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之艰

2014-08-14 21:58冯春久
决策探索 2014年13期
关键词:小升初民办学校公办

冯春久

6月14日,对郑州不少“小升初”学生家长来说,是比较难熬的一天。这天,是郑州民办初中“小升初”开始报名的日子,很多家长凌晨就要去排队报名。

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门口,4点多就有人开始排队等待报名;排了一上午队才拿到评价通知单;仅两个小时,就报了1000多人……这一串鲜活的数字不断地刺激着家长和学生的神经。

“四月比信息,五月比孩子,六月比大人,七月比钱财。”无论在哪个城市,“小升初”都是一场持久消耗战。无数想通过择校进入优质初中的考生和家长的“明战”,甚至学校之间的“暗战”愈发激烈。

残酷的“小升初”

一直以来,郑州市区民办学校“小升初”,热点学校是考生和家长们“争夺”的焦点。去年,有学校的录取比例甚至达到20∶1。今年,郑州市区预计小学毕业生数5.3万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左右,竞争更激烈。

据大河报报道:6月14日上午9时许,在郑州纬五路一所热点中学门口,领取号码等待进校园报名的家长排起了百米长队,排在最前面的一位家长拿到了500号。

当天,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在上午2个小时内就发出去了1000余张报名表,和去年同一天的报名量相当。据了解,去年有近8000名学生参加了该校考试,录取率为16:1。“看今年的报名情况,再加上网上报名,应该跟去年的差不多。”学校一名负责招生的老师介绍说。

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内,一名正在组织报名工作的老师也说,去年学校第一天就接到约3000名学生报名,“根据往年情况,今年第一天也是至少报3000人” 。

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员介绍,根据规定,郑州市区“小升初”公办学校坚持免试,划片入学。但是,不愿去划入的那个学校,学生可以“择校”。“择校”有两条路:一是择公办学校,二是择民办学校。择公办学校的话,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公办学校的公开推荐生选拔,政策允许的特长生招考,拼关系的“条子生”。如果择民办学校,道路则比较明晰——统一参加综合素质评价,不过,其竞争之激烈绝不会输给公办学校。

陈老师是金水区一所知名小学的班主任,她曾连续两年对毕业班进行“择校”调查。“一个班级大概70名学生,每年至少有一半学生要报考知名的民办学校。”她说,“优质教育资源太有限了,谁不愿意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努力去争取好学校?”

家长张女士说,不少热点的民办学校和优质公办学校同属一个“教育集团”,师资力量也“同出一家”,划片划不到好初中,通过择民办学校这条路,也能让孩子有机会获得优质学位,“谁不想搏一搏?”

于是,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郑州家庭走上“小升初”的择校之路。 更甚的是,有的家庭从一年级开始,都在准备这场“战斗”。

陈老师说,今年刚开学,她就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调查。结果全班70多个孩子,每个人都报有课外班,有的孩子光奥数班就报了两个。

大河报报道称,家长吴先生为了让女儿进入郑州一所顶尖的民办初中,已经足足准备了4年。4年前,为让女儿划片进入一所优质初中,他掏100多万元在那所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房子。4年过去了,当初被吴先生看上的初中排名日益下降,他不甘心,想再“拼一拼”。

“不上奥数,小升初就考不上。”4年前,听到邻居的这句话,吴先生一口气给女儿报了两个奥数班。“这是最基本的,有的学生上四五个奥数班呢!”吴先生说。

煎熬的“幼升小”

胡女士是郑州金水区某知名小学的校长,每年七八月,她要么把手机关掉,要么再开通一个新手机号码,只有学校和上级领导几个人知道,甚至家里人都不知道。有时候,她就不回家,直接住在附近宾馆里。“每年这个时候,找的人太多了,都是朋友、老乡、同学,还有各级领导,有的还是转弯抹角而来的亲戚,一个都得罪不起。”

而对于那些孩子即将入学的家长而言,更是备受煎熬。根据郑州市规定,郑州实行生源划片入学,但这些划片范围都是老旧小区,2009年以后的新建小区,基本不在划片范围,要么是被调剂到很远的地方,要么是划入教学资源不好的学校。

“花100多万元买套房子,就是想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到头来,还是进不了好学校,想着心里就难受。”家住文化路某新建小区的刘女士,她的孩子今年已经到了入学年龄,为了能够进入附近的一所好学校,她从去年就开始关注这所学校的招生政策。当得知她住的小区虽然在划片范围,但因为是新建小区,不在招生之列时,她说头都大了。

没办法,从去年开始,她就四处找人托关系,甚至还找到了专门跑这路的“介绍人”,要价三四万元。她说,上个小学就得花这么多钱,真让人想不到。不过,她也表示,到最后真要是找不到关系,也只有走这条路,但不知道是否保险。

由此可以看出来,“幼升小”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是两难。很多学校班级并没有扩大,但生源越来越多,没办法只好扩大班额,有的班级七八十个学生,连讲台上放的都是课桌。学生多,老师的任务自然重,一天下来,累得连话都不想说。

教育欠账到了该补的时候

事实上,“入学难”并不是郑州仅有。翻开报纸看看,全国各地都喊“入学难”,各地都是“择校热”。

教育界人士认为,“入学难”现象仍会持续,主要原因在于建校太慢。有关部门也坦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在建校上有了历史欠账,这就需要加大步伐把欠账补上。

“教育承担了太多原本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入学难其实就是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集中爆发。”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认为,一方面,大量新住宅区在开发建设时,没有按照统一的城市教育规划预留出建设学校的用地,使市区有些地段的学校建设出现了空白,造成了新建住宅区附近的原有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小学平均每班达80人以上,“大班额”“超大班额”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之间存在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衡,体现在城乡间、城区间、校际间、受教育群体间,并进一步加剧“择校热”以及乱收费等不正常现象。

“多建学校,肯定是最直接有效的缓解办法,但建校并非轻而易举。举个例子,新建一个24班规模的学校,几年前需要大约两三千万元,现在可能需要四五千万元。但一个区每年用在教育上的总资金才有多少?总不能除了建学校,其他所有工作都丢下吧?”这位人士认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解决“入学难”,需要政府部门从政策上、资金上、规划上等多方面通力配合,解决这个在教育上集中爆发但并非仅仅是教育部门问题的大难题。

也有很多家长和关注教育改革的人士则对小学“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提出质疑:“就近入学的原则很好,为什么家长还那么紧张和无奈?”

“‘就近入学是非常好的政策,但郑州的‘就近入学不是真正的就近入学。”郑州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认为,真正的“就近入学”是以学校为圆心,确定一个半径、画一个圆,所有这个“圆”内的孩子都可以来上学。但现实情况是,以一个学校为中心,画圆画成一个蛋糕,只有切下来的这一块是这个小学的,其他同样在这个“圆”里的孩子进不了这所学校。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所谓的“优质教育”还带动了房地产的发展,而家长们对薄弱学校不屑一顾,差的学校基本没人去,这对于教育发展是一个障碍。所以,出现了畸形择校、权钱交易等问题。

“前年,郑州出现的数百学生家长因‘划片而堵路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这位学者坦言,让不少家长纠结的是,一个没有钱和关系的人,即使住在优质学校旁边,孩子可能也进不去,因为“蛋糕”偏偏就切到其他人那边去了。

“择校热”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难题,尽管一些试验区采取了加强教师流动、优质资源校带动相对薄弱校、“一长掌两校”等做法,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成效并不理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还提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对此,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解读为:“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的体感温度,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这是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小升初民办学校公办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的内容及建议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获通过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河南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小升初特长生比例降至5%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进一步改善民办学校教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