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短远期疗效观察

2014-08-11 00:03邓海波黄登鹏
关键词:保守治疗中西医结合

邓海波++黄登鹏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短远期疗效。方法:将115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抗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为10天。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2.6%,对照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效果好,能有效降低阑尾炎的复发率。

【关键词】单纯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我院自2010年以来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15例,以避免外科手术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从而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5例中男63例,女52例,年龄10~76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均有转移右下腹痛,麦氏点固定性压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发热、血象升高;B超未发现右下腹液性暗区,未发现包块等表现,临床诊断为阑尾炎。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疾病、胃肠道系统其他疾病[1]。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以头孢类三代药物加替硝唑足量控制感染,辅以能量合剂支持治疗。治疗时间10天(头孢皮试阳性者改用左氧氟沙星)。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中药。中药方剂:大黄15~20g,牡丹皮10~15g,桃仁15~20g,红花15~20g,冬瓜仁15~25g,芒硝6~10g,赤芍10g,银花15g,枳壳8g,甘草8g。水煎日服3次,日1剂。临症加减:运用中药后腹泻重者去芒硝,大黄后下,气滞明显,腹痛仍有阵痛或肠鸣音增强,腹胀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各15g;右下腹麦氏点仍有固定压痛,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及中性计数居高不下,血瘀明显,加赤芍、当归各15g,二花、连翘各20g,地丁30g,蒲公英30g;病人气血两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加党参30g,黄芪30g,生地30g,当归30g。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腹痛、腹泻、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并同时予以西医氨苄青霉素注射剂、甲硝唑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补液,以防止病人因中药引起腹泻而脱水。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各类检查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临床治愈:症状与体征全部消除,各类检查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③无效:症状与体征改善不显著或中断治疗。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之间比较使用X2检验。

结果

讨论

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筹。其病因多是因为肠内积聚,郁而化热,温热熏蒸而成热毒,肿毒暴发而引起疼痛。治则宜清热解毒,破瘀消肿。中药汤剂以清热破瘀、散结消肿。如病初即发高热,说明痈毒较盛,辅以抗生素静脉点滴,可缩短疗程,促进病情的恢复。

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少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伸侧痛甚,自汗恶寒,舌苔黄腻,脉滑数。方解:肠痈初起,多由肠道湿热郁蒸,气血凝集而成。湿热与气血相搏,内结成痈,故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则痛剧。气血内聚,营卫畅而失和,故而发热、恶寒而自汗出。邪结肠府,下之则邪气从大便速去[2]。方中以大黄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与凝结之瘀血。桃仁苦平,性善破血,且又润肠通便,与大黄配伍,入血分破瘀泻热,红花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对痈疽肿病效果尤为明显,共为君药,芒硝咸寒,泻热导滞消肿“疗痈疮”俱为臣药。方中冬瓜子,甘寒清利湿热,排脓消痈,《本草纲目》载其“治肠痈”,故为佐使之用。五药配伍,攻下与破瘀兼施,令瘀热迅速自肠道排出;凉血与排脓并用,故血热得清,脓浊得去,则痈肿自消,同时川楝、延胡索,行气止痛,二花、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故效果更佳[3]。同时以西药氨苄青霉素注射剂、甲硝唑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肠球菌及厌氧性链球菌均能获得良好效果。但如果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而症状较重者,需及早手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0.

[2]周国芳.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41例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医生,2003,31(5):47.

[3]张家炎,李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52例[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10):102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短远期疗效。方法:将115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抗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为10天。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2.6%,对照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效果好,能有效降低阑尾炎的复发率。

【关键词】单纯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我院自2010年以来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15例,以避免外科手术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从而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5例中男63例,女52例,年龄10~76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均有转移右下腹痛,麦氏点固定性压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发热、血象升高;B超未发现右下腹液性暗区,未发现包块等表现,临床诊断为阑尾炎。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疾病、胃肠道系统其他疾病[1]。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以头孢类三代药物加替硝唑足量控制感染,辅以能量合剂支持治疗。治疗时间10天(头孢皮试阳性者改用左氧氟沙星)。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中药。中药方剂:大黄15~20g,牡丹皮10~15g,桃仁15~20g,红花15~20g,冬瓜仁15~25g,芒硝6~10g,赤芍10g,银花15g,枳壳8g,甘草8g。水煎日服3次,日1剂。临症加减:运用中药后腹泻重者去芒硝,大黄后下,气滞明显,腹痛仍有阵痛或肠鸣音增强,腹胀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各15g;右下腹麦氏点仍有固定压痛,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及中性计数居高不下,血瘀明显,加赤芍、当归各15g,二花、连翘各20g,地丁30g,蒲公英30g;病人气血两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加党参30g,黄芪30g,生地30g,当归30g。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腹痛、腹泻、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并同时予以西医氨苄青霉素注射剂、甲硝唑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补液,以防止病人因中药引起腹泻而脱水。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各类检查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临床治愈:症状与体征全部消除,各类检查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③无效:症状与体征改善不显著或中断治疗。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之间比较使用X2检验。

