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型鸡三种羽色类型体型性状和产蛋性能的研究

2014-08-08 11:27周大薇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羽色产蛋率

周大薇++

摘要:试验对矮小型鸡3种羽色类型的体型性状和产蛋性能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各羽色鸡24~43周龄产蛋率、蛋重、体重、蛋品质以及300日龄体尺指标。结果表明,矮小型鸡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在3种羽色间差异均不显著(P>O.05),产蛋率、蛋重、蛋形指数、蛋壳强度、蛋白高度、哈氏单位差异不显著(P>0.05),蛋壳厚度在不同羽色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可作为矮小型鸡选育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矮小型鸡;羽色;体型性状;产蛋率;蛋品质

中图分类号:S8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9-2117-04

Traits of Body Type and Laying Performances of Three Dwarf Hens Breeds

ZHOU Da-wei

(Chengdu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gdu611130,China)

Abstract:The traits of body type and laying performances of three dwarf chicken breeds differentiated by plumage color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main traits included laying rate at age between 24 and 43 weeks, egg weight, body weight, egg quality and body measurement index at 300 days 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ody weight and body measurement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dwarf chicken breeds(P>0.05). There were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aying rate, egg weight, egg shape index, eggshell strength, albumen height and Haugh unit(P>0.05). However, the eggshell thickness show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breeds(P<0.01). It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breeding of dwarf chicken.

Key words: dwarfchicken; plumage color;body type traits;laying rate; egg quality

矮小型鸡性染色体上携带dw基因,体型小、耗料少、培育成本低、节省空间,能生产蛋重小、品质优的鸡蛋,因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矮小型公鸡羽色鲜艳,母鸡羽色复杂。目前对鸡羽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黑色、白色、红色、黄色等较单一的羽色,对矮小型鸡羽色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本试验分别测定和分析了矮小型鸡黄麻、黑麻和黑羽3种羽色类型鸡的体型性状和产蛋性能,以期了解矮小型鸡中不同羽色与产蛋性能之间的关系,为矮小型鸡的选育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试验所用矮小型鸡来自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培育的矮小型鸡纯系。

1.2试验设计

选取24周龄体况良好、个体体重接近的矮小型黄麻、黑麻和黑羽鸡各100只,按羽色分为3组。各羽色鸡均在有窗鸡舍全阶梯单笼饲养,每天16 h光照,自由饮水和采食,人工拣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1.3测定项目和方法

1.3.1蛋重对3种羽色鸡每天产的蛋进行称重,计算各羽色鸡在24~30周龄及43周龄的平均蛋重。

1.3.2产蛋率记录3种羽色鸡在24~43周龄期间每天的个体产蛋数,计算各周龄平均产蛋率。

1.3.3蛋品质于30周龄末,收集3种羽色鸡蛋各30枚,分别编号,送至实验室立即进行鸡蛋品质指标测定,当天测定完毕。

蛋重(g):用天平称,精确到0.01 g。

蛋形指数:用日本FHK蛋形指数测定器测定,蛋形指数=纵径/横径。

蛋壳厚度(mm):用日本FHK蛋壳厚度测定仪测量,剥去蛋壳膜,分别测定鸡蛋的钝端、中部、锐端3个部位的蛋壳厚度,计算平均值,即为该鸡蛋的蛋壳厚度,精确到0.01 mm。

蛋壳强度(kg/cm2):用日本FHK蛋壳强度测定仪测量。

蛋白高度(mm):用日本FHK蛋白高度测定仪测量,测量蛋黄边缘与浓蛋白边缘中点的浓蛋白高度,取3点平均值。

哈氏单位=100 log(蛋白高度-1.7×蛋重0.37+7.57)。

1.3.4体重分别在试验期间各周龄(24~30周龄及43周龄)末17:00时对试验鸡逐个称重,计算各羽色鸡的平均体重。

1.3.5体尺分别测定3种羽色鸡群300日龄体斜长、胸深、胸骨长、胸宽、骨盆宽、胫长、胫围。

1.4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各羽色矮小型鸡平均蛋重的比较

对3种羽色矮小型鸡群24~43周龄的平均蛋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3种不同羽色鸡的各周龄平均蛋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3种羽色矮小型鸡的蛋重是相似的。

2.2各羽色矮小型鸡平均产蛋率的比较

对3种羽色矮小型鸡群24~43周龄的平均产蛋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矮小型鸡3种羽色间平均产蛋率差异不显著(P>0.05)。

