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写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之际

2014-08-07 14:04赖飞
四川党的建设 2014年6期
关键词:刘东敬老院空巢

●本刊记者/赖飞

一个都不能少
——写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之际

●本刊记者/赖飞

5月1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正式实施,首次将事关群众基本生活的8项托底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作为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使“社会救助”成了老百姓关注的热词。

事实上,四川作为人口大省,社会救助工作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心中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统筹规划,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次次的救助,如一道道的阳光,直达每一个人的心底,让人温暖。

阳光下,“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正在上演着……

爱心绘就夕阳红

对象: 孤寡空巢老人

地点: 绵阳市盐亭县

“生我的是爹妈,养我的是国家……阳光雨露滋润我,枯树发新芽……”每天早上,住在盐亭县两河镇两河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会唱起这首《爱在敬老院》,跳起健身操。茶余饭后,老人们又聚在一起下棋、玩扑克、读书看报,其乐融融。在他们身后,“时盛世昌春不老,丰衣足食寿弥高”的对联格外惹眼。

67岁的汤国祥老人是其中之一。几年前,他可没有唱歌下棋的闲情逸致。那时候,孤身一人的他时常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做点搬砖之类的苦力活,“每天挣到钱就吃点,挣不到就饿嘛”。不久,汤大爷家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他只有到朋友家暂住,日子更加艰难。

2012年,汤大爷住进了新建成的两河敬老院。初来乍到,汤大爷很不适应。用他的话来说,“这里远看像农家乐,住进来像宾馆”,两位老人住一间寝室,医务室、理发室、健身房、活动室、食堂等一应俱全,处处白墙绿地,窗明几净。过去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汤大爷对这里的饭菜也印象深刻:“有肉吃,过生日有寿面,还要加荤菜。”对此,另一位老人写的打油诗更为形象:“一日三餐多变化,煎炒煮炖油糕炸。冬夏棉单各一套,舒适整洁人人夸。”

不久前,汤大爷因为做疝气手术导致腿脚不便,只能拄拐行走,“这要是放在我打工的时候就完了”。但在敬老院里,他却没有了后顾之忧。干了一辈子苦力活的汤大爷,如今吃得好,住得好,还培养起了爱好——下象棋,听收音机,看电视剧。

汤大爷们的幸福生活,正是得益于当地民政部门探索出的农村养老新模式。

早在2006年,盐亭县就大胆创新,采取“以院养院、以副补院”,为该县每个敬老院调剂了10亩以上生产用地,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其他特色产业,由有劳动能力的五保对象参与生产,并给付一定的报酬。

盐亭县民政局局长许宗平表示,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省上对每位老人的补贴标准虽可以维持敬老院日常运转,但难以为老人们提供较高的生活水准;另一方面,老人们常年劳动,如果闲下来反而会不适应。

两河敬老院作为盐亭县第一所省三星级敬老院,在这方面走在前列。敬老院租用了40亩闲置土地,分别进行蔬菜、黄谷、玉米种植和生猪养殖。对参加劳动的老人,都是根据其身体状况,采取自愿原则。比如腿脚不便的汤大爷,就未参与种养殖,而是每天担任半天门卫工作。

“现在我院圈养有28头猪,预计全年收黄谷、玉米近4万斤,全院80多名老人每天食用的蔬菜、肉、粮都能自给自足。”两河敬老院院长李明松说,去年一年,院办经济总收入14.2万元,今年预计还能增收2万多元。

如今,在两河敬老院里,除了像汤大爷那样为数众多的五保老人,还有7位特殊的“住户”,他们都是儿女在外的独居空巢老人。

长期以来,农村敬老院只供养五保户,由于部分五保老人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不愿住敬老院,出现了敬老院床位空置,空巢老人却无处养老的尴尬现象。于是,盐亭县提出了“两院合一”的理念,整合资源,除集中供养五保人员外,同时也代管、托养空巢老人。

目前,全县47所敬老院已接纳了上百名空巢老人。“根据对方家庭情况和需求,有的免费,有的则收取一定费用。”李明松透露,两河敬老院的日间照料中心正在装修升级,预计将改造出6个房间,并安装空调、防滑地板等设施,专门用于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

这种创新做法,正是破解四川养老城乡不平衡难题的一种尝试。在各大城市,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农村床位空余形成鲜明对比。省民政厅数据显示,全省农村敬老院约有3.6万张床位空余,关键就看如何吸引城市老人前来。

“这需要进一步提升敬老院的管理水平。我们已经在尝试新的突破,比如给入住的老年人戴一个腕带,老人离开固定区域,系统就会自动提醒。同时我们还设远程监控头,可以随时看到敬老院的管理情况。这样老人的儿女们也就放心把老人留在这里。”许宗平说。

