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效果的临床初步观察

2014-08-11 06:53朱微积唐敏
关键词:下肢骨术后关节

朱微积 唐敏

【摘要】目的:对下肢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本文对我院就诊的下肢骨关节术后病人的疗效进行全程观察,出院后并随访3~6个月。结果:就诊的54例病人均已出院,跟踪观察未见异常,整体效果良好。结论:持续被动活动具有帮助下肢骨术后快速恢复功能的作用,且具有相对无痛,促进代谢,操作简单,易调节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骨;关节;术后;CPM

传统治疗下肢骨及关节病损的方法是在手术后早期限制其活动,而进行功能锻炼是在组织愈合的后期,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常常引起关节囊的黏连或挛缩,严重的还会引起关节软骨的退变,不能达到对关节功能良好的恢复效果。为此,病人有时不得不选择进行手术松解。19世纪70年代初期,首先由加拿大骨科专家Salter提出CPM(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的概念[1]。即: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CPM可以增加软骨的营养和代谢能力,刺激多能间质细胞分化成软骨,加速软骨及周围组织的愈合。现已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临床应用数据证实CPM确实对减少下肢骨关节术后关节僵硬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2],对恢复关节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手段,本文通过观察54例早期持续被动活动在骨关节术后的疗效,对CPM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现将初步观察的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8年起开始使用由杭州亚大医疗公司研制生产的CPM下肢康复器(型号:YTK-02)。该机器的活动幅度:膝关节伸屈为0°~100°,髋关节伸屈范围是0°~90°,活动角度分有7个档,并且每档配有调幅(12°~15°)以及调速开关(30°~67.5°/min)。康复器的使用一般是在手术后24h,每天累计使用8h以上,可连续或分次进行。关节活动的范围逐渐加大,持续使用2个星期。

一般临床资料:本次观察的对象均来自于我院骨科就诊的患者。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48.2岁。其中膝及邻近部位手术34例,髋骨手术20例。根据手术种类划分:①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42例,其中髋臼或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6例,股骨干或胫骨干骨折内固定24例,髌骨骨折张力带内固定3例,胫骨平台或股骨踝部骨折内固定6例,下肢多处骨折内固定3例。②髋关节人工置换术3例。③膝关节僵硬松解术2例。④膝关节滑膜切除术2例。⑤半月板损伤术后5例。所有病人均已治愈出院。

结果

本组观察病人平均锻炼9.3d,锻炼时间4~23d,所有病人伤口愈合良好,关节的伸屈范围已接近正常,部分病人已经达到正常水平,继而转为主动活动锻炼康复。术后2星期关节活动情况,见表1。

对出院病人随访3~6个月,未发现异常。基于CPM的理论以及下肢关节康复器的功能,我们重点对术后持续活动时的疼痛,康复器对关节活动度及组织愈合情况和肌肉伸缩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①在54例病者中,对每个患者进行询问,其中21例病人表示没有疼痛感,有8名病人陈述在活动时感觉到有明显的疼痛,其他的25名患者表示只在增加活动范围的一两轮时有疼痛感,后来疼痛感消失。②术后经过1个星期左右的持续被动活动,关节活动范围都有所加大,膝关节屈伸范围均可达到70°以上,恢复较好的能达到100°,平均都能达到90°,随访3个月以上病人的屈伸度平均在125°。髋关节在病者中从40°到90°均有,但术后随访病例中有22例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现象出现。③在14d左右拆线未发现有感染病例,均在预期愈合。

讨论

持续被动活动锻炼的应用范围:相比传统内固定法,在术后早期对关节进行持续被动活动锻炼,对关节的恢复,避免并发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的概念已经深入国内外骨科界的临床治疗,是骨科修复治疗的一次革新。持续被动活动器的适用范围很广,在固定较为可靠的情况下,对大多数关节和邻近关节的治疗均可选用。我们归纳出四类常用的适应症:①骨关节骨折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②膝关节黏连僵硬进行松解术后;③关节滑膜病变等进行切除术后;④关节成形术后。Ritter曾在临床上进行了诸多的探索,疗效显著。对于其他适应症,有待进一步探索。

