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评价研究

2014-08-07 02:35王俊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安徽省因子

王俊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1)

安徽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评价研究

王俊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1)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稳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创新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本文根据安徽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使用SPSS16.0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模型,确定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所处的位次,分析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并提出建议.

主成分分析法;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模型

高新技术产业具体涉及到生物工程和新医科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核应用技术以及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该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前沿技术和高精尖人才为主要投入要素,以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开发为主的企业集合.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需求弹性高、附加价值高、增长迅速、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特点.它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指标[1].近年来,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区域竞争的焦点正从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移.“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2011年,安徽省政府公布的《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列为科技攻关工程,提出实施技术创新“十区提升、百企示范、千企培育”行动计划,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明确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分析评价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化程度不高,高新产业基础差.但“十二五”以来,安徽省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基地、孵化器为抓手,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创新,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辐射、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13年,安徽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2000亿元,达12053.1亿元,实现增加值3013.2亿元[2],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102.0%和85.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2%,比2010年增长了6.2个百分点.其中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149.9亿元,占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9.3%,实现增加值1779.3亿元,占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59.1%,分别比2010年增长111.3%和96.3%.总体上看,近几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2 安徽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评价

2.1 安徽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评价指标

为了进一步考察安徽省各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我们从高新技术企业数x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x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x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x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x5、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地区规模以上企业数比例x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例x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地区出口额比例x8这8项指标进行分析.为了进行比较,我们选取了2013年安徽省16个市高新技术产业这8项指标进行分析,各个指标数据见表1.

2.2 评价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模型,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安徽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法就是考虑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从观测变量中以数学方式找寻较少且相互独立的成分以便简化解释复杂的测量数据[4],简而言之,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从而进一步使研究变得简单的一种统计方法.

表1 2013年安徽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2.2.1 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对原始数据表一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KMO检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变量共同度这三种方法对原变量可否进行因子分析进行检验.

把表1中的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得到KMO值在0.6以上,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等于0.000,且8项指标的共同度均在0.6以上,甚至达到0.9以上,以上结果说明表一中8项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图1 因子提取结果

2.2.2 提取公因子,计算公因子得分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因子为公因子;再根据因子载荷矩阵的不唯一性,对因子载荷矩阵方差采用最大正交旋转方法进行旋转,得到公因子变量,输出因子得分.因子得分是原变量信息的综合,得到的因子变量可以代替原变量进行数据建模,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的.以下是因子提取结果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图1所示,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3个互不相关的公因子,3个公因子特征值累积贡献率达到90.295%,表明原变量90.295%变异可由所提取的3个公因子来解释.由软件中的因子得分矩阵可得这3个公因子可以与原变量的关系为:

根据以上三个关系式可计算出各地市在三个公因子上的得分(如图2所示).

图2 因子得分示意图

2.3 计算各评价对象综合评分

由图1可知反应安徽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8个指标中所提取的3个因子的特征值(荷载矩阵旋转后)分别为4.113,1.986,1.125.将它们进行归一化处理得三个公因子的权重,f1,f2,f3的权重分别为0.5694、0.2749、0.1557,则决定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合成为一个综合评分F,且有

其中f1,f2,f3分别为从反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中提取的3个公因子得分.将图五中各市在所提取3个公因子上的因子得分代入上式可计算出安徽省16个市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2.

3 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异因素分析

本模型共有3个主成分因子,从模型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可知,因子f1可以代表高新技术企业数x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x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x3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x4这四个变量;f2可以代表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地区规模以上企业数比例x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f1,f2,f3占地区GDP比例x7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地区出口额比例x8这三个相对指标的变量;f3主要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x4这个反应发展速度的变量.这3个公因子分别对应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水平、相对水平以及发展潜力.

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合肥、芜湖和蚌埠三市,其中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得分为2.0202,远高于排名第二、三的芜湖和蚌埠,反映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市.从各个因子的得分来看,合肥的f1因子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各市的水平,f2和f3优势稍小,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具有环境、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优势,使得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位于第二名的芜湖市,由于因子f3落后,说明其发展速度稍微落后,发展的潜力较小,影响了总体发展水平.因此芜湖市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上稍作调整,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快捷稳健的发展.位于第三名的蚌埠市,虽然f1、f2因子得分不是很高,但其f3因子全省最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发展后劲足,致使蚌埠总体得分上升.

表2 安徽省16个市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分及排名

铜陵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得分为0.1608,位居第四,是第三位蚌埠(0.3432)的46.9%,第五位滁州市(0.1285)的125.1%,可以看出,铜陵市与第三位的差距较大,与第五位比较接近.从各个因子的数据来看,铜陵的f2因子得分在16个市中最高,但其f1和f3指标没有明显优势,所以次于合芜蚌三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处于皖北地区的淮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得分0.078,位居第七,次于第六位马鞍山市(0.0866),高于处于皖南地区的宣城市(-0.1516).从各个因子的得分来看,淮北的f3因子得分较高,位于16个市中的第二,仅次于蚌埠市,且其f1、f2因子得分处于全省中等位次,所以淮北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可以取得第七的排名.

综合排名靠后的六安、淮南、亳州各个因子的得分排名都比较靠后,说明这几个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各方面都不具有优势,这些地区应该加大各方面的投入,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协调发展,以缩小与其他地市的差距.

总体上看,“合芜蚌”三市领先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皖江城市带”城市紧随其后,皖北城市和皖西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稍显落后.“合芜蚌”三市因为其本身高新技术产业实力雄厚,领先是众望所归,其他城市则需要发挥各地的地域优势,勇于创新,转变产业模式,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4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安徽省16个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与其所在地域关系密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各个地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实力、经济综合实力、对外开放程度、政策和体质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均与地域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从下面几方面从总体上提高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4.1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租用,营造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

政府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走出政府主导的误区,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体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要针对安徽省现有的经济实力与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认真调研,做好规划,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吸引外省发展较好的企业来皖投资,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适合省情的重大、关键技术;最后,要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成长的氛围.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需要有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为此,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创新精神,积极投身于创新活动.

3.2 加大皖江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全省布局来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明显,应继续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作用;同时,对于科技实力较强、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的的皖江城市也不应无所作为.应发挥皖江城市的交通地域优势,并从战略上重视皖江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以铜陵、马鞍山为龙头的皖江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带,从而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提高.

4.3 挖掘皖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

从模型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皖北地区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大多处于落后位置,皖北地区与皖南地区相比,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发展潜力优势,但是在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上海远远不及.因此,需进一步挖掘皖北地区城市高新产业带的潜力,合肥和蚌埠的辐射作用,拉动皖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皖南城市相呼应,进而实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的局面.

4.4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黄山、安庆、池州、六安等西部地区应密切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西部特有的地域优势,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在产业的选择上,重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制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轻工纺织产业等产业重点发展,拉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

〔1〕周三多.战略管理新思维[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6-37.

〔2〕安徽省科技厅.2013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R].2014-2.

〔3〕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2-19.

〔4〕何国民.应用统计学案例教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264-266.

〔5〕郭韬,朱建新.我国31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聚类分析[J].商业研究,2006(13):150-152.

〔6〕唐中赋,任学锋,顾培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F279.1

A

1673-260X(2014)09-0048-04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安徽省因子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成长相册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