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初探

2014-07-29 15:27郭海霞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现象

摘要:近二十年来我国学生中出现的既不觉得自己体质下降又不因之产生危机感的“灯下黑”现象日益严重,这与体质认识偏差、体质理解“时间差”、“主静”观念陈旧等诱因得不到祛除不无关联,而要“照亮”体质主体思想认识上的“阴暗区域”,惟有选择教育启蒙先行、教育普及随后的消弭路径,从治本层面调动体质促进主体的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体质促进成效的最优化。

关键词:体质促进;学生体质下降;“灯下黑”现象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3-0096-04

收稿日期:2013-12-28

基金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改项目(DJ1402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C880108)。

作者简介:郭海霞(1977-),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生体质促进。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陕西 西安710055

“少年强则国强”的忧国情怀被一代一代传承,然而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不强”反倒日渐“孱弱”,政府、媒体、学者无不为此忧心忡忡。为了尽快提高学生体质,诸多研究者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影响、人才选拔标准漏洞、过重课业负担、锻炼时间严重不足、体育教学模式僵化、体育设施设备不足等层面找寻了学生体质下降的外部原因[1-4],教育部也因此加强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加大了学生体质监测和评价的力度,试图力挽狂澜。这些举措固然及时而正确,但只停留于颇具外在性的、强制性的治标层面,未能从学生主体层面探究体质下降的内在诱因并对症下药。鉴于此,本研究拟就我国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①及其成因、消弭路径予以必要的梳理、分析和阐释,以就教于方家。

1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探究缘由

1.1资料显示存在

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解学生主体对体质下降的态度,课题组于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以随机性结构访谈形式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附中附小、西安工程大学学生共307人。访谈结果表明,尽管有93%以上的学生曾通过不同渠道听说过“体质下降”这一词汇,但是这一令政府担忧、学校深思、家长揪心的词汇在学生那里却成了不以为然、无关痛痒的一般性词句;当被问及“你是否觉得自己的体质下降了呢”的时候,其中19%的学生根据 “容易感冒、上楼大口喘、跑步成绩差”等体征认为自己的体质确实在下降,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质很好,72%的学生根据“平时不感冒、不生病,抵抗力还可以”等体征认为自己的体质一般;当被问及“你对体质下降持什么态度”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或“体质没下降”或“体质好坏无所谓,将来开车出行、体力劳动少,故不需要体质特好”,或“体质是天生的,不会下降”等。这些令人瞠目的访谈结果在学者戴霞等人的研究中也得到印证:学生在“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和“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中得分比较低,由此反映了当代学生中依然有不重视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的现象[5]。可见,学生作为自己身体的主人,对于体质及体质下滑没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认为自身体质下滑,更不会因此而产生危机感,从而形成了体质下滑的“灯下黑”现象。

尽管体质下滑在学生主体那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警觉,但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各种应对举措进行缓解。这些举措虽然及时、正确,但是却形成了一种“以评促改”的导向性,即通过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体质检查、评估、抽检等途径来达到“猛药治沉疴”效果。如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2012年10月18日第五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上的报告指出,为了调动学校做好体育工作的积极性,要将学生体质数据评估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地区教育质量、评价地方是否重视学校体育的一个指标;再如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2013年2月25日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各学校要对学生每年进行体质测试并将测试数据上报国家数据库同时要向社会公告,教育部不但将对各校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复核,而且还要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将实行“一票否决”。凡此种种,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国政府试图通过“评估”这一举措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学生体质促进工作,并通过“以评促改”尽快提高学生体质。然而这些途径恰恰只停留于颇具外在性的、强制性的治标层面,不能从治本层面调动学生主体体质促进的能动性、实现学生体质促进成效的最优化。

2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成因探讨

2.1体质认识偏差

体质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所指代的含义也有所差别,本研究中所说的体质是一个体育术语,泛指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及后天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其中形态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及上臂围等,而机能则包括人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以及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等。在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当中,我国学生更为在意身体形态的迅速变化,“他们会很害怕或很喜欢地回应这种变化,更多地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的身体”[6];张力为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小学阶段身体形象始终困扰和促动着青少年[7];大学阶段,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感的相关性高于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感的相关性[8]。而相比之下身体机能却经常被错误地认为只与专业的运动训练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从事专门的运动训练,那么这个人的身体机能就显得无足轻重,恰恰于此被学生所忽略的正是身体机能与身体健康的重要关系,由此重要关系所导致的体质认识偏差,使得处于生长发育期的绝大多数学生因为自身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不易生病等缘由反倒对体质感到非常自信,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体质危机意识和体质珍重意识,从而导致在体质促进的过程中缺乏主体意识。

