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生专业学习自主性培养研究

2014-08-07 14:27缪泉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学高职生

【摘要】针对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生专业学习自主性培养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自主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生专业学习自主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08-03

目前,新的产业结构升级对高职生提出“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专业发展目标,即成为“中国技术工人队伍中最高等级的高级技师”——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在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领域范围内相对应的掌握核心技能的劳动者。但是,在现有教育条件下,高职院校用3年时间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具有部分专业知识及基础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要达到高端程度还需要学生在毕业后继续进行更为系统且连续的专业实践操作及在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上的深造。目前,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高职生专业学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模式在实际操作上,会遇到学校和企业对工学结合的内涵认识不足,实践工学结合过程简单化以及校企合作双方地位不对等问题,这就使其对高职生专业发展的作用大打折扣。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在实施与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无论是在校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能够不断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本文试针对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生专业学习自主性培养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自主性的具体措施,以就教于方家。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生专业学习自主性培养现状

在工学结合中,企业向高职生提供的教育资源里最为重要的是实习岗位及岗位所配备的人才资源。通过到岗位上进行实习,得到岗位所配备的人才资源的指导,学生获得专业实践技能的发展,并能提高自身专业学习水平。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叫“替代性经验”的说法。它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看见他人能做什么,注意到他人的行为结果,以此信息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期待,获得关于自己的能力的可能性认识。因此,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及所配备的人才资源将会对学生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性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其中,技术型人才即在一线从事技术设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的技术人员,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宽广的相关专业知识面,综合素质较高,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主要依靠操作技能从事具体的社会成产、服务实践活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相对应的,当学生进入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践时,企业所提供的专业人才资源也应该向这两类靠拢。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大部分高职生的专业水平仍处于学习阶段,基本操作能力离实际岗位操作仍有一定的距离,且学校并不支付学生的实习费用,因此,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其自身利益不受损害,所提供的岗位一般是技术含量较低、重复性较大、工作强度较高的“流水线”性质,所提供的人才资源,更多的也是“流水线”上的熟练员工,这些员工操作技能熟练,但离技能型人才尚有一段距离。于是,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许多高职生专业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大多是如何更熟练地进行简单、重复性机械操作的操作技能,难以培养专业综合方面能力。过多的简单、重复甚至繁重的“流水线”岗位实践经历会使得部分高职生消磨掉自身对提升专业综合能力的更多需求。他们甚至会怀疑:既然在企业的专业实践岗位上不需要过多的专业综合方面能力,那么为什么在大学中要花费时间学习这些综合方面的知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企业方所派出的熟练员工所不能解答的。

当然,在工学结合中,仍有部分学生有幸接触到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性较强,对操作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并能获得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型人才的指导,以助手的身份完成自身的专业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不断将自己在学校中获得的专业知识与在专业实践中获得的专业技能进行比较与整合。虽然能够获得更为专业、更为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指导,但由于专业实践的时间限制,以及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他们所获得的专业综合能力成长也非常有限。由于与这两类人才的专业综合能力差距较大,学生并不能从其身上获得“替代性经验”。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成长依然存在着一种不知如何定位自身发展的迷茫感。由此可见,仅依靠企业提供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是非常不够的。

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自主性的具体措施

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并不能从企业各类人才身上获得“替代性经验”。如何平衡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中显现的专业上、心理上的冲突,让学生能够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主动钻研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此,可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学习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学习环境建设,为学生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积累起具有专业特色的知识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传授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思考方式,并引导学生从心理上逐步认可自己学习的专业,协助学生建立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思维方式。

当校园内的专业学习暂告一环节时,高职院校会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操作,这一环节也称专业实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者由高校教师暂时转换为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上所配备的人才资源。这些人才负责向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专业实践操作上的指导。在专业实习中,高职生并不能同时获得各种层次的实践操作训练,这与高职生在学校所学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不能很好地契合的。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安排教师参与到学生专业实践操作中,着重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获得的专业学习知识与在企业中获得的专业实践操作知识建立起联系,并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及整合,以维护学生专业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专业归属感是学生在系统的专业培养下,受所学专业价值观影响,在处理事务时偏重于利用自己的专业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能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及生活中有一种完整、有归属的感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对专业发展有意义的事情付诸行动。当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高度的专业归属感后,他们的专业学习将会更具自发性与自觉性。学生专业归属感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1.注重专业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对学生专业归属感的影响。专业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引路人,专业教师对自身所教授专业领域的掌握情况、对专业内相关产业的知晓情况,以及专业教师在专业内的认可度,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及掌握,甚至于影响着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感受以及印象。而这些,正是学生专业归属感形成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按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缺少一线生产或实践生产经验的专业教师。这类教师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及技能型人才时,对学生专业实践上的指导往往会比较被动,且缺乏现实性及实用性,间接地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可度不高。二是曾在相关企业或部门工作过一段时间,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本身就是企业里的技术性人才或技能型人才,因高职院校发展需要被吸纳入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师。此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更具有优势。他们不仅能更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知识与丰富操作实例相结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还能利用社会上的专业资源弥补学生在企业专业实习中技术上、专业上不能得到有效指导的不足。但是,受现有工作环境限制,此类教师离开原工作岗位的时间越长,他们在社会上的专业资源便会流失得越多,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就会越来越被动。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形成高度的专业归属感。

