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成长

2014-08-07 00:50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世贸中心沙盘西班牙

旅行是成长

世界上,有人因为家庭突然的变故成熟,有人因为很早就独立生活而变得成熟。而陈丹燕,是在旅行中尝到了痛苦与爱混淆在一起的滋味之后成熟起来。

《我的旅行哲学》

作者:陈丹燕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年2月

定价:38.00

可以说,我是在旅行中心智成熟起来的。

我的西班牙旅行,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带有梦想的旅行,也是梦想最为挫败的旅行。许多年来,我一直只愿意记得在西班牙北部的荒原上见到的彩虹,短促而完美的彩虹横跨在黄色野草覆盖的荒原上。三毛有一张坐在西班牙某个门楣下的照片,让我对西班牙充满了愉快的幻想——在暖而咸的海风下,席地坐在别人家的石头门楣下,自由自在,四海为家。

我在签证时还对西班牙驻慕尼黑的领事谈起了三毛,问他西班牙人的眼睛是绿色的?好像玻璃珠子一样?我浑身冒着飘飘欲仙的傻气,好像一锅烧开了的牛奶那样不可收拾。

我在西班牙之前,还从未有过梦想被不由分说挫败的经历。我一直不能相信那是我经历过的事。在马德里我没去看博物馆,也没去夜店,在毕尔巴鄂却去看了一场我什么也没有明白的皇家马德里队足球比赛,只看懂那些足球运动员喘息时好像豹子。过格尔尼卡我没去看毕加索画画的地方,却在公路边的小村子里向人学了些巴斯克语。北部的海岸线上荒凉宁静,没有黑地飞金的大裙子,没有吉他,晚上在山坡上能看到繁星点点之下,核桃树下落满了青黄色的果实。

我发现自己并没有疯,也没有心碎至死,我恍恍惚惚地继续自己的旅行,到了葡萄牙,在营地里有点喝醉了,又安静地回到了德国,再旅行去了莫斯科。长长的旅途,六天七夜的火车,从莫斯科回到北京。

西班牙的旅行,被我遗弃在已流逝的时间中,好像一件穿不下的衣服。

我的旅行仍在继续。从西班牙回来,我休息,写作,得到版税,有了新的愿望,下一个旅行目的地,是美国。那次旅行,我在新泽西一个小镇的亲戚家住了下来。亲戚为小镇生活的乏味感到抱歉,那里只有一条主街,主街上只有一间咖啡馆,而不是小食店。小镇上只有一个小火车站,圣诞到来,小镇上的圣诞树就放在火车站外面的小广场里,点灯那夜,小镇上的人倾巢出动去看灯,家家户户,都是安分守己的中产阶级家庭。我的亲戚说,小镇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不像欧洲都市那样激动人心。我脱口而出:“每种生活对我来说,都有它有趣的地方。如果它是乏味的,那么乏味也是一种体验。”

我知道自己变化了,变得如此柔软,甚至有时缺乏是非判断,我对是非的判断厌倦了。

多年之后,偶然一个机会,我去看了一个毕尔巴鄂的城市规划展览。我看到毕尔巴鄂匍匐在一个沙盘里,看到那条河从城市中心蜿蜒而过。我突然想起来,在西班牙,我和我的朋友曾将车停在那条河旁,我旅馆房间的窗正对着它,在印象里,那是条平淡无奇的城市的河流,甚至有些荒凉。

然后我看到了古根汉姆美术馆那扭曲的建筑,原来它离我住的老城区很近,我曾以为那里遥不可及,无法到达。

我又看到老城区,那里窄小的街巷里,有淌着清水的石头喷泉,有晾在塑料布下的牛仔裤,有午后空无一人的咖啡馆。是的,我想起有一家咖啡馆里,充满了懒洋洋的咖啡气味,我那时只喝牛奶,别的什么也不能喝。我坐在墙边,看着淡褐色的墙上挂着一些深褐色的木头镜框,里面框着一些手写的诗歌,我猜想它们是诗歌,因为那些句子长短得体,有韵律一般。但我从来不知道它们到底写了些什么。空气渥热,令人昏昏欲睡,佚名氏的诗歌安静地站在墙上。

我在沙盘上俯瞰自己年轻时代迷失在破灭中的城市,毕尔巴鄂,好像是我的命运在高高的天上看着我,一个曾穿梭在沙盘里的小人是如何执着于自己的梦想,闭上眼睛,不肯看一眼梦想以外的辽阔世界。我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在沙盘上的这个我,真是长大了。这时,我早已不年轻了,我才发现了自己的成熟。我发现自己已经深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深知这差距带来的创伤,以及随后而来的精神上的收益。

俯瞰毕尔巴鄂,我惊奇地发现,这是个有趣的地方。我心中突然划过一个句子:去那里看看吧,如何?