2.2体质理解“时间差”

“体质下降”是一个代际间概念,也就是说它是代际间纵向比较的结果。比如学界判定近年来学生体质持续下降所依据的是自1985年来以来每五年一次的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数据的纵向比较;当家长慨叹如今孩子不像自己年轻时能背、能扛、能挑、能跑、能跳、能投时也是通过上一代与下一代这种纵向的代际间比较的,再如我们可以从某学校运动会尚有许多纪录多年来未被打破的事例中找寻代际间体质下降的证据。然而,体质变化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并不总是呈现下降趋势。在人的一生中,体质犹如同时拧开进水阀和出水阀的蓄水池,年轻时的体质上升速度大于下降速度,体质总量总体上呈上升态势;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体质下降速度大于上升速度,体质总量总体上则呈下降态势。而学生正处于体质上升速度大于下降速度且体质总量呈上升态势阶段,一般地说他们的生命力旺盛,大多健康且少生病,恰恰因为学生的这一身体上的优势与自信,才使之忽视乃至误判了自身体质“出水阀”的真实存在,不甚重视身体变化的潜在危害性,未能认识到疾病或损伤的易感性和严重性,相反却由于精力旺盛而产生更多的行为风险因素[9],如过度节食、盲目减肥、作息紊乱、膳食失衡等。也正是由于政界和学界所谈到的体质与学生理解的体质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如图1所示),前者为代际间纵向比较,后者为自身纵向比较,因此,对于体质下滑,政府忧心忡忡,而学生却毫无“切肤之痛”。

体质下降并未受到学生重视与中国传统的“主静”文化不无关系。有言道,儒家重礼,以雍容揖让为娴雅。孔子斥子路之好勇,屏武力于不言,文弱之风,由此养成。而老子强调“无欲以静,天下自定”,庄子则推崇“心斋”“坐忘”以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地[10],庄子的后学更以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之后很长时期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儒家政治思潮泛滥,直至稍后的“周程朱邵之静坐,徙事口笔,皆不动也”[11],其间“力量”竟然成了市井无赖、草莽野夫等反面形象的代名词,而武人形象则愈发变得粗俗卑贱,“容仪俊爽、风仪秀伟”的文人形象倒成了世人竞相追逐的时尚。19世纪80年代,清朝驻法使馆幕僚钟天纬提出“西方之性好动、华人之性好静”之说,尔后遂有国人将这种差别视为东西文化根本差异的总标志,置身于传统文化中的“东人讲卫生则在斗室静坐;西人讲体育则在旷野运动。东人之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动为本位……”[10]。主静文化影响下的“东人”不仅缺乏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参与,甚至对粗狂豪放的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质需求感也不够强烈,这样一来出现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也就实属必然了。

2.4社会发展使然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类对体质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从古至今,体质似乎经历了从“刚性需求”到“弹性需求”的改变。也正是这种改变,影响了体质在当代学生意识中的地位。在古代社会,体质是人类维持生命、生活的“刚性需求”。比如,在采集狩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12],体质有着独特的重要性。体质越强,战胜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就越强,生存的能力也就越强;工业经济时代,机械力成为社会财富的基本创造形式,“全身几乎每块肌肉都在自由活动的时代,被身体某一部分按固定节奏运动的生活所取代[13],很多时候人的劳动只是动动手指或按个按钮,劳动强度大大减小,因而对体质的“刚性需求”有所降低。

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人们对体质的“刚性需求”再次降低。尤其是随着当前社会从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中心转变到以“消费”(以及消费服务)为中心[14],身材和长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隐匿于身体之内的体质似乎只是一种“弹性需求”②,“苦行僧般的身体劳作所带来的回报不再是对灵魂的救赎或是好转的健康状况,而是得到改善的外表和更具市场潜力的自我[15]。”由此可见,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人类对体质的需求发生着从“刚性需求”到“弹性需求”的质的转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体质的“弹性需求”阶段,体质的重要性丝毫没有减弱,只是其作用发挥得不那么直接,这恰恰是被当代学生所忽视的。