2.3各羽色矮小型鸡蛋品质的比较

对30周龄蛋品质进行了统计分析,每种羽色鸡蛋测定30枚,其结果见表3。由表3 可知,3种羽色间平均蛋重、蛋形指数、蛋壳强度、蛋白高度、哈氏单位5个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而黄麻羽鸡蛋壳厚度极显著(P<0.01)高于黑羽鸡。表明羽毛颜色的深浅对矮小型鸡蛋重、蛋形指数、蛋壳强度、蛋白高度、哈氏单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蛋壳厚度有极显著影响。综合来看,黑羽鸡较另外两种羽色鸡的蛋略小,蛋形稍长,蛋壳品质略低。

2.4各羽色矮小型鸡平均体重的比较

3种羽色鸡群在24~30周龄及43周龄平均体重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矮小型鸡3种羽色间各周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羽毛颜色的深浅对矮小型鸡成年体重没有显著影响。由表4还可以看出,黄麻、黑麻和黑羽鸡群在24~43周龄期间体重增长分别为190.63、247.71、384.53 g,以黑羽鸡增重最快,黑麻鸡次之,黄麻鸡增重最慢。

2.5各羽色矮小型鸡体尺性状的比较

测定了各羽色矮小型鸡300日龄的8项体尺指标,其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各羽色鸡群的体斜长、胸深、胸骨长、胸宽、骨盆宽、胫长、胫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羽色不影响成年矮小型鸡的体型发育。

3讨论

3.1矮小型鸡不同羽色体型性状的比较

体重和体型是家禽生长性能的重要指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家禽的生长发育程度。本试验结果表明,矮小型鸡3种羽色类型的体重和各项体尺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矮小型鸡不同羽色类型的体型和体重基本一致,羽色不影响矮小型鸡生长发育。黄炎坤等[1]对漯河麻种鸡的测定结果表明羽色不影响成年鸡平均体重,与本试验结果一致。但不同羽色类型的矮小型鸡体重增长速度有所差异,以黑羽鸡增重最快,黄麻鸡最慢。体型性状是矮小型鸡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遗传力高,采用外貌鉴定选择有一定的进展。

3.2矮小型鸡不同羽色产蛋性能的比较

1)矮小型鸡不同羽色产蛋率的比较。从本试验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从24~43周龄,3种羽色间产蛋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羽毛颜色的深浅不影响矮小型鸡产蛋率。产蛋量受遗传、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影响,遗传力低(0.05~0.10),采用专门化品系选育有望提高其产蛋量。

黄炎坤等[1]、杨志勤等[2]及李国强等[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品种内深浅不同的羽色不影响主要产蛋性能指标,与本试验结果基本相符。

2)矮小型鸡不同羽色蛋品质的比较。蛋品质是衡量家禽产蛋性能的重要指标。本试验结果表明,在矮小型鸡中羽毛颜色深浅不影响蛋重、蛋形指数、蛋白高度、哈氏单位和蛋壳强度等主要蛋品质指标,对蛋壳厚度有一定影响。何丹林等[4]报道清远麻鸡不同羽色群体种蛋蛋重差异不显著,而宣凤苓等[5]报道河北柴鸡蛋哈氏单位、蛋壳强度在不同羽色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蛋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杨宁[6]的研究指出,蛋重过大、过小都影响其孵化率和雏鸡质量。一般要求蛋用鸡种蛋蛋重为50~60 g,肉用鸡种蛋蛋重为52~68 g。蛋重主要受母鸡年龄、体重、开产日龄影响。本试验中3种羽色矮小型鸡的蛋重均较小,黄麻、黑麻和黑羽鸡43周龄蛋重分别为53.36、53.46和51.82 g,这与矮小型鸡体重轻有直接关系。蛋重小是矮小型鸡的主要特征。蛋重遗传力较高,达到0.3~0.7[5],通过选育能够提高或降低蛋重。

合格种蛋应为卵圆形,蛋形指数为1.30~1.39[6],蛋形主要影响孵化效果。蛋形与蛋的种类、大小有密切关系,本试验中3种羽色矮小型鸡蛋形指数均处于标准范围,黄麻和黑麻羽的蛋形指数偏小。蛋形指数比较稳定,遗传力高,一般为0.25~0.50[7],特定的品种往往具有一定的蛋形指数。

