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万物象变,气化使然”探析

2014-08-09 01:36
吉林中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大论精气素问

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内经》在认识自然界及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始终强调“气化”,提出“万物象变,气化使然”,认为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以及自然景象均是太虚之气气化的结果[1]。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自然之气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施化成纷纭万物的过程,可以称为“气化”的过程。气化,其含义包括气的运动变化,以及化育万物的作用。气化为一切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本,即有了气化才有自然万物的产生。人体也是自然气化所产生的生物之一,因此,气化理论是《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

1 自然之气,化育万物

自然界气化正常与否取决于气机升降出入是否正常。气化活动是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中进行,升降出入是气化产生的前提。如果气机的升降出入活动失常,那么生命的气化活动将受到严重影响。若气机升降出入活动停止,则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现象以及人体生命的生长壮老已现象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升降出入的气化活动是自然万物生命活动的共性,无论这个生命活动的大小,只要是生命活动,就一定有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终止。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由此可见,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内经》将自然之气化分为五运之化和六气之化。由于五运六气的特性不同,其施化于自然,对自然气化、自然气象以及生物的生化活动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五运之气化有平气、太过、不及的规律。平气、太过、不及在五运六气理论中被称作“三气之纪”或“三纪”。五运之化有太过不及之分,在自然界就会产生不同的气化结果。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将五运气化之常概括为: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将五运气化不及概括为: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将五运气化太过概括为: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即五运气化之常在自然界的表现是木运主春,敷布阳和之气,万物萌芽生发;火运主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茂盛;土运主长夏,土化万物,植物生化完备;金运主秋季,秋风凉燥,万物收成;水运主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静止闭藏。五运气化不及在自然界的表现是木运不及,春季阳和之气委弱,应温不温,万物应生而不生;火运不及,阳热之气不能显现,夏季应热不热,植物应长不长;土运不及,土湿之气政屈不化,湿气不及而干燥,植物应化不化;金运不及,秋季应凉不凉,植物不成应收不收;水运不及,冬季应冷不冷,流水不冰,致使万物不能闭藏。五运气化太过在自然界的表现是木运太过,春季早至,万物生发提前;火运太过,夏季过热,炎暑气盛;土运太过,雨水过多,潮湿气盛;金运太过,秋令早至,肃杀气盛;水运太过,冬令早至,水冰地坼,严寒气盛。

六气之气化亦有规律可循。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了六气气化之常是“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其含义为厥阴之气气化特点是司天则风气偏胜,在泉则酸味谷物生长良好,在大自然主青色之气的变化,居于间气之位则风化明显,枝叶摇动云物飘动。少阴之气气化特点是司天则炎暑之气偏胜,在泉则苦味谷物生长良好,居间气之位则灼化过盛,气候偏热。太阴之气气化特点是司天则雨湿偏胜,在泉则甘味谷物生长良好,在大自然主黄色之气的变化,居于间气之位则湿气偏胜,万物湿润柔美。少阳之气气化特点是司天则气候炎烈焦灼,在泉则苦味谷物生长良好,在大自然主红色之气的变化,居于间气之位则火化明显,气候过热。阳明之气气化特点是司天则燥气偏胜,在泉则辛味谷物生长良好,在大自然主白色之气变化,居于间气之位则清化明显,气候偏凉。太阳寒水之气气化特点是司天则寒气偏胜,在泉则咸味谷物生长良好,在大自然则主黑色之气变化,居于间气之位则气候物候表现为寒化甚或闭藏。

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将六气气化的正常与异常归纳为十二种,即六气“十二变”。该篇详细阐述了六气气化太过与不及所致的气候、物候表现,以及病候的变化,指出自然之六化六变乃“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

自然事物从无到有,由一个事物演变成另一个事物,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称作“化”;事物由小至大、由少至多的量的渐变过程,称作“变”;事物性质的“化”是以数量的“变”为基础的;量变的最后结果达到了质变。“化”与“变”相辅相成,是自然万物成败的根源,是自然气化的结果。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六微旨大论》亦云:“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2 自然之气化影响人体之气化

自然界五运六气的气化活动是自然气象、万物征象产生的基础,其气化活动正常与否自然会对人体生命产生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指疾病的发生,大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所致。此处的“化”“变”指六气的正常与异常,正常气化称为化,异常气化称为变。