3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消弭路径

3.1教育启蒙先行

我国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若要消弭,惟有选择“教育启蒙先行”这一虽说不算最快捷却是最为有效的路径。诚如所知,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成为更有效的健康生产者[16]”,2006年西方学者从统计学层面断言“教育与更合理的健康行为选择有联系”[17],所以依据教育对健康的绝对促进关系,教育自然也会使一个人成为更有效的体质生产者。

体质教育启蒙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体质。人的体质作为人体质量,表现出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一个人拥有了好的体质可能会较少生病,而较少生病的人则并不代表他拥有了好的体质,二者之间不具有可逆性;其次,需要正确地认识体质的重要性。当下我国学生对身体形象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体质的重视程度,因为人的形体、步态、肤色、发式、容貌等身体社会性建构在消费社会霍然跃升为阶级或阶层的区隔象征,人的体质因不具备这种区隔特征而备受忽视或者口头重视行动忽视。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以提高学生对体质的理解水平,即若将身体看作资本并比作一条长河,那么身体资本三个要素——身体形象资本、身体健康资本和体适能资本(体质)则依次分别位于这条长河的下游、中游和上游,构成了上、中、下游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整体关系,当我们“运用”身体资本时既不能顾此失彼又不能厚此薄彼[18];再次,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影响体质健康的问题具有隐蔽于青少年时期而发病于成年期的一般规律,如人的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和肥胖症等大都起因于青少年时期则发病于成年期,而在成年期一旦发病后再去干预或许为时已晚[19]。一言概之,只有通过教育启蒙,在学生中广泛而深入地普及正确的体质常识,使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步端正偏差走样的体质认识、矫正片面错误的理解、摈弃陈旧僵化的观念,使之刻骨铭心地认识到体质下降的危害性、破坏性和体质促进的紧迫性、必要性,才能调动体质促进主体的主观积极性,使体质促进工作有效开展。

3.2教育普及随后

要想彻底消弭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需要在教育启蒙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普及,拓宽和加深学生以及全社会对体质下降危害性、破坏性和体质促进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范围、认识深度,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质促进价值观,并使之明白体质促进既关系到自己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又关系到国家及民族发展的道理,学生一旦树立了正确的体质促进价值观,那么就意味着学生体质观念的改变,观念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结果变,体质促进才能充分发挥体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体质促进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普及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扩大和深入体质教育的影响力,因为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大部分属于未成年人,既不能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其思想意识和心理特征也不稳定,父母会影响孩子们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以及健康的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0],邻家好友这一社会关系也会对儿童的体育锻炼、玩耍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1],因此,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教师、家长、同伴等提供更多的体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育普及,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2],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4结语

我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重智育轻体育”错误观念和学校、家庭、社会严重缺失的青少年体质教育,滋生了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因此,我们一方面继续依靠政府出台具有外在性的、强制性的学生体质评估政策以达到“猛药治沉疴”的“治标”效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启蒙和普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质促进价值观,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在体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而调动学生体质促进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学生体质促进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治本”目标。只有实现了标本兼治,体质促进的“灯下亮”现象就必然会取代当下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

注释:

①灯下黑原意系指古时灯具下面的阴暗区域,现被引申为人有时反而不能察觉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或事件,本文用之特指学生体质下降连自己都不予觉察、不予关心的麻木状态。

②这里的弹性需求只是相对于古代社会体质是维持生计的刚性需求而言。

参考文献:

[1]谢敏,王建军,项立敏.我国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39-40.

[2]刘海元.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5(1):67-71.

[3]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3(3):141-144.

[4]张新萍,杨茜. 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17-20.

[5]戴霞,尹洪满,朱琳.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2):72-74.

[6]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M].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426.

[7]张力为.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11.

[8]殷晓旺,张力为.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5,25(2):38-41.

[9]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13-116.

[10]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转引自张传燧.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6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转引自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

[13]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3.

[14]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15]迈克.费瑟斯通,著,龙冰,译.消费文化中的身体.转引自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24.

[16]Lleras-Muney, Adria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Adult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R].working Paper 8986, June 2002.

[17]Cutler, David M. and Adriana Lleras-Muney, “Education and Health Evaluating Theories and Evidenc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R].Working Paper 12352, July 2006.

[18]郭海霞.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19]Thomas W. Rowland, Patty S. Freedson.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health in children: a close look[J].Pediatrics, 1994, 93(4):669.

[20]Jens Bonke,Jane Greve. Childrens health-related life-styles: how parental child care affects them[M].University Press of Southern Denmark,2013.

