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洛可可艺术与清中期宫廷人物肖像画之比较*

2014-08-13 10:34朱月琳
关键词:洛可可肖像画宫廷

朱月琳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法国洛可可艺术与中国清中期宫廷艺术处于东西两个不同国度,分属不同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然而,到了18世纪,这两种艺术在形式和趣味上产生了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绘画艺术中的肖像画这一方面。

一、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

在中国,清代之前的艺术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大一统时期,而清中期的绘画艺术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清代恢复了被元代废弃的皇家美术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画家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促使清中叶以后,宫廷画家的人数得以增加。然而,这些画家大多是根据统治者的喜好进行艺术创作,从题材、内容上看,仅是一些肖像画的纪实性创作,不仅范围窄,而且富艳浮华,毫无活力。

肖像画亦称“写真”、“写像”或“传真”、“传写”,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曾占有重要一席。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人物》中称:“独攻撰写者七八人,如牟谷等。”然而,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清代,肖像画沦为从属地位,并且,随着明末清初传教士的到来,绘画技巧也有了很大改变,如肖像画家曾鲸以及“波臣派”的作品就不再以传统的“线描”为主,而是运用了许多西洋画的技巧。

在法国,17—18世纪先后经历了巴洛克和洛可可两种艺术形式。巴洛克艺术以“雄伟庄严”著称,倾向于“刻板化”和“形式化”;洛可可艺术则倡导个性解放,以“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为主。而自元蒙西征及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大量中国艺术品流入欧洲,受到王室贵族的追捧,18世纪法国的王公贵族就尤其喜爱中国宫廷艺术精致轻巧、典雅脱俗的风格。因此,法国的宫廷艺术家们在创作时,不得不将东方元素融入在内,以迎合一时之风气。在肖像画方面,洛可可艺术注重“女性美”,这种美强调了女性的高贵、富态,与东方中国元素相结合后,则又有一种庄重、典雅的意蕴饱含其中,如肖像画家布歇的《布歇夫人像》以及《蓬皮杜夫人像》,都呈现出很浓的中国审美元素。

二、相似的绘画技艺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宣泄和对自然的理解。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当物质环境与精神风貌相似时,艺术上都会有一定的相似性。清中期宫廷绘画艺术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意愿,用来宣扬其统治思想,达到政治教化的目的,尤其是其中的肖像画,在绘画题材和创作方式上,都有严格要求;法国洛可可宫廷肖像画也是如此。因而,法国洛可可艺术与清中期宫廷艺术呈现出一致性和严谨性两大特点。

第一,一致性。这是就绘画的题材来说的。无论是中国清中期还是法国洛可可时期的肖像绘画,均呈现出以宫廷贵族、达官显贵为主的绘画特点。中国清中期的肖像画,皇氏宫廷作品占了一半以上,比如皇帝的正面朝服图、后妃的带妆面容图等。洛可可时期的法国肖像画,除君主画像外,最多的就是描绘皇家贵妇风采的画像,比如佛朗西斯卡创作的费德里克公爵同妻子对视的肖像图等。这些画像反映出在那个时代,法国洛可可艺术与清中期宫廷艺术在艺术审美上具有一致性。

第二,严谨性。在中国绘画史上,无论是清以前还是有清一朝的宫廷肖像绘画,都受到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严谨的一面。清中期,虽然受西方创作思想的影响,画家们所作的肖像画带有一些西方元素,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以展示帝王威严为主的艺术创作。从现存的大多数清中期肖像画作品来看,画中描绘的帝王均庄重、威严,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韵味在其中。其他一些王公贵族的画像,也大多表情严肃,让人产生肃然起敬之情,可见画家们的创作方式相当严谨。而洛可可时期的法国肖像绘画,虽然大多是表现妇女的阴柔之美,表面上有一种骄奢淫逸的感觉,实际上,大多数画家在向统治者“投其所好”之时,仍会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往往在反映统治者奢华之风时,于其中又隐藏一些矛盾的影子,透露出一些无奈的社会现实,这显然也是经过严谨思考后的创作。

除以上两点外,在中国,作为统治中原的少数民族,清朝统治者急于展现自己的英雄形象,因此,画家们为迎合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在色彩选择上偏爱鲜艳华丽的色彩,以此来颂扬统治者的英明并体现宫廷的高贵与奢华。在法国,虽然不是少数民族专政,但上层贵族奢靡之风在洛可可时期达到了顶峰,大量描绘宫廷贵族富态身姿的肖像画应运而生,而画家们又借鉴来自中国宫廷绘画的技艺,在绘制人物时,采用繁复的曲线,倾向于纤细柔美的绘画手法,使得画面颜色明快鲜艳,形成与清中期肖像画风格相似的艺术形式。