我想再次坐到那家老城区里的咖啡馆里去,看那些镜框里的诗歌。

那沙盘演绎的是毕尔巴鄂作为一座城市的再生。而我看见的,是在毕尔巴鄂河畔,一个旅行者心智的成长,或者说,一个女人心智的成长。

在沙盘上俯视我的痛苦之城一年后的一天,在晚间电视新闻里,看到日本好几个沿海小城被地震引发的海啸所席卷,看到黑色的深海浪潮以喷气机的速度吞没那些狭窄的街巷,平淡而整齐的海岸,长着松树的山岗,那时我正准备去日本旅行。

去年樱花过后才去日本,于是就去镰仓看了紫阳花。从镰仓回来后,就在想,下一个春天,要再去镰仓的海边住一下,看上次没看成的能剧表演。看新闻时,我只想,镰仓离仙台远着哪,一切没问题。这次去镰仓,要在酒店租一辆脚踏车,沿着海岸线骑车。后来,情势一天天紧张起来,核电厂出问题了。我家对面的花园里,单瓣早樱已经盛开,但,日本今年怕是去不成了。

取消了日本的旅行,我在夜里过去街心花园里看花。早樱点点盛开在黑暗的枝头上,看上去那么不真实。我想,日本海岸线上的樱花,此刻一定也毫无知觉地盛开了。真想不到,总是被一层薄雾笼罩着的,浅蓝色的日本海,会深深埋藏着黑色大潮。那样平静的大海,在海岸线上,还能看到蓝天下远远的富士山。大概因为见过它的宁静,所以会对它的灾难有担忧的感受吧。在蓝天下隐约可见的富士山顶之雪,是日本的精神标志所在,但新闻里说,由于剧烈的地震,富士山这死火山,似乎也醒过来了。

日本人世世代代喜欢盛开时陡然凋谢的樱花,怕是有命运的指引吧。

我孩子八岁时,我第一次带她去纽约。那次我们老是在世贸中心楼下的地铁站里迷路,每次都要靠大楼保安指路,才能顺利找到靠近三一教堂的那个出口。那算是她人生的第一次旅行。她十三岁时,世贸中心塌了。我孩子不相信似的问我,那个大楼就再也没了?她比画了一下像山一般的高度,我说是的。她还是不相信,又问,那总是站在那里等我们问路的警察大叔也没了?我说是的。这是她第一次知道,世界不会永远在原地等你,即使是那么高的大楼,而且还是两栋。她愤怒地捶着自己小床上的垫子,“那很难过的呀!”

她不愤怒撞大楼的飞机,而是愤怒自己曾认识大楼忽然没了。那时我想,啊,原来对一个见到过,又告别的世界,人心中的感受,是那世界的永恒。这个人会有错觉,觉得这次自己主动离开了,不过那个世界会永远在那里。什么时候想要再见,买了飞机票去,理所当然就能看到旧有的一切。

这也是旅行者的错觉吧。自己来了又走了,不过那些地方是永恒的。

她很遗憾,甚至是同情地看着我,问,你为什么要到那么多地方去旅行,“要是那些地方有点什么,你不是一直要很难过的嘛。”

是的,只要你走出家门,开始旅行,你就已经把自己心中柔软的部分交给了无常的未来。只要你与这个世界交换了感情,就会被本与你不相干的那些痛苦累及。这就是旅行者的命运。

那些你邂逅的地方,你参观过的博物馆,你喝过热饮的小店,你看过风景的窗子,你写过明信片的小桌子,你交谈过的那个不知姓名的人,你喜爱过的熏风,你享受到的自然的抚慰,你看到过的午夜灿烂的星空,你为之心里一动过的花、树和水波,或者雪花,或者一块酸面包,都曾在你心中安慰过你,告诉你世界的好。可是,转眼它们不见了,你的心上就要空一块。所以,旅行者的心是蜂窝状的,有许多小孔还在慢慢酿蜜,另一些已经空了。

