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腔调”

2014-08-08 01:49周文翰
投资与理财 2014年15期
关键词:戏说腔调陈丹青

周文翰

文化产业和艺术投资专家,

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腔调”这个上海字眼的流行挺有意思,精致的“小风格”、“小特色”堂而皇之的进入文化圈和流行文化中。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代,流行余秋雨、王小波、张爱玲,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腔”其实算是1980年代“文化热”的余脉,1992年出版,把个人所见所闻的小感触、小场面动辄与大文化、大历史关联起来,形成一种纵深的历史感和深度,大概也契合了那个时代政界、商界等各界寻找“文化包装”的时代风气。

张爱玲原来老辈人物,在大陆重复“起死复活”,适应的是新都市消费文化中对于爱情、时尚细节的追求和重视,衣服的样式、内心的小情丝之类,与都市的街区、住宅、消费品牌等共同建构越来越细密的“细分差别”和“阶层差别”,这是让人沉溺的乐趣。

王小波的小说腔调与所谓先锋文学已经陈旧干枯的套路全然不同,文字快速流畅,又有反乌托邦和性爱这两大前人未如此放大的革新主题作为照耀,所以不仅在文字圈新鲜,也得到大学生的追捧。而他的杂文又以自由主义格言、典故和调侃语气议论时事,也博得文化圈的好评,是以同时开辟两种话风。

接下来就是“易中天腔”,就是讲故事,“以今解古”,把古代的事儿用今天的观点、话语说得通透一些,并因为央视的平台,实现普泛传播。这与网络上“那些事”、“戏说历史”之类其实有共同点,都是重读历史,而且要轻松解读,不仅有把握古代世界的知识优越感,或也有对付今天办公室政治的实际需求。这议论“历史热”虽然貌似与1980年代的“文化热”表面不无相似,但底子却完全不同,这次是大众需求和出版经济驱动的。

与“易中天腔”类似,借助博客这一平台,得到普泛传播的韩寒杂文也是如此。按理说,其实接续的是鲁迅那路子喜笑怒骂的风格,但是也乘着青年文化在消费文化中权重上升的趋势,成为时代符号。后来学步的有李承鹏等等,都差不多是同样的路数。

而陈丹青的腔调其实和1990年代的阿城接近。我早就戏说,其实阿城1990年代闲话闲说的一些事儿,后来陈丹青还在谈,但阿城那时候,大众媒体还没有21世纪那么火热,社会需求也小,因此还在小圈子内。而陈丹青则是“辞职事件”撞上传媒关注,又赶上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的新潮流,不仅自己越讲越多,还顺便参与了“民国腔”的翻江倒海。

上述是有明确个人标志的一些腔调,还有些则是个人色彩淡,参与者众的集群腔调。比如玄幻穿越小说中那种“穿越腔”,是年轻人幻想以当今的知识,轻轻松松搞定爱情、家国大事的心理,以及微博上流行的“段子手腔”和“心灵鸡汤腔”。前者是针对各种事件、新闻、语言耍机智,博人一笑,后者则是各路仁波切和名人释放的心灵安慰、道德箴言,是浓缩版的《读者文摘》。

当然,这时代,各种话风的佼佼者可以集聚粉丝数量,让名气实现“变现”,或出书、或出场、或拍电影、或开淘宝店,这都正常,也值得庆幸。现在可各说个话空间也算是大了不少。

猜你喜欢
戏说腔调陈丹青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上海腔调
戏说自行车行业 3大最“苦”的工作
戏说老公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戏说考试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
戏说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