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期照护人员培训的研究进展

2014-08-15 00:54朱文娟俞春花
科技视界 2014年31期
关键词:老年人人员培训

金 鑫 朱文娟 俞春花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快速增加的老年高龄人口,对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长期护理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增加了老年服务提供的难度[1]。在这个群体中,70%的老年人患有2 种以上的慢性病,尤其是高龄失能老年人则需要更多的医疗设施、场所、人员以及相应的服务体系来应对,因此长期照护服务是至关重要的[2]。

长期照护服务是指由经过教育培训的照护服务人员为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料服务,其显著特点是保健护理与生活照料的结合,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专业性援助,有效的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国目前的长期照护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上海、浙江、北京等省市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尤其目前机构照护压力增加及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使得居家照护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老年人也更愿意居家获得照护服务,但正式护理资源不足[3],使得非正式照护在长期照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长期照护人员的培训需求研究是人员培训工作基本程序的关键环节,是保证培训的内容方案、教学方法和培训效果的关键步骤。

1 长期照护服务人员现状

我国目前的长期照护人员数量较少并且素质不一,目前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的现状是一方面高龄失能老人本身护理难度大、家属对护理质量要求高,另一方面收入偏低、精神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等因素,导致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群特点是,大多年龄在40 岁~55 岁之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4],大多数来自农村务工或下岗人员,上岗前接受的相关培训甚少,基本上是边干边学。

有研究显示,照护者对日常照护常识不了解[3],使得长期照护服务普遍缺乏专业性,而长期照护与一般老年照料或家政服务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专业性[5]。基于目前这种现状,加之长期照护基本上都是一些低技术服务(Low-Tech services),对这些人员进行规范化、多层次的培训已被国外和国内的经验证实具有可行性。定期进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可以使他们能够掌握更高的日常照护的知识和技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因技术的提高,也可相应提高其工资待遇。

2 长期照护人员的培训现状

2.1 长期照护人员的需求及影响因素

长期照护人员由于大多数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接受的岗前培训少甚至没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除给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外,对护理技术操作了解不多,很难满足服务对象快速增长的护理需求[6],导致她们在很长时间内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感较低的处境,而长期照护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同时也能增加经济收入,更加愿意接受相关的培训。

影响培训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学历、工作时间等[7],部分长期照护人员年龄偏大,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吃力、集中力很差、记忆力下降,会明显降低培训的意愿。大部分长期照护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对培训内容理解力差,导致自信心下降,也会降低培训的意愿。还有小部分因为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相冲突,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充分,部分长期照护人员仅仅将其视为自己的谋生之路,轻易的放弃培训的机会。基于上述的原因,导致长期照护行业发展滞后,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2.2 长期照护培训现状

目前从事长期照护培训的机构和人员不一,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下岗无业人员的照护岗前培训,以培训初级长期照护人员为主;经济发达地区由政府牵头建设的养老照护培训基地,也有部分医疗机构和护理院校组织的不定期培训等,培训内容以最基本的照护知识为主,但取得养老照护培训资格证上岗的人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 建议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社会疾病的负担加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我国长期照护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尚处于探索之中,如专业化发展问题、服务的连续性问题、政府的政策及规范化管理问题、培训的方向和内容等。

(1)建立规范的长期照护制度,即可缓解日益增长的机构长期照护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又可起到推进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目的,整合社区老年人服务资源,引进专业护理力量,建立长期照护服务平台,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的对接。

(2)建立完善的长期照护培训体系,明确培训目的、方法、时间。应将传统的讲授法和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增加其实践操作的机会。除了提高其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应重视塑造其个人的品质、职业道德。还应根据其文化水平、年龄差距、时间不同安排不同的培训类别,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提高长期照护人员的总体水平。其次强化监管的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应建立培训评估的体系,以监督和评价培训的效果,量化各种所需的指标,测试是否达到培训的标准。还应加大财政的投入,鼓励养老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积极的开展长期照护人员免费培训的业务,适当给予其经济补贴,以减少长期照护人员的流失。长期照护服务人员自身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要求,这是素质提高的根本途径,长期照护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自我素质的重要性和工作的价值,才会采取切实的行动积极的配合。

(3)建立有资质的长期照护培训机构。基于目前长期照护人员的服务能力现状,不论是专业、半专业或非专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教育及定期的在职训练,才能提升长期照护的服务质量。建议进一步完善培训机构的资格准入制度,从培训时间、培训项目、资格认定、认证上岗等方面规范了照护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培训机构,为高龄失能和残障人员提供更有品质的长期照护服务。

[1]张友庭.人口高龄化趋势及长期照护制度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56-60.

[2]徐新鹏,王瑞腾,肖云,等.冰山模型视角下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人才素质需求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1(25):84-88.

[3]陈雪萍.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构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赵玲,朱书翠.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7):4041-4042.

猜你喜欢
老年人人员培训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