[21]Margaret Rogers. “They are there for you”: The importance of neighborhood friends to childrens well-being [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2,5(9):483-502.

4结语

我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重智育轻体育”错误观念和学校、家庭、社会严重缺失的青少年体质教育,滋生了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因此,我们一方面继续依靠政府出台具有外在性的、强制性的学生体质评估政策以达到“猛药治沉疴”的“治标”效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启蒙和普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质促进价值观,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在体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而调动学生体质促进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学生体质促进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治本”目标。只有实现了标本兼治,体质促进的“灯下亮”现象就必然会取代当下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

注释:

①灯下黑原意系指古时灯具下面的阴暗区域,现被引申为人有时反而不能察觉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或事件,本文用之特指学生体质下降连自己都不予觉察、不予关心的麻木状态。

②这里的弹性需求只是相对于古代社会体质是维持生计的刚性需求而言。

参考文献:

[1]谢敏,王建军,项立敏.我国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39-40.

[2]刘海元.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5(1):67-71.

[3]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3(3):141-144.

[4]张新萍,杨茜. 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17-20.

[5]戴霞,尹洪满,朱琳.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2):72-74.

[6]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M].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426.

[7]张力为.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11.

[8]殷晓旺,张力为.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5,25(2):38-41.

[9]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13-116.

[10]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转引自张传燧.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6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转引自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

[13]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3.

[14]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15]迈克.费瑟斯通,著,龙冰,译.消费文化中的身体.转引自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24.

[16]Lleras-Muney, Adria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Adult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R].working Paper 8986, June 2002.

[17]Cutler, David M. and Adriana Lleras-Muney, “Education and Health Evaluating Theories and Evidenc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R].Working Paper 12352, July 2006.

[18]郭海霞.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19]Thomas W. Rowland, Patty S. Freedson.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health in children: a close look[J].Pediatrics, 1994, 93(4):669.

[20]Jens Bonke,Jane Greve. Childrens health-related life-styles: how parental child care affects them[M].University Press of Southern Denmark,2013.

[21]Margaret Rogers. “They are there for you”: The importance of neighborhood friends to childrens well-being [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2,5(9):483-502.

4结语

我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重智育轻体育”错误观念和学校、家庭、社会严重缺失的青少年体质教育,滋生了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因此,我们一方面继续依靠政府出台具有外在性的、强制性的学生体质评估政策以达到“猛药治沉疴”的“治标”效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启蒙和普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质促进价值观,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在体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而调动学生体质促进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学生体质促进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治本”目标。只有实现了标本兼治,体质促进的“灯下亮”现象就必然会取代当下学生体质下降的“灯下黑”现象。

注释:

①灯下黑原意系指古时灯具下面的阴暗区域,现被引申为人有时反而不能察觉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或事件,本文用之特指学生体质下降连自己都不予觉察、不予关心的麻木状态。

②这里的弹性需求只是相对于古代社会体质是维持生计的刚性需求而言。

参考文献:

[1]谢敏,王建军,项立敏.我国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39-40.

[2]刘海元.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5(1):67-71.

[3]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3(3):141-144.

[4]张新萍,杨茜. 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17-20.

[5]戴霞,尹洪满,朱琳.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2):72-74.

[6]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M].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426.

[7]张力为.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11.

[8]殷晓旺,张力为.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5,25(2):38-41.

[9]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13-116.

[10]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转引自张传燧.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6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转引自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

[13]胡小明,陈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3.

[14]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15]迈克.费瑟斯通,著,龙冰,译.消费文化中的身体.转引自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24.

[16]Lleras-Muney, Adria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Adult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R].working Paper 8986, June 2002.

[17]Cutler, David M. and Adriana Lleras-Muney, “Education and Health Evaluating Theories and Evidenc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R].Working Paper 12352, July 2006.

[18]郭海霞.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19]Thomas W. Rowland, Patty S. Freedson.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health in children: a close look[J].Pediatrics, 1994, 93(4):669.

[20]Jens Bonke,Jane Greve. Childrens health-related life-styles: how parental child care affects them[M].University Press of Southern Denmark,2013.

[21]Margaret Rogers. “They are there for you”: The importance of neighborhood friends to childrens well-being [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2,5(9):483-502.

猜你喜欢
现象
第1讲 声现象专题复习
第四章光现象
《简单的周期现象》自主学习任务单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弹性正碰的2分立值现象和4分立值现象及其解析
等周问题中的直观感知与理性思考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看体育圈的“美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