算起来,我心里空了的地方,是马德里火车站,纽约世贸中心,伦敦国王火车站,爱尔兰,日本,俄罗斯,还不算多。对中东,从新疆出境,一直到土耳其这一路,我一直向往,却很犹豫,与其说怕危险,不如说怕伤心。

这两年似乎不那么顺利,我去过爱尔兰后,爱尔兰就发生经济危机了。我去过日本后,日本就地震了。有时我也在心里嘀咕,莫非我转了坏运,成丧门星了?是不是我这丧门星就在家里蹲蹲算了吧。

我与世界的感情联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而且,渐渐牢固。

后来,每次我与我的孩子去纽约,都不忘去世贸中心看看,开始是那些花、蜡烛,后来,是烧残了的铁柱子做成了十字架,再后来,是一块空地,晚上,两条白色的灯柱在遗址上直射向天空。我们每次都在那里照张相,原本只是为了纪念,后来才发现,一次次的,在照片和相似的背景里,看着我的孩子长大,看着我渐渐老去。

不论是为那地方感到痛,还是心中难忘,这都是对世界的爱意吧。

endprint

旅行是成长

世界上,有人因为家庭突然的变故成熟,有人因为很早就独立生活而变得成熟。而陈丹燕,是在旅行中尝到了痛苦与爱混淆在一起的滋味之后成熟起来。

《我的旅行哲学》

作者:陈丹燕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年2月

定价:38.00

可以说,我是在旅行中心智成熟起来的。

我的西班牙旅行,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带有梦想的旅行,也是梦想最为挫败的旅行。许多年来,我一直只愿意记得在西班牙北部的荒原上见到的彩虹,短促而完美的彩虹横跨在黄色野草覆盖的荒原上。三毛有一张坐在西班牙某个门楣下的照片,让我对西班牙充满了愉快的幻想——在暖而咸的海风下,席地坐在别人家的石头门楣下,自由自在,四海为家。

我在签证时还对西班牙驻慕尼黑的领事谈起了三毛,问他西班牙人的眼睛是绿色的?好像玻璃珠子一样?我浑身冒着飘飘欲仙的傻气,好像一锅烧开了的牛奶那样不可收拾。

我在西班牙之前,还从未有过梦想被不由分说挫败的经历。我一直不能相信那是我经历过的事。在马德里我没去看博物馆,也没去夜店,在毕尔巴鄂却去看了一场我什么也没有明白的皇家马德里队足球比赛,只看懂那些足球运动员喘息时好像豹子。过格尔尼卡我没去看毕加索画画的地方,却在公路边的小村子里向人学了些巴斯克语。北部的海岸线上荒凉宁静,没有黑地飞金的大裙子,没有吉他,晚上在山坡上能看到繁星点点之下,核桃树下落满了青黄色的果实。

我发现自己并没有疯,也没有心碎至死,我恍恍惚惚地继续自己的旅行,到了葡萄牙,在营地里有点喝醉了,又安静地回到了德国,再旅行去了莫斯科。长长的旅途,六天七夜的火车,从莫斯科回到北京。

西班牙的旅行,被我遗弃在已流逝的时间中,好像一件穿不下的衣服。

我的旅行仍在继续。从西班牙回来,我休息,写作,得到版税,有了新的愿望,下一个旅行目的地,是美国。那次旅行,我在新泽西一个小镇的亲戚家住了下来。亲戚为小镇生活的乏味感到抱歉,那里只有一条主街,主街上只有一间咖啡馆,而不是小食店。小镇上只有一个小火车站,圣诞到来,小镇上的圣诞树就放在火车站外面的小广场里,点灯那夜,小镇上的人倾巢出动去看灯,家家户户,都是安分守己的中产阶级家庭。我的亲戚说,小镇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不像欧洲都市那样激动人心。我脱口而出:“每种生活对我来说,都有它有趣的地方。如果它是乏味的,那么乏味也是一种体验。”