优良的蛋壳品质,蛋壳强度应高于2.724 kg/cm2[5]。蛋壳强度不但与蛋壳平均厚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蛋壳厚度的均匀一致性有关。本试验中3种羽色矮小型鸡的蛋壳强度均≥3.96 kg/cm2、蛋壳厚度≥0.362 mm,表明矮小型鸡的3种羽色鸡群均具有较高的蛋壳强度和蛋壳质量,蛋壳结构致密,不易破碎。蛋壳强度的遗传力在0.3~0.4[8],通过一定的选择,能够较快地提高蛋壳强度。

蛋白品质是鸡蛋的重要特征,消费者常用蛋白浓稠度来衡量蛋的新鲜程度,国际上用哈氏单位表示蛋白浓度,哈氏单位越高,表示蛋白越黏稠,蛋品质越好。本试验中3个羽色类型的矮小型鸡鸡蛋哈氏单位均大于85,达到AA级鸡蛋标准,表明矮小型鸡具有优良的蛋白品质。哈氏单位与蛋的新鲜度和孵化率呈正相关。蛋白高度的遗传力为0.38,因品种、年龄、气候不同有较大变异,通过选择可以有效地改变蛋白品质[8]。

3.3羽色为矮小型优质鸡的重要质量性状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人们对羽毛颜色的要求不尽一致。虽然羽色与禽肉的质量没有明显和直接的关系,但优质鸡多以鲜活鸡供应市场,羽色作为优质鸡的包装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禽的销售价格。同时,羽色作为鸡品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家禽常规育种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鸡的羽色为质量性状,遗传机制较为复杂。黑色素扩散基因E能够促进黑色素的扩散,使羽色全身表现为黑色[9]。杜晓惠等[10]用川南常羽乌骨鸡3种羽色(黑羽、麻羽、白羽)进行纯繁和杂交来研究乌骨鸡羽色和肤色的遗传现象,结果表明,常羽乌骨鸡的黑羽主要为杂合型且黑羽为显性,能稳定真实遗传,麻羽的遗传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有学者研究表明[11],麻羽可能是由黑羽基因的7个等位基因E、ewh、e+、ep、es、ebe和ey决定。由于麻羽由2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因而麻羽型鸡才会呈现由浅到深的多种羽色类型,表现出黄麻、褐麻、黑麻、白麻和棕麻等颜色。康相涛等[12]对豫州褐壳蛋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羽色类型的父母本,其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等繁殖性状无显著差异。

4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羽色类型矮小型鸡的体型性状和主要产蛋性能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培育出3种不同羽色类型鸡群,以适应不同地区消费者对羽毛颜色的需要,而不必考虑不同羽色类型对矮小型鸡体型和产蛋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炎坤,刘健,王娟娟,等.不同羽色漯河麻种鸡生产性能的比较[J].家畜生态学报,2009,30(4):29-31.

[2] 杨志勤,朱庆.常羽(七彩山地)乌骨鸡三种不同羽色系生产性能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1):42-46.

[3] 李国强,陈稀航,姜俊宝,等.茶山鸡三种不同羽色系生产性能的研究[J].中国畜禽种业,2007,3(6):41-48.

[4] 何丹林,沈栩,苏炽,等,不同羽色清远麻鸡生长和产蛋性能的比较分析[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9(6):18-20.

[5] 宣凤苓,李祥龙,李英,等.河北柴鸡不同羽色类型蛋品质比较及相关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3):54-55.

[6] 杨宁.现代养鸡生产[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7] 邱祥聘.家禽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8] 杨宁,家禽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 卢克伦,许明,姜庆林.鸡羽色性状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探讨[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3):20-21.

[10] 杜晓惠,朱庆.川南常羽乌骨鸡羽色、肤色的遗传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1):32-35.

[11] 李东.中国家禽质量性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12] 康相涛,宋素芳,李明,等.蛋鸡羽色类型与繁殖性状的关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189-191.

3讨论

3.1矮小型鸡不同羽色体型性状的比较

体重和体型是家禽生长性能的重要指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家禽的生长发育程度。本试验结果表明,矮小型鸡3种羽色类型的体重和各项体尺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矮小型鸡不同羽色类型的体型和体重基本一致,羽色不影响矮小型鸡生长发育。黄炎坤等[1]对漯河麻种鸡的测定结果表明羽色不影响成年鸡平均体重,与本试验结果一致。但不同羽色类型的矮小型鸡体重增长速度有所差异,以黑羽鸡增重最快,黄麻鸡最慢。体型性状是矮小型鸡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遗传力高,采用外貌鉴定选择有一定的进展。

