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4-08-02 22:00丁远
决策探索 2014年12期
关键词:航空港实验区郑州

丁远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我国首个以航空港经济为主题的先行先试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个临空经济区域发展的战略实践平台,郑州航空港区在一年多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立足中原、站位前沿,大胆探索、稳准实践,在全国经济发展快中趋缓、稳中有升的当下,不但经济指标大幅跃升,全面开放的窗口、平台地位及优势初步显现,更难能可贵的是探索出的一些新方法、新举措,对于拉动河南省甚至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内涵式创新发展都有着难得的经验可供借鉴。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规划建设发展与实践

(一)以超前的思想认识和科学筹划为支撑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获批过程,是原原本本的思想大转变、大解放的过程。实事求是地讲,郑州经济发展步伐及经济总量,远不及同在中西部的武汉、重庆、成都等地,单就机场硬件建设基础来看,更比不上这三个地区的发展步伐,郑州机场现在只有一个跑道,属于客货共用,而武汉天河机场早在几年前就单独建设有货运跑道。在强大的比较差距之下,郑州申报实验区之时,就提出要建设目前全国最大的机场,并远景规划出为2040年预期需求预留出建设第5条跑道的用地。没有超前的思想认识和科学筹划作为支撑,是不敢想象的。去年以来,河南省委主要领导时常调研视察实验区建设,面对“大招商”的时代格局,特别是紧扣“内陆中原区位交通”这个最大依托,创新提出了“大物流”的招商及建设发展路径的修正与补充。从某些方面看,国家规划仅仅是“大枢纽、大产业和大都市”,实践上河南省委大胆提出把“建设大物流”理念坚持并固定下来,并放在“大产业和大都市”之前。这样的战略调整,需要很大的胆量和思想提升。“建设大物流”理念在实践上也逐步得到了落实。预计不久的将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提供国际一流标准的现代物流服务设施。

(二)建立“两级三层”领导和管理体制,确保各级联动

实验区的获批,是河南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河南省委高瞻远瞩,大胆创新,建立了“两级三层”领导和管理体制,这在全国新开发的经济区来看,也是很少有的。即:省领导小组负责政策制定和协调国家相关部委及政策争取工作;市级政府小组负责项目制定、工作确立和政策实施;实验区一级负责抓落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发展,是实实在在的“聚全省、全市、全区各级之策之力”,确保了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各级联合联动。2014年年初以来,随着实验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获得国家批准,派出和内设机构初步完善。2月25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又把实验区确立为“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并赋予“六大战略地位”,掀开了实验区建设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带动发展创新的新篇章。

(三)启动概念性整体规划建设

国家批准实验区面积为415平方公里,实际控规面积达770平方公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之后,在进行深度教育、思想转变和制度机构创建的同时,采取国际招标的形式,启动概念性整体规划建设。为了确保紧紧围绕航空港经济建设这个主题,大胆聘请世界临空经济理论研究和发起人约翰·卡萨达教授(美国)全程参与指导,使得所有规划理念及精神内涵紧贴世界临空经济发展的前端前沿。概念性规划今年1月已被河南省政府批准,26项专项规划目前正在修订之中,即将完美收官。一个国际化、智能化、前端化、绿色低碳航空大都市的规划建设和恢宏蓝图即将确定。

(四)遵循航空港经济圈的支撑链条,做好布局

严格遵循航空港经济圈的支撑链条,始终朝着“广度”“深度”“前瞻度”和“大力度”上进行科学筹划,严格围绕1∶36的临空产业科学结构深刻布局。2014年1月14日,实验区获批不到一个整年度,其经济链条长远发展的“两只翅膀”就实现牢固搭建。一是郑州至欧洲铁路货运班列回程首发。在全国各地正在学习理解习总书记“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论断之时,实验区在具体实践上交出了合格答卷。二是河南省航投公司收购世界航空货运巨头卢森堡35%股权,并签署在郑州机场建设全球第二个最大的货运基地协议。这为实现“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港一体无缝对接打下了坚实基础;立足中部中原和区位交通两个主线,自贸区研究申报正在加紧推进;国家肉类口岸已经获批,车辆整车进口、医药医疗和72小时过境免签工作以及申报领事馆建设等国际通道,正在加速推进。把郑州打造成国际重要物流商贸城的软硬支撑链条,已经初见端倪。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践中的难点

(一)如何发挥实验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吸引符合规划要求的通过产业转移获益的企业落户,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持续性

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及产业转型,当长三角、珠三角劳动力成本的增幅已经超过了因内迁引致的产品运输成本的增幅时,出于控制成本考虑,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纷纷将工厂由运输成本较低的沿海地区迁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内陆地区,郑州、成都、重庆等工厂的建设和产能的日渐增加都是基于上述原因。如何切实抓住这次机会,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让企业落户,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持续性,加大政策突破,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将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二)如何客观面对实验区的天然劣势,尽快找出自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的比较性优势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2013年河南粮食总产达到1142.74亿斤,比上年增加15.02亿斤,增幅达1.3%,实现了粮食生产十年连续增产。同时,河南省又是化工业大省,煤电铝等产业占比较大,适合航空运输的高端制造业占比相对较小。如何面对实验区的天然劣势,尽快找出自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的比较性优势,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与此同时,实验区当前面临着资金、能力和经验三个不足,如何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难得的地缘优势,实现率先突破,也是重要一环。

(三)人才匮乏成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软肋

按照郑州空港经济规划,其核心区是以总规划面积为356平方公里的航空城为主体,主要发展航空服务保障和维修、飞机零部件制造和航空租赁等航空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光电与半导体、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以及教育培训、商务休闲、医疗保健等城市配套服务业。而要实现核心区的功能,目前河南省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及人才资源缺乏支撑,这已成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软肋。如何使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的技术创新联盟服务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仍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在思想和制度创新等方面为中西部经济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且这些经验是前所未有的。既然它是我国首个以航空港经济为主题的先行先试区,那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年来所做的一切都是具有开创性、创新性的探索性实践,也就不可能去复制已有的成功模式。省长谢伏瞻在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4年,河南省将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2014年将航空港区建设摆在全省工作的突出位置,争取实现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航空港实验区郑州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梦启郑州
郑州航空港区庙后唐墓地部分墓葬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