我知道自己变化了,变得如此柔软,甚至有时缺乏是非判断,我对是非的判断厌倦了。

多年之后,偶然一个机会,我去看了一个毕尔巴鄂的城市规划展览。我看到毕尔巴鄂匍匐在一个沙盘里,看到那条河从城市中心蜿蜒而过。我突然想起来,在西班牙,我和我的朋友曾将车停在那条河旁,我旅馆房间的窗正对着它,在印象里,那是条平淡无奇的城市的河流,甚至有些荒凉。

然后我看到了古根汉姆美术馆那扭曲的建筑,原来它离我住的老城区很近,我曾以为那里遥不可及,无法到达。

我又看到老城区,那里窄小的街巷里,有淌着清水的石头喷泉,有晾在塑料布下的牛仔裤,有午后空无一人的咖啡馆。是的,我想起有一家咖啡馆里,充满了懒洋洋的咖啡气味,我那时只喝牛奶,别的什么也不能喝。我坐在墙边,看着淡褐色的墙上挂着一些深褐色的木头镜框,里面框着一些手写的诗歌,我猜想它们是诗歌,因为那些句子长短得体,有韵律一般。但我从来不知道它们到底写了些什么。空气渥热,令人昏昏欲睡,佚名氏的诗歌安静地站在墙上。

我在沙盘上俯瞰自己年轻时代迷失在破灭中的城市,毕尔巴鄂,好像是我的命运在高高的天上看着我,一个曾穿梭在沙盘里的小人是如何执着于自己的梦想,闭上眼睛,不肯看一眼梦想以外的辽阔世界。我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在沙盘上的这个我,真是长大了。这时,我早已不年轻了,我才发现了自己的成熟。我发现自己已经深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深知这差距带来的创伤,以及随后而来的精神上的收益。

俯瞰毕尔巴鄂,我惊奇地发现,这是个有趣的地方。我心中突然划过一个句子:去那里看看吧,如何?

我想再次坐到那家老城区里的咖啡馆里去,看那些镜框里的诗歌。

那沙盘演绎的是毕尔巴鄂作为一座城市的再生。而我看见的,是在毕尔巴鄂河畔,一个旅行者心智的成长,或者说,一个女人心智的成长。

在沙盘上俯视我的痛苦之城一年后的一天,在晚间电视新闻里,看到日本好几个沿海小城被地震引发的海啸所席卷,看到黑色的深海浪潮以喷气机的速度吞没那些狭窄的街巷,平淡而整齐的海岸,长着松树的山岗,那时我正准备去日本旅行。

去年樱花过后才去日本,于是就去镰仓看了紫阳花。从镰仓回来后,就在想,下一个春天,要再去镰仓的海边住一下,看上次没看成的能剧表演。看新闻时,我只想,镰仓离仙台远着哪,一切没问题。这次去镰仓,要在酒店租一辆脚踏车,沿着海岸线骑车。后来,情势一天天紧张起来,核电厂出问题了。我家对面的花园里,单瓣早樱已经盛开,但,日本今年怕是去不成了。

取消了日本的旅行,我在夜里过去街心花园里看花。早樱点点盛开在黑暗的枝头上,看上去那么不真实。我想,日本海岸线上的樱花,此刻一定也毫无知觉地盛开了。真想不到,总是被一层薄雾笼罩着的,浅蓝色的日本海,会深深埋藏着黑色大潮。那样平静的大海,在海岸线上,还能看到蓝天下远远的富士山。大概因为见过它的宁静,所以会对它的灾难有担忧的感受吧。在蓝天下隐约可见的富士山顶之雪,是日本的精神标志所在,但新闻里说,由于剧烈的地震,富士山这死火山,似乎也醒过来了。

日本人世世代代喜欢盛开时陡然凋谢的樱花,怕是有命运的指引吧。

我孩子八岁时,我第一次带她去纽约。那次我们老是在世贸中心楼下的地铁站里迷路,每次都要靠大楼保安指路,才能顺利找到靠近三一教堂的那个出口。那算是她人生的第一次旅行。她十三岁时,世贸中心塌了。我孩子不相信似的问我,那个大楼就再也没了?她比画了一下像山一般的高度,我说是的。她还是不相信,又问,那总是站在那里等我们问路的警察大叔也没了?我说是的。这是她第一次知道,世界不会永远在原地等你,即使是那么高的大楼,而且还是两栋。她愤怒地捶着自己小床上的垫子,“那很难过的呀!”

