S处。通过D值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累进记分公式,最终形成修订后的高一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的评价标准。

5结论

5.1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可靠性好,效度高

现行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与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方法相比,不能很好的测量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最大活动幅度,测量有效性会受到坐位躯干高、肢体长度等身体形态因素的影响较大,而V型坐位体前屈测量方法与上肢、下肢、躯干的长度均无显著性的差异,与常规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比较起来可靠性好、效度高,能更为合理、科学地反映青少年柔韧素质的实际水平,是较为理想的柔韧素质测定方法。

5.2下肢长是影响坐位体前屈的主要因素

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要求受试者两脚分开30 cm,有利于髋关节和腰腹部位的充分伸展,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受试者的实际柔韧素质。身体因素与坐位体前屈素质关系密切,与V型测量法和修正测量法相关无显著性差异,开始点距离、下肢长与常规测量法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坐位下肢长与坐位体前屈的方差、回归分析表明,下肢的长短对V型测量法和改进测量方法无明显影响,而对常规测量法有明显影响,表明V型测量法和改进测量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柔韧素质。

5.3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价标准具有可行性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进行t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测学生的V型坐位体前屈成绩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T=5.672,P<0.05),但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因而需要分别制定男生和女生的评价标准。在运用“离差法”制定男生V型坐位体前屈绝对测试成绩等级评价标准、“累进记分法”制订V型坐位体前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修订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价标准。修订V型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价标准比等级评价标准更为科学实用,每个指标都有其对应的成绩,便于操作施行。

参考文献:

[1]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6.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陆大江.新坐位体前屈测定法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36-39.

[5]柯遵渝,代毅.坐位体前屈测量方法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6):90-92.

[6]阎智力,石井胜.关于中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5,12(6):105-108.

猜你喜欢
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Amazing benefits of playing sports for teens 青少年运动的益处
Minor Offense
青少年一周饮食计划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全国首次青少年烟草调查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