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焦裕禄 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典范

2014-08-02 21:58廖海敏
决策探索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三害兰考焦裕禄

廖海敏

焦裕禄同志具有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以及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是为民务实清廉的典范。

一、焦裕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焦裕禄同志是穷苦人出身,一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对人民群众洋溢着深情厚谊。

一是视人民为父母。焦裕禄同志有一句名言:“我们不是百姓的父母,而是老百姓的儿子,还要做听人民群众话的孝子,我们不是为民做主,人民才是主,人民要自己做主人,我们就是长工,是给人民扛长活的。”不论是土地改革时期他在尉氏工作,还是后来他到兰考当县委书记,他始终视人民为父母,到处都流传着他认娘的动人故事。这是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自然而真切的流露,也是他一生的坚守。党的十八大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30集电视剧《焦裕禄》的主题歌——《喊了一声娘》,给予了此很好的诠释。

二是时刻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焦裕禄同志常说:“我们每一个党员必须认识到,革命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帮助群众。”1963年1月24日,正是万家团圆的除夕,焦裕禄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到城关区的田庄、许楼、韩村等地查看群众生活,并再三叮嘱干部第二天一定要到社员家里看看,要确保所有社员在大年初一都能吃饱饭。1963年12月9日,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焦裕禄同志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天不亮,他就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电话通知各公社做好雪天几项工作:第一,所有住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保证不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搁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体党员,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第六,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并且,焦裕禄同志还亲自带领县干部下乡发放救济粮、救济款。这份《雪天通知》,要求之具体、考虑之周到、督查之及时,从一个测面反映了焦裕禄同志对百姓冷暖的真心牵挂。

三是全身心解决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难题。1962年,兰考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风沙打毁了21.4万亩麦子,秋天的涝灾又淹死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碱死了10万亩青苗,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到兰考任职,当时全县36万人,灾民有近20万人,逃荒出去的就有3.8万人,老百姓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吃不饱。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解决人民群众吃饭问题成为头等大事。他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治理好“三害”。他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魔的折磨,创造性地制定出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而又符合规律的治理“三害”的方法,舍命为36万兰考人民找到了一条活路。

二、焦裕禄是求真务实的典范

焦裕禄同志搞过土改、从事过共青团工作和现代大工业管理等多种工作,均表现得十分出色。这都源于他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兰考与“三害”做斗争的470天,是他求真务实作风的集中展现。

一是组织调查队摸清了全县“三害”的真实情况。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不久,就下决心要把兰考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情况摸清吃透。他组织抽调120名干部,与技术人员、农民群众组成“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探流沙调查活动。“三害”调查队经过数月的奔波,长途跋涉2500余公里,初步掌握了全县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发生的规律。最终查清并记录了全县86个风口、1600座沙丘的具体方位、面积和高度,把全县所有的洼地、淤塞地的河道全部绘了图、编了号,绘出了一幅根治兰考“三害”的宏伟蓝图。

二是深入群众总结出了治理“三害”的办法。焦裕禄同志经常说:“当工作没有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治理“三害”的良方,都是他从群众中淘来的。1962年12月9日,焦裕禄到兰考工作的第三天,他就去了韩陵村,挨家挨户到群众家中访问,还专门住进70岁的饲养员肖位芬老大爷的牛屋,与老人三次彻夜长谈,请教治理“三害”的办法。肖位芬老大爷告诉他:“想治盐碱最好种泡桐。泡桐喜沙壤、长势猛、不遮阳、扎根深,能挡风防风、压沙固沙。”正是通过和肖位芬这样的农民同吃同住交朋友,焦裕禄从他们那里了解了不少“三害”泛滥的原因,获得了治理“三害”的方法。

三是以科学的机制和办法推进了“三害”的有效治理。当时“三害”肆虐兰考已有多年,要啃掉这个硬骨头,绝非易事。为了有效治理“三害”,焦裕禄采取了策略,以科学的机制和办法有效治理“三害”。通过东坝头张庄的翻淤压沙、城关镇朱庄的种泡桐挡风固沙等的示范带动,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等“四面红旗”的有效激励等,才推进了对“三害”的有效治理。

