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选择的生死失散

2014-08-07 13:33宋宇宁
新青年 2014年7期
关键词:我们仨钱钟书支柱

宋宇宁

周日去街上闲逛,街上到处都是人流与车流,于是一个人慌慌张张拐进街角的一家书吧里躲清闲。杨绛先生的那本散文集《我们仨》就那样猝不及防地跃入眼帘,土黄色的布纹纸的封面,看上去拙朴大方暖心。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其实只有寥寥数语,却拿出来单独成章,可见“老”是一种很重要的心态描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生活在世间,每个人都要面临苍老的考验,面临生死的选择,在老和死的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和无能为力。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以梦境般游离的笔法,更具有意识流的形态,叙述了古驿道上的行走,相聚和失散。所谓的失散,其实是生死两岸的守望,生与死,人世间最沉重的话题,却被杨绛先生描述得轻灵,剔透,诗意。深一脚浅一脚走在人生的路上,见一面道一声再见,再见一面又道一声再见,陪他们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丈夫与女儿,一个是她精神上的支柱,一个是她生活上的支柱,最终都先于她而去,她眼睁睁地看着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渐去渐远,却无能为力,他们仨最终在人生的路上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笔调回归现实,温暖平实地回望来时的路,记述“我们仨”生活在一起时的情景,种种琐事,种种快乐,种种温暖,种种磨难,事无俱细,一一道来。

钱钟书与杨绛,生逢乱世,又经历了文革浩劫,这一对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却仍能保持一颗淡定从容的心,与世无争,不事权贵,隐于闹市,躲在书斋,看书写文章做学问。这两个书呆子堪称绝配,同样对物质生活没有过分苛求,同样注重精神生活,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图书馆里看看不花钱的书,每天黄昏时分两个人一起出去散散步。对生活要求很低,不会煮精致可口的饭菜,就到外面去吃,偶尔自己煮饭也是把一大堆的食材放到一个锅里,唯求煮熟能吃就行。

在杨绛先生的笔下,钱钟书是笨拙的,不会系鞋带,不会划火柴,东西坏了不会修,这种笨拙在杨绛的眼里看来是可爱的。而女儿钱媛在她的眼里无疑是完美的,一个母亲看自己孩子,特别是一个早逝的女儿,心中除了爱还有怜惜和心碎。女儿懂事早熟,家中的大事小情都要这个女儿拿主意,所以女儿更像是妈妈的妈妈,更像是爸爸的兄弟。可惜天不佑人,钱媛不到60岁就生了一场大病,病中,她一直保持诙谐幽默的姿态,她写给父母的书信,给父亲的画像,自己躺在病床上,却在安排父母的生活……

人生种种,若说有缘相聚,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屑,所谓“缘”字,实在太飘渺。可是若不是这个“缘”字,三个人怎么就走到了一起?抱团取暖,互相安慰,互相支撑,互相依靠,血肉相连。

这是一本情感浓烈但语调却相当平实温和的书,文字没有华而不实,洗尽铅华,于平实中含芳吐秀。所有的情感都在那些平实的句子里,但掰碎咀嚼,给人深深的疼惜和震撼,点点滴滴,在温暖的背后,都是滴血和泪。endprint

猜你喜欢
我们仨钱钟书支柱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我们仨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相信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