3.2矮小型鸡不同羽色产蛋性能的比较

1)矮小型鸡不同羽色产蛋率的比较。从本试验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从24~43周龄,3种羽色间产蛋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羽毛颜色的深浅不影响矮小型鸡产蛋率。产蛋量受遗传、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影响,遗传力低(0.05~0.10),采用专门化品系选育有望提高其产蛋量。

黄炎坤等[1]、杨志勤等[2]及李国强等[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品种内深浅不同的羽色不影响主要产蛋性能指标,与本试验结果基本相符。

2)矮小型鸡不同羽色蛋品质的比较。蛋品质是衡量家禽产蛋性能的重要指标。本试验结果表明,在矮小型鸡中羽毛颜色深浅不影响蛋重、蛋形指数、蛋白高度、哈氏单位和蛋壳强度等主要蛋品质指标,对蛋壳厚度有一定影响。何丹林等[4]报道清远麻鸡不同羽色群体种蛋蛋重差异不显著,而宣凤苓等[5]报道河北柴鸡蛋哈氏单位、蛋壳强度在不同羽色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蛋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杨宁[6]的研究指出,蛋重过大、过小都影响其孵化率和雏鸡质量。一般要求蛋用鸡种蛋蛋重为50~60 g,肉用鸡种蛋蛋重为52~68 g。蛋重主要受母鸡年龄、体重、开产日龄影响。本试验中3种羽色矮小型鸡的蛋重均较小,黄麻、黑麻和黑羽鸡43周龄蛋重分别为53.36、53.46和51.82 g,这与矮小型鸡体重轻有直接关系。蛋重小是矮小型鸡的主要特征。蛋重遗传力较高,达到0.3~0.7[5],通过选育能够提高或降低蛋重。

合格种蛋应为卵圆形,蛋形指数为1.30~1.39[6],蛋形主要影响孵化效果。蛋形与蛋的种类、大小有密切关系,本试验中3种羽色矮小型鸡蛋形指数均处于标准范围,黄麻和黑麻羽的蛋形指数偏小。蛋形指数比较稳定,遗传力高,一般为0.25~0.50[7],特定的品种往往具有一定的蛋形指数。

优良的蛋壳品质,蛋壳强度应高于2.724 kg/cm2[5]。蛋壳强度不但与蛋壳平均厚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蛋壳厚度的均匀一致性有关。本试验中3种羽色矮小型鸡的蛋壳强度均≥3.96 kg/cm2、蛋壳厚度≥0.362 mm,表明矮小型鸡的3种羽色鸡群均具有较高的蛋壳强度和蛋壳质量,蛋壳结构致密,不易破碎。蛋壳强度的遗传力在0.3~0.4[8],通过一定的选择,能够较快地提高蛋壳强度。

蛋白品质是鸡蛋的重要特征,消费者常用蛋白浓稠度来衡量蛋的新鲜程度,国际上用哈氏单位表示蛋白浓度,哈氏单位越高,表示蛋白越黏稠,蛋品质越好。本试验中3个羽色类型的矮小型鸡鸡蛋哈氏单位均大于85,达到AA级鸡蛋标准,表明矮小型鸡具有优良的蛋白品质。哈氏单位与蛋的新鲜度和孵化率呈正相关。蛋白高度的遗传力为0.38,因品种、年龄、气候不同有较大变异,通过选择可以有效地改变蛋白品质[8]。

3.3羽色为矮小型优质鸡的重要质量性状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人们对羽毛颜色的要求不尽一致。虽然羽色与禽肉的质量没有明显和直接的关系,但优质鸡多以鲜活鸡供应市场,羽色作为优质鸡的包装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禽的销售价格。同时,羽色作为鸡品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家禽常规育种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鸡的羽色为质量性状,遗传机制较为复杂。黑色素扩散基因E能够促进黑色素的扩散,使羽色全身表现为黑色[9]。杜晓惠等[10]用川南常羽乌骨鸡3种羽色(黑羽、麻羽、白羽)进行纯繁和杂交来研究乌骨鸡羽色和肤色的遗传现象,结果表明,常羽乌骨鸡的黑羽主要为杂合型且黑羽为显性,能稳定真实遗传,麻羽的遗传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有学者研究表明[11],麻羽可能是由黑羽基因的7个等位基因E、ewh、e+、ep、es、ebe和ey决定。由于麻羽由2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因而麻羽型鸡才会呈现由浅到深的多种羽色类型,表现出黄麻、褐麻、黑麻、白麻和棕麻等颜色。康相涛等[12]对豫州褐壳蛋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羽色类型的父母本,其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等繁殖性状无显著差异。

4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羽色类型矮小型鸡的体型性状和主要产蛋性能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培育出3种不同羽色类型鸡群,以适应不同地区消费者对羽毛颜色的需要,而不必考虑不同羽色类型对矮小型鸡体型和产蛋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炎坤,刘健,王娟娟,等.不同羽色漯河麻种鸡生产性能的比较[J].家畜生态学报,2009,30(4):29-31.