结果

讨论

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筹。其病因多是因为肠内积聚,郁而化热,温热熏蒸而成热毒,肿毒暴发而引起疼痛。治则宜清热解毒,破瘀消肿。中药汤剂以清热破瘀、散结消肿。如病初即发高热,说明痈毒较盛,辅以抗生素静脉点滴,可缩短疗程,促进病情的恢复。

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少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伸侧痛甚,自汗恶寒,舌苔黄腻,脉滑数。方解:肠痈初起,多由肠道湿热郁蒸,气血凝集而成。湿热与气血相搏,内结成痈,故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则痛剧。气血内聚,营卫畅而失和,故而发热、恶寒而自汗出。邪结肠府,下之则邪气从大便速去[2]。方中以大黄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与凝结之瘀血。桃仁苦平,性善破血,且又润肠通便,与大黄配伍,入血分破瘀泻热,红花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对痈疽肿病效果尤为明显,共为君药,芒硝咸寒,泻热导滞消肿“疗痈疮”俱为臣药。方中冬瓜子,甘寒清利湿热,排脓消痈,《本草纲目》载其“治肠痈”,故为佐使之用。五药配伍,攻下与破瘀兼施,令瘀热迅速自肠道排出;凉血与排脓并用,故血热得清,脓浊得去,则痈肿自消,同时川楝、延胡索,行气止痛,二花、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故效果更佳[3]。同时以西药氨苄青霉素注射剂、甲硝唑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肠球菌及厌氧性链球菌均能获得良好效果。但如果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而症状较重者,需及早手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0.

[2]周国芳.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41例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医生,2003,31(5):47.

[3]张家炎,李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52例[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10):102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短远期疗效。方法:将115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抗菌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为10天。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2.6%,对照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效果好,能有效降低阑尾炎的复发率。

【关键词】单纯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我院自2010年以来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15例,以避免外科手术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从而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5例中男63例,女52例,年龄10~76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均有转移右下腹痛,麦氏点固定性压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发热、血象升高;B超未发现右下腹液性暗区,未发现包块等表现,临床诊断为阑尾炎。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疾病、胃肠道系统其他疾病[1]。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以头孢类三代药物加替硝唑足量控制感染,辅以能量合剂支持治疗。治疗时间10天(头孢皮试阳性者改用左氧氟沙星)。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中药。中药方剂:大黄15~20g,牡丹皮10~15g,桃仁15~20g,红花15~20g,冬瓜仁15~25g,芒硝6~10g,赤芍10g,银花15g,枳壳8g,甘草8g。水煎日服3次,日1剂。临症加减:运用中药后腹泻重者去芒硝,大黄后下,气滞明显,腹痛仍有阵痛或肠鸣音增强,腹胀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各15g;右下腹麦氏点仍有固定压痛,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及中性计数居高不下,血瘀明显,加赤芍、当归各15g,二花、连翘各20g,地丁30g,蒲公英30g;病人气血两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加党参30g,黄芪30g,生地30g,当归30g。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腹痛、腹泻、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并同时予以西医氨苄青霉素注射剂、甲硝唑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补液,以防止病人因中药引起腹泻而脱水。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各类检查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临床治愈:症状与体征全部消除,各类检查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③无效:症状与体征改善不显著或中断治疗。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两组之间比较使用X2检验。

结果

讨论

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筹。其病因多是因为肠内积聚,郁而化热,温热熏蒸而成热毒,肿毒暴发而引起疼痛。治则宜清热解毒,破瘀消肿。中药汤剂以清热破瘀、散结消肿。如病初即发高热,说明痈毒较盛,辅以抗生素静脉点滴,可缩短疗程,促进病情的恢复。

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少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伸侧痛甚,自汗恶寒,舌苔黄腻,脉滑数。方解:肠痈初起,多由肠道湿热郁蒸,气血凝集而成。湿热与气血相搏,内结成痈,故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则痛剧。气血内聚,营卫畅而失和,故而发热、恶寒而自汗出。邪结肠府,下之则邪气从大便速去[2]。方中以大黄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与凝结之瘀血。桃仁苦平,性善破血,且又润肠通便,与大黄配伍,入血分破瘀泻热,红花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对痈疽肿病效果尤为明显,共为君药,芒硝咸寒,泻热导滞消肿“疗痈疮”俱为臣药。方中冬瓜子,甘寒清利湿热,排脓消痈,《本草纲目》载其“治肠痈”,故为佐使之用。五药配伍,攻下与破瘀兼施,令瘀热迅速自肠道排出;凉血与排脓并用,故血热得清,脓浊得去,则痈肿自消,同时川楝、延胡索,行气止痛,二花、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故效果更佳[3]。同时以西药氨苄青霉素注射剂、甲硝唑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肠球菌及厌氧性链球菌均能获得良好效果。但如果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而症状较重者,需及早手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0.

[2]周国芳.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41例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医生,2003,31(5):47.

[3]张家炎,李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52例[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10):1020.

猜你喜欢
保守治疗中西医结合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清除术与保守治疗疗效对比
中药汤剂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
宫外孕中医保守治疗思路探析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急性重症胰腺炎80例临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