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太阳湾地区长2 油藏与前侏罗纪古地貌

2014-08-10 09:43时圣彪王建民
石油化工应用 2014年1期
关键词:沟谷斜坡油藏

时圣彪,王建民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鄂尔多斯盆地处在中国东部稳定区和西部活动区之间的结合带上,是一个具有复杂基底的多旋回叠合的克拉通盆地[1-2]。研究区位于盆地伊陕斜坡的中南部的志丹县西北部。构造相对简单,总体呈平缓西倾的单斜,多发育低幅度鼻状隆起[1-2]。

区内勘探开发工作始于2001 年,多年勘探及开发结果表明,尽管区内长2 储层油气显示普遍,也是区内重要的储产层之一,但其油藏分布及试采结果却差异很大、极不平衡。在研究区西南部,长2 油藏产量可观,而其中部和东部却基本上没有工业油流产出。为弄清造成这一现象的真实成因,利用区内百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构造、沉积、储层、古地貌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和分析,发现前侏罗纪古地貌对区内长2 油藏分布及其试采结果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一认识对区内后续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进入内陆湖泊沉积,沉积了巨厚且分布广泛的泥页岩,是盆地内主要生油岩。延长组长7 时湖盆发展到顶峰,随后逐渐萎缩,形成了一系列的水退型三角洲[3],是延长组油气藏的主要储集空间;长1 时,湖盆逐渐沼泽化,形成了区域性的延长组油气藏盖层[2]。

研究区长2 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依据沉积旋回及岩电组合,自上而下可进一步划分为长21、长22、长23三个小层,地层厚度变化在91.77~122.90 m。储层岩性以灰色,浅灰色长石砂岩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岩屑长石砂岩。矿物成分中石英平均含量24.1 %,长石平均含量53.6 %,岩屑平均含量9.0 %,填隙物平均含量10.3 %。

长2 储层砂岩颗粒以细粒为主,风化程度浅,颗粒主要为次圆状、次圆~次棱角状,分选较好,颗粒支撑,线状接触,胶结类型有孔隙式、薄膜式、孔隙~薄膜式、孔隙~加大式等,薄膜式胶结占样品总量的64.2 %。

长2 储层孔隙度0.06%~22.20%,平均值15.64%;渗透率分布在0.03×10-3μm2~46.83×10-3μm2范围内,平均值6.37×10-3μm2,属于中孔特低渗储层。

2 前侏罗纪古地貌

三叠纪末期的印支运动使延长期湖盆抬升,延长组顶部地层受到侵蚀切割,形成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沟谷梁峁古地貌,并发育一级古河-甘陕古河和宁陕古河、蒙陕古河等二级古河[2,4-5]。

在这些古河下切侵蚀的区域,延长组顶部的长1和长2 的顶部受到剥蚀,在侵蚀切割严重的区域长1被完全剥蚀缺失(见图1 中的S719 井、S706 井、S775井),长2 中上部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在古河道两侧侵蚀斜坡和侵蚀高地上长1 地层部分残存,厚度5.0~75.0 m,长2 地层的上部在北西-南东方向的古河谷地带也遭受了侵蚀,在其他区域保存完整。长23小层在整个研究区内保存完整。

古地貌恢复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印模法、残厚法等。研究区依据大量钻井地层剖面精细划分和对比,通过前侏罗纪的古地貌图、地层残余厚度图,沉积后的地层厚度、地层顶面构造图等图件的编制,结合研究区古流向、古构造的特点,恢复研究区古地貌[6-7]。

根据长1、长2 地层沉积前遭受剥蚀情况、延安组早期的沉积厚度并结合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发育情况,将前侏罗纪古地貌划分为侵蚀沟谷、侵蚀斜坡、侵蚀高地、侵蚀残丘四个基本的古地貌单元,地形呈“两侧高中间低”(见图2)。

图1 太阳湾区长2 油藏及前侏罗纪古地貌横剖面图(剖面线见图2)

图2 太阳湾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与长2 油藏分布及试采成果叠合图

2.1 侵蚀沟谷

研究区内有一条沿北西~南东方向侵蚀沟谷,侵蚀沟谷两端地势低且开阔,起伏不大,在这些部位没有油藏分布;然而侵蚀沟谷中间部位,地形狭窄,地势相对较高,这样会造成侵蚀沟谷中底部位的油气向地势较高处运移,所以即使在侵蚀沟谷中,也有油气聚集在地势相对较高处(见图1 和图2)。侵蚀沟谷坡降一般在10~18 m/km,但在地势陡的区域,如侵蚀斜坡与侵蚀沟谷的过渡地带坡降可达到40 m/km;侵蚀沟谷内长1地层完全缺失,长2 地层也遭受了深度切割,地层厚度一般小于80 m。长21小层被完全剥蚀缺失,长22小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严重的区域长22小层的中上部被剥蚀,仅下部残存,地层厚度只有9~15 m。长23小层没有受到侵蚀,地层保存完整。