三、焦裕禄是清正廉洁的典范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习近平同志1990年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的这几句,是对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诗意表达。焦裕禄同志的清正廉洁表现在各个方面,值得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

一是他对自己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要求极为严格。在焦裕禄的遗物中,他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初建时购买的,有不少破损的地方。他的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被面烂了就翻过来用,上面有42个补丁,他的衣服、鞋袜都是补了又补。

二是他对家人和亲属要求极为严格。焦裕禄同志是山东淄博人,高大英俊,多才多艺。能拉一手好二胡,又喜欢唱歌,在解放初期搞土改时,他在歌剧《血泪仇》中扮演男主角,常常把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1955年,焦裕禄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期间,每逢周末厂里举办舞会,他的舞技总是让外国专家赞叹不已。焦裕禄同志的文笔也很好,善于编顺口溜,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厂里的很多文件都是他亲自起草。他也非常乐观,风趣幽默,即使在除“三害”最艰苦的时候,他依然谈笑风生。生前,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他非常喜欢孩子,经常教孩子们唱歌,给孩子们讲故事。但从不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很严,经常教育子女要做脏活,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据焦裕禄的女儿焦守凤回忆,她在上学期间,除了伙食费以外,几乎没有一点零花钱。她很不满意,向焦裕禄提意见说:“你为什么光叫我穿烂衣服,也不给个零花钱,我这书记的女儿跟谁也比不上。”焦裕禄教育她:“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街上对群众要有礼貌,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1963年,焦裕禄的大女儿初中毕业,当时有到县委当打字员的机会。焦裕禄却坚决不同意,并说:“一出学校门就坐办公室,不行。年轻人要多参加劳动。不劳动就会忘本。”他说孩子的工作已经考虑好了,有三样工作可以做:一是在县委大院打扫卫生,打扫厕所;二是可以去学校学理发,理发也是一门技术;三是可以到酱菜厂腌咸菜。后来,焦书记的大女儿去了酱菜厂上班。担水、推磨、洗辣椒,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有时候还要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酱油、卖酱菜。就这样,焦裕禄还特地找到厂长交代:“我女儿在这里劳动,你们不要对她另眼看待,要对她严格要求。”当然,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焦裕禄同志不让孩子看白戏,把鱼厂感谢他操心送的几条鱼送回去等。每一个故事里都传递着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精神和力量。

三是他对干部要求极为严格。20世纪60年代,全国上下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比较艰苦。兰考由于“三害”严重,生活更为艰苦。焦裕禄同志认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干部;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要严格要求干部。”当时,群众生活困难,吃饭都是粗粮加瓜菜,还经常吃不饱,个别干部下乡时因而不吃农民家的饭,焦裕禄同志发现后,严肃批评这种现象:“不吃贫下中农的饭,咋知道他们的疾苦?咋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刹住这股歪风,还谈什么为党工作,还怎样为人民谋福利?”从此,他就给县社干部下乡立下一条铁规矩:吃住必须在群众家里。根据焦裕禄的提议,针对当时的一些不良现象,由他亲自起草并经县委研究决定下发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用国家的或集体的粮款或其他物资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不准参加或带头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准赌博;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都要以身作则,勤俭过年;一律不得请客送礼,一律不准拿国家的物资到生产队提取国家统购统派物资;一律不准用公款组织晚会;一律不准送戏票,一律不准到商业部门、合作社部门要特殊照顾;不准借春节之机,大办喜事,做寿吃喜,大放鞭炮,挥霍浪费;等等。这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文件。文件所规定的每一条,都是每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时刻应该想到的、做到的基本准则;同时,每一条都是对特权思想的有力批判。时至今日,当我们读到《干部十不准》时,焦裕禄同志执政为民的清廉形象仍然清晰。焦裕禄同志用他的短暂一生,给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久的丰碑。

猜你喜欢
三害兰考焦裕禄
又访兰考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兰考交卷
周处勇除“三害”(下)
周处勇除“三害”(上)
人民呼唤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