她不愤怒撞大楼的飞机,而是愤怒自己曾认识大楼忽然没了。那时我想,啊,原来对一个见到过,又告别的世界,人心中的感受,是那世界的永恒。这个人会有错觉,觉得这次自己主动离开了,不过那个世界会永远在那里。什么时候想要再见,买了飞机票去,理所当然就能看到旧有的一切。

这也是旅行者的错觉吧。自己来了又走了,不过那些地方是永恒的。

她很遗憾,甚至是同情地看着我,问,你为什么要到那么多地方去旅行,“要是那些地方有点什么,你不是一直要很难过的嘛。”

是的,只要你走出家门,开始旅行,你就已经把自己心中柔软的部分交给了无常的未来。只要你与这个世界交换了感情,就会被本与你不相干的那些痛苦累及。这就是旅行者的命运。

那些你邂逅的地方,你参观过的博物馆,你喝过热饮的小店,你看过风景的窗子,你写过明信片的小桌子,你交谈过的那个不知姓名的人,你喜爱过的熏风,你享受到的自然的抚慰,你看到过的午夜灿烂的星空,你为之心里一动过的花、树和水波,或者雪花,或者一块酸面包,都曾在你心中安慰过你,告诉你世界的好。可是,转眼它们不见了,你的心上就要空一块。所以,旅行者的心是蜂窝状的,有许多小孔还在慢慢酿蜜,另一些已经空了。

算起来,我心里空了的地方,是马德里火车站,纽约世贸中心,伦敦国王火车站,爱尔兰,日本,俄罗斯,还不算多。对中东,从新疆出境,一直到土耳其这一路,我一直向往,却很犹豫,与其说怕危险,不如说怕伤心。

这两年似乎不那么顺利,我去过爱尔兰后,爱尔兰就发生经济危机了。我去过日本后,日本就地震了。有时我也在心里嘀咕,莫非我转了坏运,成丧门星了?是不是我这丧门星就在家里蹲蹲算了吧。

我与世界的感情联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而且,渐渐牢固。

后来,每次我与我的孩子去纽约,都不忘去世贸中心看看,开始是那些花、蜡烛,后来,是烧残了的铁柱子做成了十字架,再后来,是一块空地,晚上,两条白色的灯柱在遗址上直射向天空。我们每次都在那里照张相,原本只是为了纪念,后来才发现,一次次的,在照片和相似的背景里,看着我的孩子长大,看着我渐渐老去。

不论是为那地方感到痛,还是心中难忘,这都是对世界的爱意吧。

endprint

旅行是成长

世界上,有人因为家庭突然的变故成熟,有人因为很早就独立生活而变得成熟。而陈丹燕,是在旅行中尝到了痛苦与爱混淆在一起的滋味之后成熟起来。

《我的旅行哲学》

作者:陈丹燕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年2月

定价:38.00

可以说,我是在旅行中心智成熟起来的。

我的西班牙旅行,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带有梦想的旅行,也是梦想最为挫败的旅行。许多年来,我一直只愿意记得在西班牙北部的荒原上见到的彩虹,短促而完美的彩虹横跨在黄色野草覆盖的荒原上。三毛有一张坐在西班牙某个门楣下的照片,让我对西班牙充满了愉快的幻想——在暖而咸的海风下,席地坐在别人家的石头门楣下,自由自在,四海为家。

我在签证时还对西班牙驻慕尼黑的领事谈起了三毛,问他西班牙人的眼睛是绿色的?好像玻璃珠子一样?我浑身冒着飘飘欲仙的傻气,好像一锅烧开了的牛奶那样不可收拾。

我在西班牙之前,还从未有过梦想被不由分说挫败的经历。我一直不能相信那是我经历过的事。在马德里我没去看博物馆,也没去夜店,在毕尔巴鄂却去看了一场我什么也没有明白的皇家马德里队足球比赛,只看懂那些足球运动员喘息时好像豹子。过格尔尼卡我没去看毕加索画画的地方,却在公路边的小村子里向人学了些巴斯克语。北部的海岸线上荒凉宁静,没有黑地飞金的大裙子,没有吉他,晚上在山坡上能看到繁星点点之下,核桃树下落满了青黄色的果实。

