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4-08-07 09:15李林平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作业思维

【摘要】探索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即由灌输到体验,重视启发性思维的训练;由单一手绘到综合表现,拓展基础设计能力;由形式法则到主题构成,适当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由教条到灵活,开展多元化评价方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构成基础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58-02

“构成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承接基础课程,也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事物不断产生,新的设计内容和形式不断出现,“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传统的“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概念化、程式化、机械化,未能及时调整思路,缺乏向设计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其原因如下:首先,当前“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表现手段过于陈旧,一直进行着枯燥乏味的填涂,课程中绘制作业的时间过长,却用很短的时间来构思作品的创意,学生往往是为了成绩而完成作业,失去了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创造能力。其次,“构成基础”课程教学长期以来以手工技艺的精良程度作为打分评判标准,严重偏离了课程的本质,因为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和创意思维、设计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最后,优秀设计实例不足,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年来“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创新,主要在探索形式法则,学生不明白所学构成理论和实际设计的关系,使得“构成基础”课程教学进一步僵化。随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构成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建立合理、有效的“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尤为必要。对此,笔者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由灌输到体验,重视启发性思维的训练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贯彻了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认为“技术”能够传授,而“艺术的创造力”只能通过启发。该理念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力是艺术设计人才之根本,也是设计作品的灵魂,想要具备创造能力首先需要创造性思维,开设“构成基础”课程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获得。这种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其能在事物的相同中找到差别,在差异中找到共通之处。在培养形象思维的同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大量欣赏好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自然元素是创造形象的物质媒介,是构成形态的“原料”。因此“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应树立观察自然的意识,通过观察完成形态积累的过程,理解视觉语言的形式。大自然丰富多彩、形态万千,可供用来创作的素材非常多。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的过程中总能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因为自然中的美是对生命的赞礼。人们经常赞叹树木纹理的自然美,那是“岁月年轮”带给树木的独特魅力,是时间在树木上留下的痕迹。在学习“构成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自然的物象进行转化,不单单要把庞杂的形转换成简单的形,如点、线、面等,将凌乱的形转换成有机的形,如空间、透视等,而且还要将无序的形转换成规律的形,如节奏、渐变、发射等。在课堂中也可以做一些从听觉感受到视觉感受、从嗅觉感受到视觉感受、从触觉感受到视觉感受的专题训练课题,从而提高感性思维的能力。

二、由单一手绘到综合表现,拓展基础设计能力

作业训练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做目的。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手绘制作上,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将现代电子技术介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能够大量缩短作业的制作时间,从而有更多时间去加强创意和想象力的培养,会更直接、有效、快速地培养专业能力。“构成基础”课程的基本任务就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建立桥梁。所以,我们要通过灵活、丰富的作业训练,鼓励学生勤动手、多尝试、敢试验,从不同自然物象中体会规律美、构成美和内在美。

应适当增加草图练习的数量。构思阶段应先要求学生绘制大量的草图,然后再进行分析对比。这样,学生在分析草图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领悟了理论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构成理论的理解。然后,在大量的草图中选择优秀的方案结合设计软件进行创作,使学生得以运用便捷的手段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在设计绘图软件普及后,作业数量的多少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因此,在“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多留作业、多让学生去思考,多尝试新的表现方法,打开思维,开拓思路,为日后设计储备大量的“资源”。其次,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采集“构成”。数码相机的普及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不需要专业的摄影知识,也能捕捉到所需要的画面,由远至近、由近至远、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从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利用相机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构成美”。同时鼓励学生带着课本知识点去发现美、创造美。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由形式法则到主题构成,适当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自然界存在一切形式的法则,而构成是对自然物象的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构成的原理和法则。学习构成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即将这些基本原理,形式法则应用于设计实践,去完成设计作品。由于构成形式法则的理论相对抽象,往往给初学者带来理解方面的困惑。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往往认识不够,感觉不到抽象概念与实际设计的紧密关系,只知道构成法则是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相互结合。从教学实践来看,在单纯的“构成基础”课程训练中有必要提前引入相关设计实例,让学生明白所学理论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这样才能活学活用构成的基础知识,而不是和专业课程割裂。例如,从构成的角度来分析设计作品,在讲解构成基本理论的同时贯穿讲解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将设计作品中的文字、图形等元素分解为构成元素,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认识构成在设计中的作用。而且在作业练习中也要融入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有利于构成理论的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实验和探索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素养。

四、由教条到灵活,开展多元化评价方法

在以往的“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评,学生完全在跟着教师的个人思路审视自己的作业,学生单向被动地接受灌输式的教育,知识的来源也比较单一。为避免这样的弊端,教师应对作业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让学生看到自己作业的不足之处,督促学生自我反省,激励他们对基础理论进行不断学习和探索,为设计实践打好坚实基础。

教师在评价作业时,不能只关注工艺水平,要鼓励学生尽量去创造,不能只看作业的最后效果,还应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和创作过程,部分作业虽不是很完美,但因为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就应该鼓励,对于借鉴或临摹成分过多,甚至原封不动照搬的,一定要予以否定;分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是认识思维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的自我“领悟”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之间碰撞出创意的火花,拓宽创作思路,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定期组织不同专业之间的作品展览,这种展览能够营造积极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由上述可见,“构成基础”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构建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设计的桥梁,如何从基础走向设计,在专业设计中做到“能用”、“巧用”、“实用”构成的基本知识,就需要我们大胆去发现、去尝试、去思考和创新。应以研究构成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不断拓展“构成基础”课程的新内涵,并通过有效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只有将“构成基础”课程切实地教好、学好,才能合理地完成构成知识与设计需求的衔接,从而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

[2]王健.意念形式、心手合一——构成基础教学探索[J].大家,2011(11)

[3]许春丽.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艺术教育,2011(1)

【作者简介】李林平(1981-),男,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讲师。

(责编王一)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作业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星.云.海》
《花月夜》
作业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