[2] 杨志勤,朱庆.常羽(七彩山地)乌骨鸡三种不同羽色系生产性能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1):42-46.

[3] 李国强,陈稀航,姜俊宝,等.茶山鸡三种不同羽色系生产性能的研究[J].中国畜禽种业,2007,3(6):41-48.

[4] 何丹林,沈栩,苏炽,等,不同羽色清远麻鸡生长和产蛋性能的比较分析[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9(6):18-20.

[5] 宣凤苓,李祥龙,李英,等.河北柴鸡不同羽色类型蛋品质比较及相关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3):54-55.

[6] 杨宁.现代养鸡生产[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7] 邱祥聘.家禽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8] 杨宁,家禽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 卢克伦,许明,姜庆林.鸡羽色性状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探讨[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3):20-21.

[10] 杜晓惠,朱庆.川南常羽乌骨鸡羽色、肤色的遗传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1):32-35.

[11] 李东.中国家禽质量性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12] 康相涛,宋素芳,李明,等.蛋鸡羽色类型与繁殖性状的关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189-191.

3讨论

3.1矮小型鸡不同羽色体型性状的比较

体重和体型是家禽生长性能的重要指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家禽的生长发育程度。本试验结果表明,矮小型鸡3种羽色类型的体重和各项体尺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矮小型鸡不同羽色类型的体型和体重基本一致,羽色不影响矮小型鸡生长发育。黄炎坤等[1]对漯河麻种鸡的测定结果表明羽色不影响成年鸡平均体重,与本试验结果一致。但不同羽色类型的矮小型鸡体重增长速度有所差异,以黑羽鸡增重最快,黄麻鸡最慢。体型性状是矮小型鸡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遗传力高,采用外貌鉴定选择有一定的进展。

3.2矮小型鸡不同羽色产蛋性能的比较

1)矮小型鸡不同羽色产蛋率的比较。从本试验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从24~43周龄,3种羽色间产蛋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羽毛颜色的深浅不影响矮小型鸡产蛋率。产蛋量受遗传、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影响,遗传力低(0.05~0.10),采用专门化品系选育有望提高其产蛋量。

黄炎坤等[1]、杨志勤等[2]及李国强等[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品种内深浅不同的羽色不影响主要产蛋性能指标,与本试验结果基本相符。

2)矮小型鸡不同羽色蛋品质的比较。蛋品质是衡量家禽产蛋性能的重要指标。本试验结果表明,在矮小型鸡中羽毛颜色深浅不影响蛋重、蛋形指数、蛋白高度、哈氏单位和蛋壳强度等主要蛋品质指标,对蛋壳厚度有一定影响。何丹林等[4]报道清远麻鸡不同羽色群体种蛋蛋重差异不显著,而宣凤苓等[5]报道河北柴鸡蛋哈氏单位、蛋壳强度在不同羽色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蛋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杨宁[6]的研究指出,蛋重过大、过小都影响其孵化率和雏鸡质量。一般要求蛋用鸡种蛋蛋重为50~60 g,肉用鸡种蛋蛋重为52~68 g。蛋重主要受母鸡年龄、体重、开产日龄影响。本试验中3种羽色矮小型鸡的蛋重均较小,黄麻、黑麻和黑羽鸡43周龄蛋重分别为53.36、53.46和51.82 g,这与矮小型鸡体重轻有直接关系。蛋重小是矮小型鸡的主要特征。蛋重遗传力较高,达到0.3~0.7[5],通过选育能够提高或降低蛋重。

合格种蛋应为卵圆形,蛋形指数为1.30~1.39[6],蛋形主要影响孵化效果。蛋形与蛋的种类、大小有密切关系,本试验中3种羽色矮小型鸡蛋形指数均处于标准范围,黄麻和黑麻羽的蛋形指数偏小。蛋形指数比较稳定,遗传力高,一般为0.25~0.50[7],特定的品种往往具有一定的蛋形指数。