我发现自己并没有疯,也没有心碎至死,我恍恍惚惚地继续自己的旅行,到了葡萄牙,在营地里有点喝醉了,又安静地回到了德国,再旅行去了莫斯科。长长的旅途,六天七夜的火车,从莫斯科回到北京。

西班牙的旅行,被我遗弃在已流逝的时间中,好像一件穿不下的衣服。

我的旅行仍在继续。从西班牙回来,我休息,写作,得到版税,有了新的愿望,下一个旅行目的地,是美国。那次旅行,我在新泽西一个小镇的亲戚家住了下来。亲戚为小镇生活的乏味感到抱歉,那里只有一条主街,主街上只有一间咖啡馆,而不是小食店。小镇上只有一个小火车站,圣诞到来,小镇上的圣诞树就放在火车站外面的小广场里,点灯那夜,小镇上的人倾巢出动去看灯,家家户户,都是安分守己的中产阶级家庭。我的亲戚说,小镇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不像欧洲都市那样激动人心。我脱口而出:“每种生活对我来说,都有它有趣的地方。如果它是乏味的,那么乏味也是一种体验。”

我知道自己变化了,变得如此柔软,甚至有时缺乏是非判断,我对是非的判断厌倦了。

多年之后,偶然一个机会,我去看了一个毕尔巴鄂的城市规划展览。我看到毕尔巴鄂匍匐在一个沙盘里,看到那条河从城市中心蜿蜒而过。我突然想起来,在西班牙,我和我的朋友曾将车停在那条河旁,我旅馆房间的窗正对着它,在印象里,那是条平淡无奇的城市的河流,甚至有些荒凉。

然后我看到了古根汉姆美术馆那扭曲的建筑,原来它离我住的老城区很近,我曾以为那里遥不可及,无法到达。

我又看到老城区,那里窄小的街巷里,有淌着清水的石头喷泉,有晾在塑料布下的牛仔裤,有午后空无一人的咖啡馆。是的,我想起有一家咖啡馆里,充满了懒洋洋的咖啡气味,我那时只喝牛奶,别的什么也不能喝。我坐在墙边,看着淡褐色的墙上挂着一些深褐色的木头镜框,里面框着一些手写的诗歌,我猜想它们是诗歌,因为那些句子长短得体,有韵律一般。但我从来不知道它们到底写了些什么。空气渥热,令人昏昏欲睡,佚名氏的诗歌安静地站在墙上。

我在沙盘上俯瞰自己年轻时代迷失在破灭中的城市,毕尔巴鄂,好像是我的命运在高高的天上看着我,一个曾穿梭在沙盘里的小人是如何执着于自己的梦想,闭上眼睛,不肯看一眼梦想以外的辽阔世界。我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在沙盘上的这个我,真是长大了。这时,我早已不年轻了,我才发现了自己的成熟。我发现自己已经深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深知这差距带来的创伤,以及随后而来的精神上的收益。

俯瞰毕尔巴鄂,我惊奇地发现,这是个有趣的地方。我心中突然划过一个句子:去那里看看吧,如何?

我想再次坐到那家老城区里的咖啡馆里去,看那些镜框里的诗歌。

那沙盘演绎的是毕尔巴鄂作为一座城市的再生。而我看见的,是在毕尔巴鄂河畔,一个旅行者心智的成长,或者说,一个女人心智的成长。

在沙盘上俯视我的痛苦之城一年后的一天,在晚间电视新闻里,看到日本好几个沿海小城被地震引发的海啸所席卷,看到黑色的深海浪潮以喷气机的速度吞没那些狭窄的街巷,平淡而整齐的海岸,长着松树的山岗,那时我正准备去日本旅行。

去年樱花过后才去日本,于是就去镰仓看了紫阳花。从镰仓回来后,就在想,下一个春天,要再去镰仓的海边住一下,看上次没看成的能剧表演。看新闻时,我只想,镰仓离仙台远着哪,一切没问题。这次去镰仓,要在酒店租一辆脚踏车,沿着海岸线骑车。后来,情势一天天紧张起来,核电厂出问题了。我家对面的花园里,单瓣早樱已经盛开,但,日本今年怕是去不成了。