2.2 侵蚀斜坡

发育在侵蚀沟谷的两侧,其中在研究区的下部有一开阔平台,坡降最小,约为1~3 m/km,西北部的斜坡坡度较缓,坡降约为4~7 m/km,中部和东南部斜坡地势较陡,坡降10~30 m/km。在F37 井附近的斜坡最陡,坡降达300 m/km。长2 在侵蚀斜坡的地层厚度在80~110 m,垂直于侵蚀沟谷的延伸方向向两侧逐渐变厚。

2.3 侵蚀高地

研究区内的侵蚀高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主要是长1 地层受到侵蚀,长2 地层保存完整。厚度在110~123 m,局部大于123 m,东北部侵蚀高地的坡降较小,约5.0~12 m/km,在西南部的侵蚀高地的坡降相对较大,为15~40 m/km。

2.4 侵蚀残丘

侵蚀残丘是侵蚀沟谷和侵蚀斜坡上局部发育的残丘、凸起,小而孤立,地层厚度相对于周围地层厚度明显增大[4]。在研究区内有5 处侵蚀残丘发育,侵蚀沟谷有2 处,地层厚度在81.0~86.0 m。侵蚀斜坡发育有3处,其中在西南部的两处残丘,厚度大于110 m,长2地层保存完整,东南部发育1 处残丘,厚度102.1 m,长21小层受到侵蚀。

3 古地貌对油藏的控制

根据研究区内古地貌的研究和分析,古地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控制长2 油藏的分布和富集。

3.1 古地貌造成局部区域盖层的缺失,为油气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

古地貌对油气分布和富集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受到侵蚀切割严重,形成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斜坡、高地和残丘,根据图2 看出,在侵蚀沟谷区域内的油气产量很低或只产水,而在侵蚀残丘、侵蚀斜坡和侵蚀高地区域,油气产量较高,油藏分布也多分布在这些构造高部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 油层组的湖相油页岩生成油气[8],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作为长2 储层盖层的长1 地层受到侵蚀沟谷剥蚀切割以至于长1 地层缺失,因此油气大量向上部的延安组运移,不能在长2 储层富集形成有效油藏。

3.2 古地貌控制局部构造发育及油气分布富集

图3 太阳湾地区长2 顶面构造、试油成果、长2 油藏分布与前侏罗纪古地貌叠合图

古地貌对长2 地层的顶面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在图3 中看到,沿侵蚀沟谷方向(图3 中黑色直线)有2个鼻状凹陷,一条规模较大,宽约1.5~5 km,长约8~10 km,北西~南东方向贯穿整个研究区,另一条规模较小,宽约0.5 km,长约2 km,北东~南西方向。这两个鼻状凹陷的区域位置特征和古地貌的侵蚀沟谷基本吻合,因此认为凹陷是受古地貌控制的。同时古地貌造成这一区域内长2 地层地势较低,由于油水分异作用,油气向地势较高的区域运移,使这一区域难以形成良好的油藏。而在一些构造突出处,易形成披盖压实构造,形成良好的圈闭,有利于油藏的富集[9],比如一些侵蚀残丘部位。

3.3 古地貌对印支侵蚀面的控制影响油藏分布

由于侵蚀切割造成残存地层与后期充填式沉积的延安组延11+10 地层形成不整合面。不整合面、风化残积铝土岩和延安组早期的坡-洪积相泥质岩对下部油藏起到封挡作用[4、10],有利于油气保存,图2 和图3 中侵蚀沟谷中的少量油藏分布属于此种因素控制。

4 结论

(1)通过古地貌恢复的方法将前侏罗纪古地貌划分为侵蚀沟谷、侵蚀斜坡、侵蚀高地、侵蚀残丘四个基本的古地貌单元。

(2)前侏罗纪古地貌主要通过3 个方面控制油气富集:①作为盖层的长1 地层剥蚀,为油气向上部的延安组运移提供通道,造成长2 储层油气逸散;②控制局部构造发育,影响油气富集;③控制印支不整合侵蚀面,影响油藏分布。

(3)油藏主要分布在侵蚀残丘、侵蚀斜坡、侵蚀高地等地势较高处,这些将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部位。

[1] 杨俊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2] 长庆油田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二(长庆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67-69;96-102;233-242.

[3] 王建民.陕北志丹地区长6 、长2 油层组水退型三角洲沉积演化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2):182-187.

[4] 王建民,田东恩,李文厚,等.陕北志丹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其控制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4):1-7.

[5] 赵俊兴,陈洪德.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中期甘陕古河的演化变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152-158.

[6] 赵俊兴,陈洪德,时志强.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3):260-266.

[7] 王建民,李文厚,任占利,等.陕北志丹地区长2 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矿物岩石,2011,31(2):79-85.

[8] 秦志成,师清高,高萍,等.蟠龙油田长2 油藏控制因素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0(4):359-362.

[9] 赵虹,党犇,郑小杰,等.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2):270-275.

[10] 付广,许泽剑,韩冬玲,等.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25(1):1-4.

猜你喜欢
沟谷斜坡油藏
低渗油藏注采结构调整与挖潜技术
东河煤矿沟谷地貌下动载防治
基于模糊数学的油藏干层识别研究
信仰的“斜坡”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贵州龙里猴子沟沟谷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初探
注CO2混相驱候选油藏筛选评价新方法
致密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及应用
沟谷空间特征与斜坡灾害发育关联性分析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