三、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

虽然中国清中期肖像画绘画艺术与法国洛可可时期的肖像画绘画艺术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产生了相似的绘画技艺,但是,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兴起,一方面源于封建王权的加强和贵族生活的腐化,另一方面又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息息相关,大批中产阶级在18世纪上升为贵族,成为艺术品的重要赞助人,他们追求个人的舒适生活,显示自己的财富和高贵,及时行乐的思想支配着他们,使得他们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打扮得像女人一样花枝招展,这就使得在肖像绘画的题材、表现手法、技巧运用上与中国清中期绘画艺术上存在部分差异。而在中国,虽然从明朝中叶开始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但直到清中期都一直未能有所突破,中国的资产阶级直到清末才有了较大发展,这与法国的社会条件就有了很大差异。因此,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些许不同之处。现以郎世宁《玄烨朝服像》与布歇《蓬皮杜夫人像》为例,作一具体分析(见图1,图2)。

图1 郎世宁《玄烨朝服像》Fig.1 Emperor Xuanye in Court Attire by Giuseppe Castiglione

图2 布歇《蓬皮杜夫人像》Fig.2 Madame Pompadour by F. Boucher

首先,题材选择不同。从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看,清朝时期皇宫内廷对肖像画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而这些肖像画的选材也主要与宫廷有关,包括皇帝、后妃、皇子公主、文武功臣、太监内官等,如图1所示的《玄烨朝服像》这样的皇帝正面图像,现今仍大量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

法国洛可可时期的肖像画,一方面王公贵族成为绘画题材的主题来源,但另一方面,部分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成为重要题材。这些肖像画深得绘画家及法国上流社会的喜爱。而这些画家们在艺术创作时,则特别注重凸显女性美,表现女性的娇艳、柔媚与肉感,这完全是法国皇室贵族倡导下的奢靡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图2中的蓬皮杜夫人,容貌端庄,衣着华丽鲜艳,很好地体现了皇室贵妇之美。

其次,表现手法不同。清中期与洛可可时期的肖像画虽然都是以“纪实法”为主要表现手法,但仍有许多不同之处。清中期的肖像画多数为西洋传教士画家及其弟子所绘制,他们以西方绘画法则为主,在面部刻画上,讲究精细的解剖结构,注重立体感,但为了适应中国统治者的审美需求,减弱了明暗对比,以表现正面光照的效果。同时在服饰上,西画技法使其整体表现得更为真实可信。中国传统的线描与平涂虽然保持了图案的完整,但却使它有一种孤立存在感,无法解决衣褶与图案之间的关系,但西洋画法不仅能明确表现衣纹的转折,而且能更好地表现衣料的质地和光感。比如《玄烨朝服像》中,康熙帝颜面神采奕奕,而鼻子、双颊、额骨等处稍染白粉,突出面部阴影及起伏波动,此种表现方式,于以往的肖像绘画中不易见到;描绘衣纹也不是中国画的勾线方法,颇有立体感,显然是受了西方绘画中高光处理方法的影响,但画像减弱了阴影的对比,只有面部稍作阴影修饰,非常符合清廷贵族的审美取向。

洛可可的肖像画则喜爱频繁使用弯曲的线条,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比如《蓬皮杜夫人像》中,从面部看,细腻平实、丰满肉感却不失优雅,而色彩也极为艳丽多彩,充满了脂粉气息。从整幅图画上讲,笔触大胆奔放,构图非常丰富,充分表现了华丽、精致、妩媚的洛可可女性风格。

再次,技巧的运用不同。清中期的宫廷肖像画技巧较之前代有了新的开拓,出现了不少新奇的画法。比如:由西洋画家绘制头像,中国画家补画背景以及服饰;淡漠勾勒轮廓后不做墨骨;用色彩揉擦晕染,强调明暗立体感和衣料的质感;强调“透视法”,画面使人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

洛可可时期的法国,色粉作为一种新的绘画材料,质地细腻,色彩柔和,能使画面呈现一种梦幻的色彩,因此很快被运用到肖像画。比如《蓬皮杜夫人像》中的人物形象与背景间有着较为合理的关系,画面有着强烈的整体感。画中大量运用色粉材料表现室内场景的衬托与众多装饰物的修饰,记录了一个瞬间,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色粉质地细腻,使作品透露出细腻柔和的梦幻般的气息。这些精致的服饰、奢华的背景以及姿态,使人们仿佛能直接感受到当时宫廷肖像画的原型。

综上所述,统治者个人审美趣味的不同,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差异。尽管两种艺术都是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审美需求,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虽然中国统治者对法国绘画的写实性予以肯定,却对其意蕴甚为不满,所以这一时期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画风。而路易十四后期,对艺术的要求由端庄典雅走向富丽堂皇,导致了洛可可艺术的产生。洛可可艺术追求现实中的愉快,在题材上喜爱选择上流社会的女人作为主体,塑造的女性形象温柔妩媚,风情万种。尽管这种艺术过于浮华造作,却完全使绘画从宗教题材中脱离出来,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华彬.中国宫廷绘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2] M·苏立文.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3]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5] 张光福.中国美术史[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6] 范梦.西方美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7]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8] 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洛可可肖像画宫廷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糟糕的肖像画
小丑的肖像画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独特的肖像画
老佛爷的洛可可迷情
浪漫宫廷
洛可可风格的时装设计研究与应用
——以作品《Recoco》为例
宫廷古法白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