endprint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归属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结合自身专业水平,有选择地参与到企业生产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能力。缺少一线生产或实践生产经验的专业教师可依托自身的专业特长,参与到企业的一般性生产实践中,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将专业发展重点放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上。有扎实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可利用自身专业资源,主动参与企业的科研及新产品研发工作。通过与企业科研人员进行合作与互动,专业教师不仅能将专业知识顺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也能继续维持或扩大自己的专业资源。在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的同时,专业教师也可顺势组建自己的校内科研团队,为高职院校之后的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专业学习内容奠定基础。学生在与专业教师接触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所学习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相适应,更能够无偿地享用教师所拥有专业资源。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在专业学习时体会到一种强烈的专业归属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钻研也会更为主动。

2.利用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专业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仅次于课堂教学。由于学生社团的学习氛围较为轻松,学生能够更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高校可利用学生社团这一载体,从社团指导教师的配备到社团相关活动的筹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更符合其专业发展的活动平台。

首先,在社团指导教师的选拔上,高校应注重选择有一定专业能力及社会影响力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在指导社团开展各项活动及把握社团的发展方向上,应侧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利用自己的专业思维及专业影响力指导学生进行有专业特色的社团建设。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的各阶段指导,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以较为轻松的方式继续掌握与专业能力相关的各项知识。同时,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率的增加,也能够加深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对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收集与专业发展相关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社团的专业属性逐渐确立后,社团成员的活动都会有意识地围绕专业内容开展,这对于社团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有着良性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社团活动的筹办上,高校应注重引导社团活动的专业性与科研性。社团活动应侧重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在社团活动的组织及评价上,注重引进社会上的专业人士担任社团的发展顾问,提倡将社团活动与专业发展、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社团的发展方向上,社团成员需要学会倾听社会专业人士的意见,并注重社团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树立一种主人翁意识,将自己的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有一种使命感,而不仅仅把自己定位在拥有一定专业能力的社会劳动者上。

(三)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任何个体专业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个人长期且执著的努力。高职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时间的。高职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及专业知识实践操作之初,个体感到特别费事耗力却没有什么成果是正常的。加上人的教育效果有滞后性,专业教育的影响一般不会很快表现出来,专业水平的提高是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的。学生需要成为专业的技术人才,除对自身专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外,还需要具备专业学习上不断进(下转第89页)(上接第9页)取、不怕挫折,重视与人合作的精神。只有持续、主动地保持对所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学生才能获得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需专业能力的原始积累;只有注重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协调,争取得到同学、专任教师及企业人才资源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理解与支持,并设法借助和利用群体的力量,个体才能达成自身的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主动从现实中找到外在环境与个人专业发展的结合点,并根据现实需要,结合所学专业的发展目标,认真计划自己每一阶段要达成的目标。当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专业学习信心时,他们将认可这一观点:随着个人专业能力的发展,个体头脑中的专业知识积累越来越多,知识间的联系日益丰富和密切,专业人才之间的合作越来越良好与紧密,专业个体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才能发生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个体成长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可能性将会获得极大的提高。

总之,高职生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在校学习及毕业后的专业深造,都是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积累提高的过程,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只有当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自主性时,他们才会由被动关注自身专业成长转变为主动关注自身专业成长,认真收集对自身专业成长有用的资源,注重提炼对专业成长有价值的经验,并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占苗.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黄静宜.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J].当代经济,2012(2)

[4]柴福洪.何谓“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

【基金项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缪泉(1983-),女,江苏张家港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干事,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法。

(责编何田田)

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学高职生
盐工学人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工学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