优良的蛋壳品质,蛋壳强度应高于2.724 kg/cm2[5]。蛋壳强度不但与蛋壳平均厚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蛋壳厚度的均匀一致性有关。本试验中3种羽色矮小型鸡的蛋壳强度均≥3.96 kg/cm2、蛋壳厚度≥0.362 mm,表明矮小型鸡的3种羽色鸡群均具有较高的蛋壳强度和蛋壳质量,蛋壳结构致密,不易破碎。蛋壳强度的遗传力在0.3~0.4[8],通过一定的选择,能够较快地提高蛋壳强度。

蛋白品质是鸡蛋的重要特征,消费者常用蛋白浓稠度来衡量蛋的新鲜程度,国际上用哈氏单位表示蛋白浓度,哈氏单位越高,表示蛋白越黏稠,蛋品质越好。本试验中3个羽色类型的矮小型鸡鸡蛋哈氏单位均大于85,达到AA级鸡蛋标准,表明矮小型鸡具有优良的蛋白品质。哈氏单位与蛋的新鲜度和孵化率呈正相关。蛋白高度的遗传力为0.38,因品种、年龄、气候不同有较大变异,通过选择可以有效地改变蛋白品质[8]。

3.3羽色为矮小型优质鸡的重要质量性状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人们对羽毛颜色的要求不尽一致。虽然羽色与禽肉的质量没有明显和直接的关系,但优质鸡多以鲜活鸡供应市场,羽色作为优质鸡的包装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禽的销售价格。同时,羽色作为鸡品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家禽常规育种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鸡的羽色为质量性状,遗传机制较为复杂。黑色素扩散基因E能够促进黑色素的扩散,使羽色全身表现为黑色[9]。杜晓惠等[10]用川南常羽乌骨鸡3种羽色(黑羽、麻羽、白羽)进行纯繁和杂交来研究乌骨鸡羽色和肤色的遗传现象,结果表明,常羽乌骨鸡的黑羽主要为杂合型且黑羽为显性,能稳定真实遗传,麻羽的遗传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有学者研究表明[11],麻羽可能是由黑羽基因的7个等位基因E、ewh、e+、ep、es、ebe和ey决定。由于麻羽由2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因而麻羽型鸡才会呈现由浅到深的多种羽色类型,表现出黄麻、褐麻、黑麻、白麻和棕麻等颜色。康相涛等[12]对豫州褐壳蛋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羽色类型的父母本,其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等繁殖性状无显著差异。

4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羽色类型矮小型鸡的体型性状和主要产蛋性能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以培育出3种不同羽色类型鸡群,以适应不同地区消费者对羽毛颜色的需要,而不必考虑不同羽色类型对矮小型鸡体型和产蛋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炎坤,刘健,王娟娟,等.不同羽色漯河麻种鸡生产性能的比较[J].家畜生态学报,2009,30(4):29-31.

[2] 杨志勤,朱庆.常羽(七彩山地)乌骨鸡三种不同羽色系生产性能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1):42-46.

[3] 李国强,陈稀航,姜俊宝,等.茶山鸡三种不同羽色系生产性能的研究[J].中国畜禽种业,2007,3(6):41-48.

[4] 何丹林,沈栩,苏炽,等,不同羽色清远麻鸡生长和产蛋性能的比较分析[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9(6):18-20.

[5] 宣凤苓,李祥龙,李英,等.河北柴鸡不同羽色类型蛋品质比较及相关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3):54-55.

[6] 杨宁.现代养鸡生产[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7] 邱祥聘.家禽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8] 杨宁,家禽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 卢克伦,许明,姜庆林.鸡羽色性状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探讨[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3):20-21.

[10] 杜晓惠,朱庆.川南常羽乌骨鸡羽色、肤色的遗传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1):32-35.

[11] 李东.中国家禽质量性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12] 康相涛,宋素芳,李明,等.蛋鸡羽色类型与繁殖性状的关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189-191.

猜你喜欢
羽色产蛋率
鸟类羽色性别二态性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提高蛋鹅产蛋率的饲养与管理方法
种鸡产蛋期的限饲方法
种鸡产蛋期的限饲方法
不同羽色鸡种ASIP基因SNP位点筛选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蛋鸡饲料添砂效果好
恋歌
春光隐瞒了雁的羽色(组诗)
浅谈蛋鸡产蛋率骤然下降原因和防治措施及饲养管理要点
高温高湿季节应对蛋鸡产蛋率下降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