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后 再飘字香
——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再版

2014-08-06 01:36焦骥
博览群书 2014年5期
关键词:图说学堂民国

○ 焦骥

书之美,在于行文之信、达、雅。行文之境界,在于用字之准。字,是一切文学、文化、文明的根基,是万美之源。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部文字的溯本求源、清根正源之作,在时隔112年之后,于今年初由新星出版社再版。这是一部蒙学教材,也是一套图说字典,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同一时代还影响了《共和国教科书》,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胡适、茅盾等文学大师皆读此书发蒙。胡适对其更是感情尤甚:“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这一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当他在中年又偶得一套此书时,他更是爱不释手,“并摩挲了很久”。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能获如此高的赞誉,到底是一套什么样的书?

教材也 字典也 百科也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共四卷(八册),收录汉字3291个。扉页刊“苏州吴子城绘图,本学堂印书处印”。当时以石版印刷流通,随即广为仿效和普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通行教材。

从书名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解读。

“澄衷学堂”,名字源于创始人叶澄衷先生。叶先生身为上海富商,他以商养学,以学行善,功在当代,泽被千秋。从古至今,兴书重学在世界范围内也仍为上善之举。

此套学堂教材的编撰者,乃为学堂首任校长刘树屏先生。“他博古通今,书文俱好,不曝大名,持常遇变,低调应物,具有中华民格、士格的不屈底气与仁爱精神,值得永久敬仰。”当代媒体人胡赳赳如是评价。

蔡元培曾担任澄衷学堂代理校长。从兴办到1949年的50年间,学堂先后培养了数千学子,其中著名人士有胡适、丰子恺、李四光、夏衍、袁牧、竺可桢等。

“字课”,意为以字为重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既解字,又说文,既注重中国文化,又强调西方科学。这也是该书最有价值所在。以“电”字为例:“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电速3倍于光,每秒约行57万英里。动植及金类多有含之者。今所用,则人造之电也。”由电的概念扩大到雷:“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雷声必在电后者,光行较速于声。如施放火炮,先见火后闻声也。避雷之法,勿近铁器,勿着湿衣,勿倚高墙,勿开窗户。屋高设防雷杆,可以引电入地。”讲授科学现象之余,又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常识。

“图说”,作为一部发蒙教材,针对多为6至10岁的学童,单纯的文字讲义未免枯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配有插画762幅,多为《点石斋画报》风格,体现了民间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在版式上它也打破了线装书的通常格式,采用“六宫格”,使之具有图文合参、学养并重的含纳之趣。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线装书从木版印刷向石版印刷的过渡时期,也处在西学东渐、思想杂出的旧学、新学接壤之际,但其不封闭,不保守,广纳视听,中西并包的精神,令自身不单局限于一部字典的工具书属性,而是堪称一部“近代小型百科全书”。

明理识字 格物修身

语文教育的两大根本:一为明理,二为识字。

江河湖海、霜雪雾霁、蒹葭芝草、锰钾铁锡,这是自然万物之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上善若水、夫唯不争”,这是人伦纲常之理。明理,即于外格物致知,于内正心修身。

当代学者余世存认为,民国时期大师辈出,是因为教育宗旨。“当时的启蒙教育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注重把人培养为一个对自家文化有历史感,对外来文化有开放眼光的人。”此次再版的序言作者胡赳赳强调:“现代教育分工太细,语文只是语文,数学只是数学,但其实认知是一体的,全方位的,无法分开。《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提供了这种一体式的认知感。”

澄衷学堂章程倡导“性灵说”:“训蒙以开发性灵为第一义。教者了然于口,听者自了然于心;即或秉质不齐,亦宜循循善诱,不必过事束缚,以窒性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行总结方法与探索乐趣,而不是依靠机械的指导和背诵,“疏导”是教育的上策。这种思维上的“自由感”,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也是树立独立人格的根本。对此,晚清、民国时代教育的人、事、书,对当代都有很大的启发。

在蒙学教育中,明理是教育理念层面,是“道”;识字是教育实践层面,是“器”。

当代语文教育重语句而轻字词。例如在中小学语文考试中,重点考察阅读理解,题目多为“本段的表达方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很少有题目问“‘理’字的含义是什么”或“‘道’字的起源”。这是舍本逐末之法。如果学生对字的理解都模棱两可,又何能谈对语句能驾驭自如呢?

如今很多人对于文字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与其说“写字行文”,莫不如“拼凑句子”。更可怕的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当代很多中小学生莫说识字,恐怕连手写都提笔忘字。因此,溯回文字本源,重拾文字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迫在眉睫。“很多文字我们总在轻飘飘地使用,一旦你找到了文字的重量,就会心生敬畏,下笔有千钧一发之力。”胡赳赳说。

“只有弄明白每个字的含义,才叫真正学习了语文。”余世存指出,“忘记的‘忘’和忙碌的‘忙’,都是把心丢了,所以才会忘事,才会疲于应付。中国文字是一座富矿,哪怕你只研究透几十个文字的来源和用法,也远比读当代几十部学术著作更有趣味。只要能把字的源头弄明白,就可以自我学习,乃至自我修行了。对此,《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作为了很好的榜样。”

《澄书》百年,字香万世

近年,关于如何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话题逐渐升温,高考语文改革方案也提上了议程。“重拾国学”“民国热”甚至成为了一种思潮。

对于这个问题,读者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一是民国时期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正中心,纵向上看是中国文明过渡的重要节点,横向上看又有西方文明的渗入,因此各路学说兴起,思潮涌动,为读书人提供了广阔的视角。但另一层面,也正因为社会环境复杂,民国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这种不稳定因素在当代图书中并未完全展现,我们看到的只是经过美化与润色的民国一角。因此如何解读民国与民国遗产,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当代看民国的一个窗口,但此次再版的策划者们也坦言,在没有“先生”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们自学此书确实也有一定困难,一为字数较多,二为立意较深,因此需要家长的配合指点。因此对于家长来说,提高自身修养与文字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一要求看似略显苛刻,但仔细想来,其实也是回归教育本源的重要一步,因为家庭教育的角色在所有教育的范畴里,始终是无可替代。

此书此次再版共印刷了5000余套,目前销量不错,每日可达数十套,在微博等媒体平台上也引起了广泛好评,更有私人学堂和蒙学书馆将其列为学员的发蒙教材。目前看来,这场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回归,让所有文字爱好者与研究者们都颇感欣慰。但就如同上述所言,对于此书也需要客观看待,“书如常事,无尽善尽美”,如何取其精华,也需要读者们自行摸索。

但不论如何,《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能在当代浮躁的环境里,重新唤起读者对于文字学习与研究的热情,哪怕现在可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热情,也总归是好的。它开启了经典蒙学教材再版之先河,如将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提高社会对于语文教育的认知,其功又将大于书本自身。

陈丹青先生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亲笔题写书名,用他的话来说:“现在的孩子能读到这部书,不知要有多开心了。”其实对于所有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猜你喜欢
图说学堂民国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图说
图说反腐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图说
图说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