下肢康复活动器的注意事项:在我们使用下肢康复活动器时临床发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治疗不宜过早,在术后24h开始较为合适,也不宜过晚,尽可能在48h内开始使用。②每天锻炼的时间不得低于8h,出于对机器的保护,建议最好在运行4h后关机1h再开机使用。③对于活动速度和活动幅度的把握应该是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缓慢增加。特别在早期活动中时不可急功近利,活动程度不要过大,过大有时反而延缓恢复的速度。刚开始的前三天尽量把幅度控制在30°以内。这样既可以避免因过大带来的疼痛,也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在进行到第5天时可以达到较大的活动度,这时已不至于影响到生理的恢复。④如果术后病人设置有引流管等,一定要妥善安置,以免发生引流不畅及不必要的感染等。⑤在使用下肢康复活动器进行持续被动活动的同时要主要结合主动锻炼[3]。术后持续被动活动固然可以让关节在早期就能活动,但是这种被动活动是临时性的,最终要过渡到主动活动上来。因此在早期同样需要病人锻炼下肢的肌肉,在本次观察中有不同程度肌肉萎缩的现象出现在患者中,这可能是由于早期放松了对术后肌肉的收缩练习。因此应结合持续被动活动治疗加入主动运动的部分,设计更符合关节运动生理需求的手段。

参考文献

[1]Salter R B,Simmonds D F,Malcolm B W,et al.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thickness defects in articular cartilage[J].J Bone Joint Surg A,1980,62:1232-1251.

[2]李卫平,王立晖,宋斌,等.骨洗方联合持续被动活动治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0(5):17.

[3]陈鸿辉.下肢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CPM)的几个问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12(5):258-260.

【摘要】目的:对下肢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本文对我院就诊的下肢骨关节术后病人的疗效进行全程观察,出院后并随访3~6个月。结果:就诊的54例病人均已出院,跟踪观察未见异常,整体效果良好。结论:持续被动活动具有帮助下肢骨术后快速恢复功能的作用,且具有相对无痛,促进代谢,操作简单,易调节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骨;关节;术后;CPM

传统治疗下肢骨及关节病损的方法是在手术后早期限制其活动,而进行功能锻炼是在组织愈合的后期,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常常引起关节囊的黏连或挛缩,严重的还会引起关节软骨的退变,不能达到对关节功能良好的恢复效果。为此,病人有时不得不选择进行手术松解。19世纪70年代初期,首先由加拿大骨科专家Salter提出CPM(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的概念[1]。即: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CPM可以增加软骨的营养和代谢能力,刺激多能间质细胞分化成软骨,加速软骨及周围组织的愈合。现已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临床应用数据证实CPM确实对减少下肢骨关节术后关节僵硬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2],对恢复关节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手段,本文通过观察54例早期持续被动活动在骨关节术后的疗效,对CPM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现将初步观察的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8年起开始使用由杭州亚大医疗公司研制生产的CPM下肢康复器(型号:YTK-02)。该机器的活动幅度:膝关节伸屈为0°~100°,髋关节伸屈范围是0°~90°,活动角度分有7个档,并且每档配有调幅(12°~15°)以及调速开关(30°~67.5°/min)。康复器的使用一般是在手术后24h,每天累计使用8h以上,可连续或分次进行。关节活动的范围逐渐加大,持续使用2个星期。

一般临床资料:本次观察的对象均来自于我院骨科就诊的患者。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48.2岁。其中膝及邻近部位手术34例,髋骨手术20例。根据手术种类划分:①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42例,其中髋臼或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6例,股骨干或胫骨干骨折内固定24例,髌骨骨折张力带内固定3例,胫骨平台或股骨踝部骨折内固定6例,下肢多处骨折内固定3例。②髋关节人工置换术3例。③膝关节僵硬松解术2例。④膝关节滑膜切除术2例。⑤半月板损伤术后5例。所有病人均已治愈出院。

结果

本组观察病人平均锻炼9.3d,锻炼时间4~23d,所有病人伤口愈合良好,关节的伸屈范围已接近正常,部分病人已经达到正常水平,继而转为主动活动锻炼康复。术后2星期关节活动情况,见表1。