“苦命”人的新生路

对象: 特殊困难群众

地点: 乐山市白马镇

5月12日下午2点过,乐山市中区白马镇车架山村2组,36岁的刘东将电瓶车停在了家门前的空地上,他刚从市里医院做完透析手术回来。

刘东拿起放在车上的拐杖,小心翼翼地拄拐下车。妻子严月新从屋里迎了出来,扶着他坐到躺椅上。由于透析失衡综合征的影响,刘东得休息将近一个下午才能缓过劲来。

在当地,刘东是出了名的“苦命”人。2006年,其父患癌症病逝后,自己也被诊断出患了尿毒症。2007年1月,前妻与他离婚。此后,刘东与母亲王翠香相依为命,每周还要到医院透析治疗,生活的重压让他喘不过气来。

2008年,刘东迎来了一次转机——他与现任妻子严月新认识并结婚。严月新不嫌他穷,不怕他病,让他非常感动。2009年,女儿的出生更让刘东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然而,厄运并未远去。由于医院人满为患,刘东常被安排早上做透析。而他家距城区有20多公里,每次凌晨5点就得骑车出门。乡里的泥巴路本就崎岖难行,加之天黑看不清路,刘东摔过好几次,导致双腿膝盖髌腱先后断裂,必须拄拐才能行走。这期间,他又因消化道出血几次住院治疗,常常请假来医院照料的妻子由此失去了稳定的工作。2013年4月20日,更大的打击降临——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刘东家年久失修的土墙梗房屋受到波及,两间瞬间垮塌,剩余的两间也摇摇欲坠,无法居住。

病魔缠身、没有收入、有家难回,刘东几乎走入了绝境。

白马镇党委政府了解到刘东的情况后,立即帮助刘东一家重建家园。市中区民政局与住建局发放的5.05万元灾后重建和危房改造救助金,以及在白马镇党委政府积极倡议下当地各界人士捐款的1.45万元,很快汇集到了刘东手中。2013年11月,刘东一家四口终于搬进了120余平方米的宽敞新房。考虑到刘东出行不便,新家并不是原址重建,而是建在了离公路近的一处空地上。刘东也换到离家近的医院治疗,再也不用天不亮就出门。

“刘东可以说是乐山社会救助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他几乎得到了所有类型的救助。”乐山市中区民政局局长张松强说,作为一名特殊困难救助对象,刘东除了每月243元的农村低保外,每年还享有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等多项救助。

刘东自己算过一笔账,现在他每月平均做10次透析,如果没有医保和医疗救助,自己需花费5000多元,这无疑是天文数字。而现在有了各项补(救)助报销,他只需支出300多元。

除了看病不再贵,“一站式”医疗救助带来的便捷让刘东看病也不再难了。“一站式”医疗救助是乐山市于2009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的一项高效便捷惠民的救助政策——凡是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救助对象住院出院后,通过医保信息平台实行城乡医疗住院救助与城乡医保报销同步结算方式,实现了出院的同时即获得救助。过去刘东拖着病体到村、镇申报救助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看着笑容舒展的刘东,张松强感到很欣慰。他表示,随着《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市中区民政局将加快推进对类似刘东这样的特殊困难人群的救助工作及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建设,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社会救助工作创新发展。

而刘东也有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天性乐观坚强的他想趁着年轻,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一家人的生活变得好一点。每天,除了做饭、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一些关于养殖技术的书,他希望能在养殖上做出一番事业。

“我晓得搞养殖的风险比较大,但不能一直靠别人啊。”说这话时,刘东像换了个人,容光焕发得让人看不出半分病容。

(责编:雷怡安)

链接

新规解读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新规定主要体现在10个方面: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发展;明确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提供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的法定依据;提出救急难的方针性新要求;明晰规范申请办理途径;提出社会力量参与的支持条件;拓展社会救助工作方式;为基层能力建设提供保障条件;健全违法违纪责任追究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我国社会救助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制度“碎片化”等问题。办法体现了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特点,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从长期改革试验状态向成熟、定型的制度安排迈进了一大步。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实施社会救助,要杜绝“养懒汉”现象,防止“漏助、错助、骗助”行为,确保宝贵的社会救助资源真正用于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对此,办法专设“监督管理”一章,从申请人、救助机关、相关单位三个角度,规定了相关权利义务。

厦门大学副教授朱至刚:办法弥补了以往制度的缺失,如过去低保制度只以收入为申请标准,这次将申请者的财产状况纳入其中,“开宝马领低保”“住多套房领低保”等现象将难以再现。

猜你喜欢
刘东敬老院空巢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爱心送到敬老院
火场救人
领个女人回家
冷湖
水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