人体气化现象具有升降出入规律。人体气化与自然界气化一样,也具有阳升阴降的规律,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之气气化规律是向上向外走体表,浊阴之气气化规律是向下向内入脏腑。如果气机当升不升,或当降不降,或气机开合失常、或升降太过,均为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均可引发相应疾病[4]。如清阳之气不升所致飧泄、无力、失聪、目盲、言微等,可运用升阳之法调治;浊阴之气当降不降所致的胸膈胀满、气喘、恶心、呕吐、呃逆、噎膈、咳嗽气喘等,可运用降逆之法调治;对于卫表不固,腠理开张之自汗,可采取收敛固表之法;对于腠理闭塞之无汗,可采取发散解表,调和营卫之法,以调整气机之出入失常。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活动还表现在各脏之间相互配合上,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主生发,肺主肃降;心火下达,肾水上奉等,脏腑升降气机协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卫气白昼行于阳分,黑夜行于阴分的出入过程,也是人体气机出入运动的一部分。

人体气化现象具有整体恒动特点[5]。人体是一个以五脏功能活动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其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依赖于各脏腑功能之间的配合协调。《素问·经脉别论》中认为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就是多个脏腑相互配合的一个整体气化过程,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气化现象在人体的表现复杂多样。气血津液化生过程、饮食糟粕的形成与代谢等均是依赖于气化完成的,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就是气化活动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载:“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其中,“精归化”及“化生精”,指的就是药食物进入人体后化为精气滋养人体的气化活动。再如,同篇的“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即是药食五味在体内的气化规律,属于阴的向下作用于下窍,属于阳的向上作用于上窍;气味辛甘的具有发散作用属阳,气味酸苦的具有涌吐泻下作用属阴。

脏腑组织均有气化活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正常与否依赖于气机是否正常。五脏藏精,精能化气,气能生神,依赖于气机升降出入;六腑受盛水谷,吸收精微,传导化物,通调水道,依赖于气机升降出入;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灵枢·卫气》也指出了脏腑功能与气化的密切关系,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五脏合于五体及组织官窍,故五脏精气充足,其精气经过气化作用上奉于相应组织官窍,使其发挥作用。《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以及《素问·五藏别论》的“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均讲述了五藏之精气经过气化营养于组织官窍的过程。

人体气化现象与自然气化同步。人体生命秉承天地之气而生,依赖于大自然而存在,故自然之气化的常与变直接影响人体气机,人体气化现象受自然气化影响,并与自然气化同步,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说:“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五运六气之气化太过与不及直接影响人体脏腑气机异常。《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的五运太过不及的气候物候与病候变化,均是自然气化太过不及所导致的。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在五运六气同化的年份中,岁运、司天之气、在泉之气的属性一旦相合,则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一气偏亢独胜的自然气化现象,影响于人体则发病迅速而严重。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的“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执法,指天符年;行令,指岁会年;贵人,指太乙天符年。

3 气化理论运用与发展

《内经》气化理论得到了后世医家的高度重视,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医学家们在实践中发现,人体所有脏腑、经络、精气的功能活动均是以气化的形式呈现的,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观点。

刘完素认为“玄府”为人体与自然气化之通道,不单指汗孔,指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玄府畅通气化无阻,脏腑、四肢、耳目、肌肤、骨髓、毛发都能得其营养而维持正常功能。刘完素还认为玄府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玄府也是神机出入通利之处,神机不遂则出现“目郁不能视色,耳郁不能听声,鼻郁不能闻香臭,舌郁不能知味”等现象,神机不通,还会出现筋痿、齿痛、皮肤不仁、肠不渗泄等,人体脏腑组织官窍的功能均与玄府气机以及神机的作用密切相关。刘完素还运用气化理论阐释五运主病与六气主病,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等观点。

张元素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理论,运用气化理论,对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沉浮、苦欲补泻、药物归经、制方法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张元素认为药物升降浮沉与气味厚薄及炮制有密切关系,指出:“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药之气味不必同,同气之物,其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矣。”还根据气味厚薄升降沉浮的异同,制定了药类法象,把一百多味药物分成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5类,根据药物升降沉浮之性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理论,并创制了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的九味羌活汤、天麻丸等重要方剂。

李杲则认为脾胃输布精微,化生元气,是脏腑气化的枢纽,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脾胃在脏腑精气升降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出:“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脾胃逼近将水谷精气转输营养四脏及周身,而且还能推动脏腑精气气化;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水谷之精气则无从化生气血。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重要的学术特点之一,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1]苏颖.中医运气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8.

[2]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13.

[3]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64-365.

[4]黄朝忠,苏颖.气机理论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1):8-9.

[5]苏颖.中医运气学认识方法的特点[J].吉林中医药,2014,34(10):1043-1045.

猜你喜欢
大论精气素问
养生箴言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中医小知识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植物活体状态精气成分测定方法与估算模型
论《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与心性
《阴阳大论》今何在
论述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