对出院病人随访3~6个月,未发现异常。基于CPM的理论以及下肢关节康复器的功能,我们重点对术后持续活动时的疼痛,康复器对关节活动度及组织愈合情况和肌肉伸缩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①在54例病者中,对每个患者进行询问,其中21例病人表示没有疼痛感,有8名病人陈述在活动时感觉到有明显的疼痛,其他的25名患者表示只在增加活动范围的一两轮时有疼痛感,后来疼痛感消失。②术后经过1个星期左右的持续被动活动,关节活动范围都有所加大,膝关节屈伸范围均可达到70°以上,恢复较好的能达到100°,平均都能达到90°,随访3个月以上病人的屈伸度平均在125°。髋关节在病者中从40°到90°均有,但术后随访病例中有22例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现象出现。③在14d左右拆线未发现有感染病例,均在预期愈合。

讨论

持续被动活动锻炼的应用范围:相比传统内固定法,在术后早期对关节进行持续被动活动锻炼,对关节的恢复,避免并发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的概念已经深入国内外骨科界的临床治疗,是骨科修复治疗的一次革新。持续被动活动器的适用范围很广,在固定较为可靠的情况下,对大多数关节和邻近关节的治疗均可选用。我们归纳出四类常用的适应症:①骨关节骨折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②膝关节黏连僵硬进行松解术后;③关节滑膜病变等进行切除术后;④关节成形术后。Ritter曾在临床上进行了诸多的探索,疗效显著。对于其他适应症,有待进一步探索。

下肢康复活动器的注意事项:在我们使用下肢康复活动器时临床发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治疗不宜过早,在术后24h开始较为合适,也不宜过晚,尽可能在48h内开始使用。②每天锻炼的时间不得低于8h,出于对机器的保护,建议最好在运行4h后关机1h再开机使用。③对于活动速度和活动幅度的把握应该是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缓慢增加。特别在早期活动中时不可急功近利,活动程度不要过大,过大有时反而延缓恢复的速度。刚开始的前三天尽量把幅度控制在30°以内。这样既可以避免因过大带来的疼痛,也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在进行到第5天时可以达到较大的活动度,这时已不至于影响到生理的恢复。④如果术后病人设置有引流管等,一定要妥善安置,以免发生引流不畅及不必要的感染等。⑤在使用下肢康复活动器进行持续被动活动的同时要主要结合主动锻炼[3]。术后持续被动活动固然可以让关节在早期就能活动,但是这种被动活动是临时性的,最终要过渡到主动活动上来。因此在早期同样需要病人锻炼下肢的肌肉,在本次观察中有不同程度肌肉萎缩的现象出现在患者中,这可能是由于早期放松了对术后肌肉的收缩练习。因此应结合持续被动活动治疗加入主动运动的部分,设计更符合关节运动生理需求的手段。

参考文献

[1]Salter R B,Simmonds D F,Malcolm B W,et al.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thickness defects in articular cartilage[J].J Bone Joint Surg A,1980,62:1232-1251.

[2]李卫平,王立晖,宋斌,等.骨洗方联合持续被动活动治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0(5):17.

[3]陈鸿辉.下肢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CPM)的几个问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12(5):258-260.

【摘要】目的:对下肢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本文对我院就诊的下肢骨关节术后病人的疗效进行全程观察,出院后并随访3~6个月。结果:就诊的54例病人均已出院,跟踪观察未见异常,整体效果良好。结论:持续被动活动具有帮助下肢骨术后快速恢复功能的作用,且具有相对无痛,促进代谢,操作简单,易调节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骨;关节;术后;CPM

传统治疗下肢骨及关节病损的方法是在手术后早期限制其活动,而进行功能锻炼是在组织愈合的后期,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常常引起关节囊的黏连或挛缩,严重的还会引起关节软骨的退变,不能达到对关节功能良好的恢复效果。为此,病人有时不得不选择进行手术松解。19世纪70年代初期,首先由加拿大骨科专家Salter提出CPM(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的概念[1]。即: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CPM可以增加软骨的营养和代谢能力,刺激多能间质细胞分化成软骨,加速软骨及周围组织的愈合。现已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临床应用数据证实CPM确实对减少下肢骨关节术后关节僵硬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2],对恢复关节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手段,本文通过观察54例早期持续被动活动在骨关节术后的疗效,对CPM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现将初步观察的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8年起开始使用由杭州亚大医疗公司研制生产的CPM下肢康复器(型号:YTK-02)。该机器的活动幅度:膝关节伸屈为0°~100°,髋关节伸屈范围是0°~90°,活动角度分有7个档,并且每档配有调幅(12°~15°)以及调速开关(30°~67.5°/min)。康复器的使用一般是在手术后24h,每天累计使用8h以上,可连续或分次进行。关节活动的范围逐渐加大,持续使用2个星期。