取消了日本的旅行,我在夜里过去街心花园里看花。早樱点点盛开在黑暗的枝头上,看上去那么不真实。我想,日本海岸线上的樱花,此刻一定也毫无知觉地盛开了。真想不到,总是被一层薄雾笼罩着的,浅蓝色的日本海,会深深埋藏着黑色大潮。那样平静的大海,在海岸线上,还能看到蓝天下远远的富士山。大概因为见过它的宁静,所以会对它的灾难有担忧的感受吧。在蓝天下隐约可见的富士山顶之雪,是日本的精神标志所在,但新闻里说,由于剧烈的地震,富士山这死火山,似乎也醒过来了。

日本人世世代代喜欢盛开时陡然凋谢的樱花,怕是有命运的指引吧。

我孩子八岁时,我第一次带她去纽约。那次我们老是在世贸中心楼下的地铁站里迷路,每次都要靠大楼保安指路,才能顺利找到靠近三一教堂的那个出口。那算是她人生的第一次旅行。她十三岁时,世贸中心塌了。我孩子不相信似的问我,那个大楼就再也没了?她比画了一下像山一般的高度,我说是的。她还是不相信,又问,那总是站在那里等我们问路的警察大叔也没了?我说是的。这是她第一次知道,世界不会永远在原地等你,即使是那么高的大楼,而且还是两栋。她愤怒地捶着自己小床上的垫子,“那很难过的呀!”

她不愤怒撞大楼的飞机,而是愤怒自己曾认识大楼忽然没了。那时我想,啊,原来对一个见到过,又告别的世界,人心中的感受,是那世界的永恒。这个人会有错觉,觉得这次自己主动离开了,不过那个世界会永远在那里。什么时候想要再见,买了飞机票去,理所当然就能看到旧有的一切。

这也是旅行者的错觉吧。自己来了又走了,不过那些地方是永恒的。

她很遗憾,甚至是同情地看着我,问,你为什么要到那么多地方去旅行,“要是那些地方有点什么,你不是一直要很难过的嘛。”

是的,只要你走出家门,开始旅行,你就已经把自己心中柔软的部分交给了无常的未来。只要你与这个世界交换了感情,就会被本与你不相干的那些痛苦累及。这就是旅行者的命运。

那些你邂逅的地方,你参观过的博物馆,你喝过热饮的小店,你看过风景的窗子,你写过明信片的小桌子,你交谈过的那个不知姓名的人,你喜爱过的熏风,你享受到的自然的抚慰,你看到过的午夜灿烂的星空,你为之心里一动过的花、树和水波,或者雪花,或者一块酸面包,都曾在你心中安慰过你,告诉你世界的好。可是,转眼它们不见了,你的心上就要空一块。所以,旅行者的心是蜂窝状的,有许多小孔还在慢慢酿蜜,另一些已经空了。

算起来,我心里空了的地方,是马德里火车站,纽约世贸中心,伦敦国王火车站,爱尔兰,日本,俄罗斯,还不算多。对中东,从新疆出境,一直到土耳其这一路,我一直向往,却很犹豫,与其说怕危险,不如说怕伤心。

这两年似乎不那么顺利,我去过爱尔兰后,爱尔兰就发生经济危机了。我去过日本后,日本就地震了。有时我也在心里嘀咕,莫非我转了坏运,成丧门星了?是不是我这丧门星就在家里蹲蹲算了吧。

我与世界的感情联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而且,渐渐牢固。

后来,每次我与我的孩子去纽约,都不忘去世贸中心看看,开始是那些花、蜡烛,后来,是烧残了的铁柱子做成了十字架,再后来,是一块空地,晚上,两条白色的灯柱在遗址上直射向天空。我们每次都在那里照张相,原本只是为了纪念,后来才发现,一次次的,在照片和相似的背景里,看着我的孩子长大,看着我渐渐老去。

不论是为那地方感到痛,还是心中难忘,这都是对世界的爱意吧。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世贸中心沙盘西班牙
西班牙(三)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满眼“怒”红西班牙奔牛节开跑
纽约世贸中心交通枢纽即将开放
浅析供应链管理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青岛世界贸易中心的规划与设计
西班牙国庆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