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忠的江湖——长篇小说《一剑飘雪》序

2014-08-15 00:43
剑南文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帝君张献忠文昌

认识何国忠很有些年头了。

国忠从小酷爱读书。12岁那年,正读小学五年级的他在叔叔家串门,偶然发现一本《清史演义》,立即借回家中,书中的人物形象与精彩的段落带给他无限遐想,很多精彩词句现在他都还记得。后来,他又相继阅读了《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许多书籍。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罕见的武侠热,武侠小说、武侠电视剧,成为城乡的热门话题。何国忠也经历了那个时代,是一个执着的追随者,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热播,给何国忠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读初中后,何国忠对武侠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一那年,他读到了金庸的《雪山飞狐》,书中苗人凤的侠气、胡斐的豪情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苗人凤的父亲和胡一刀的父亲寻到宝藏相互刺杀的情节,让何国忠领悟很深。他认为,江湖斗争,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做是社会的复杂与人性的复杂性。后来,他又相继阅读了 《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武侠书籍。

当时,为了满足自己的阅读欲望,何国忠经常背着家人,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读。在读了书之后,他再去看一次电视剧,之后再去看一次书。如此反复,他对武侠小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那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对武侠小说的这种痴迷有一天会悄然地将自己引进那个神秘的领域。

1993年春季的一个星期六,何国忠约了几位同学,到七曲山春游。虽然是梓潼人,以前也曾多次到过七曲山,但每次都是匆匆往返。印象中的七曲山,除了郁郁葱葱的古柏和宏伟的大庙,除了历史久远的文昌文化,别的一无所知。

那天,何国忠在景区里无聊地闲逛。在大庙文昌帝君殿前,一群游人正围着一位老者听他讲着什么,何国忠好奇地走了过去。当时,老者正在讲明末农民起义头领张献忠和张亚子(文昌帝君)连祖认宗的历史传说。临了,老者告诉身边的游人:“这七曲山中有张献忠的衣冠冢和家庙,我带你们去看一下。”

张献忠和文昌帝君还有这等关系?张献忠的衣冠冢就在这里?从书本上,何国忠知道张献忠其人其事,但对张献忠与文昌帝君认宗、张献忠的衣冠冢在七曲山却是第一次听说。老者带着游人走后,何国忠呆愣了片刻。就在那时,他突然冒出今后为这位老者所讲的故事写一部书的念头。与以往的冲动不同的是,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久久难以释怀。

“十年胸闷为哪般,天天有诗未作完”,这个心结,一直困扰着何国忠,伴随着他走过这许多年。2000年6月,何国忠正式动笔,开始了武侠小说《一剑飘雪》的创作。

2009年6月,经过长达9年的努力,66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一剑飘雪》敲完了最后一个字,搁笔的那一刻,何国忠长舒了一口气。

从萌生念头的那年起,何国忠开始注意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对一些历史故事,他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读书毕业后,何国忠先后在成都几家公司工作。期间,因为工作所需,他几乎跑遍了全国。每到一处,他都去寻找金庸、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名家笔下的英雄场所,感受书中的武侠情怀与江湖记忆。只要有机会,他还会去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在山东曲阜孔子坟前,他曾焚香致敬;在河南长垣子路的衣冠冢前,他虔诚行礼;在山西太原清徐县的吴承恩衣冠冢前,他上过香……

写作的过程是艰辛的。无论是在成都,还是在路上,或者回家乡后,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进入心中的江湖开展创作。有很多时候,因为激情所至,他一坐在电脑前就不愿意挪步,通宵熬夜地写作,方便面充饥,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几年时间,他推掉了很多与朋友、家人的聚会,当何国忠将66万字的书稿完成后,他的家人才知道这个事情,同事们更是对他刮目相看:“这个平时不大与人往来的小伙子,原来在干一件让人无法想象的大事!”

何国忠认为,他创作《一剑飘雪》,虽然讲述的是清初时期被乾隆派到江湖上的飘雪与从七曲山走出去的一剑联手共除天下邪教的故事,但因故事发生的重要地点都在七曲山,而七曲山作为文昌帝君的发源地,道教圣地,有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他写作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故事,宣扬文昌文化。

祝贺国忠,终于心想事成!

猜你喜欢
帝君张献忠文昌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两难
深空探测,未来将在这里启航——走进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帝君教子记
帝君求子记
《帝君求子记》
张献忠:别老叫俺杀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