一般临床资料:本次观察的对象均来自于我院骨科就诊的患者。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48.2岁。其中膝及邻近部位手术34例,髋骨手术20例。根据手术种类划分:①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42例,其中髋臼或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6例,股骨干或胫骨干骨折内固定24例,髌骨骨折张力带内固定3例,胫骨平台或股骨踝部骨折内固定6例,下肢多处骨折内固定3例。②髋关节人工置换术3例。③膝关节僵硬松解术2例。④膝关节滑膜切除术2例。⑤半月板损伤术后5例。所有病人均已治愈出院。

结果

本组观察病人平均锻炼9.3d,锻炼时间4~23d,所有病人伤口愈合良好,关节的伸屈范围已接近正常,部分病人已经达到正常水平,继而转为主动活动锻炼康复。术后2星期关节活动情况,见表1。

对出院病人随访3~6个月,未发现异常。基于CPM的理论以及下肢关节康复器的功能,我们重点对术后持续活动时的疼痛,康复器对关节活动度及组织愈合情况和肌肉伸缩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①在54例病者中,对每个患者进行询问,其中21例病人表示没有疼痛感,有8名病人陈述在活动时感觉到有明显的疼痛,其他的25名患者表示只在增加活动范围的一两轮时有疼痛感,后来疼痛感消失。②术后经过1个星期左右的持续被动活动,关节活动范围都有所加大,膝关节屈伸范围均可达到70°以上,恢复较好的能达到100°,平均都能达到90°,随访3个月以上病人的屈伸度平均在125°。髋关节在病者中从40°到90°均有,但术后随访病例中有22例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现象出现。③在14d左右拆线未发现有感染病例,均在预期愈合。

讨论

持续被动活动锻炼的应用范围:相比传统内固定法,在术后早期对关节进行持续被动活动锻炼,对关节的恢复,避免并发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的概念已经深入国内外骨科界的临床治疗,是骨科修复治疗的一次革新。持续被动活动器的适用范围很广,在固定较为可靠的情况下,对大多数关节和邻近关节的治疗均可选用。我们归纳出四类常用的适应症:①骨关节骨折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②膝关节黏连僵硬进行松解术后;③关节滑膜病变等进行切除术后;④关节成形术后。Ritter曾在临床上进行了诸多的探索,疗效显著。对于其他适应症,有待进一步探索。

下肢康复活动器的注意事项:在我们使用下肢康复活动器时临床发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治疗不宜过早,在术后24h开始较为合适,也不宜过晚,尽可能在48h内开始使用。②每天锻炼的时间不得低于8h,出于对机器的保护,建议最好在运行4h后关机1h再开机使用。③对于活动速度和活动幅度的把握应该是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缓慢增加。特别在早期活动中时不可急功近利,活动程度不要过大,过大有时反而延缓恢复的速度。刚开始的前三天尽量把幅度控制在30°以内。这样既可以避免因过大带来的疼痛,也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在进行到第5天时可以达到较大的活动度,这时已不至于影响到生理的恢复。④如果术后病人设置有引流管等,一定要妥善安置,以免发生引流不畅及不必要的感染等。⑤在使用下肢康复活动器进行持续被动活动的同时要主要结合主动锻炼[3]。术后持续被动活动固然可以让关节在早期就能活动,但是这种被动活动是临时性的,最终要过渡到主动活动上来。因此在早期同样需要病人锻炼下肢的肌肉,在本次观察中有不同程度肌肉萎缩的现象出现在患者中,这可能是由于早期放松了对术后肌肉的收缩练习。因此应结合持续被动活动治疗加入主动运动的部分,设计更符合关节运动生理需求的手段。

参考文献

[1]Salter R B,Simmonds D F,Malcolm B W,et al.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thickness defects in articular cartilage[J].J Bone Joint Surg A,1980,62:1232-1251.

[2]李卫平,王立晖,宋斌,等.骨洗方联合持续被动活动治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0(5):17.

[3]陈鸿辉.下肢骨关节术后持续被动活动(CPM)的几个问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12(5):258-260.

猜你喜欢
下肢骨术后关节
X线与CT在下肢骨关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单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合并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效果探讨
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不连的护理
四子散热熨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浅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临床体会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给手指“松关节”为何会发出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