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员内生动力的激发

2014-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4年35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党组织

刘 海

(中共赤峰市委党校,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党员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员内生动力发挥的效果,决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深入研究党员内生动力激发的有效途径,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持久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党员内生动力来源的理论解析

人的内生动力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指“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愿”,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是人们从事某种行为活动的内生驱动力。那么,什么才是人的动机产生的原因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在这里,“利益”不仅仅指经济利益,还包括政治的、心理的等方方面面的需求。需求就是动机。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说法,人有五个层次的利益需求: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物质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从心理层面讲,它涉及了人的认同感、归属感、依赖感、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等诸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对这些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的渴望就成为推动人们“为之奋斗”的强大内生动力。

共产党员首先是普通的人,因此,他们的基本需求和其他人是一样的。但是共产党员又不是普通的人,他们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他们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上,他们还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们有更宽广的胸怀——为人民服务;他们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党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就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生动力之源。

2 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路径选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影响内因而起作用。党员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坚定了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可以牺牲一切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就是党员一切活动的“内因”。因此,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过程就是通过创造和利用外部条件刺激党员使其奋发的过程。

2.1 提升认识,加强管理,增强党员对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党员在入党时对党的行为、理论方针政策是认同的,并把加入党组织当成是一种崇高的政治荣誉。但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特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内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激化,党内和个别党员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再加上西方反华势力的思想渗透,使一些党员思想产生迷茫,对党的认同度下降,并因此产生对党员身份荣誉感的缺失,从而丧失了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教育为党员思想解惑,重塑党员信心。其次是要加强管理,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用制度约束党员的行为。制度符合实际、科学完备、行之有效,党组织就能聚拢人心,激励斗志,多出成绩,党员就认可党组织,党员生活战斗在这个集体中也有荣誉感。

2.2 加强党员教育,夯实理想信念基础,激发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共产党员的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所有共产党人的价值需求。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以他们对使命和责任的感知为基础,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党员如果对这些不清楚或了解不深,党员的理想信念不与时俱进,那他们就会方向不明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必须构建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适时地对党员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

2.3 搭建实现价值平台,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党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马斯洛认为人人都有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的需求即“尊重的需求”,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同时,每个人都有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求即 “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党员做出成绩显示出自己的能力,或完成自己的心愿,体现价值,就会有成就感。他们的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就会产生自豪感。但是,党员个人接触社会的渠道毕竟有限,因此党员的能力和愿望的价值实现不仅仅依靠党员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党组织给他们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一是搭建服务锻炼平台。以岗位比武、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分党员责任区、举办爱心公益活动、结对帮扶、挂职锻炼、参加专项工作等方式,为党员创造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机会。让党员通过积极地、创造性地努力完成任务,取得佳绩,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并能增长才干,得到组织和他人的认可。

二是搭建互动管理平台。实行党员个性化分类管理,对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代表党员、弱困党员分别按实际情况分配工作任务;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包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结对,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互联共建制度,从组织、思想、作风、制度等方面,细化党建工作目标,实施目标定位和管理。

激发党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还要建立激励机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五种需求没有截然的界限,往往在同一时期都有所表现,人们对需求的不满足就是一种激励。要想使党员的内生动力发挥到极致,让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因此,我们在给党员搭建各种平台,提供表现机会的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2.4 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激发党员的归属感和依赖感

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是党的工作的主体,是党的建设的主体。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进行党内生活、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时刻把党员放在第一位,让党员感觉党组织就是自己的“家”,自己就是这个“家”的主人。“家”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家”里的工作自己去完成是应该的,“家”里有问题自己去处理是理所当然的,党员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家”里也是天经地义的。让他们回到“家”里安心,离开“家”里想“家”。

一是要充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强化党员的主人翁意识。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完善党务公开制度,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健全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完善党内民主决策制度,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建议权和表决权;健全党内批评制度,保障党员的批评权;健全党内信访制度,保障党员的检举权;健全党内弹劾制度,保障党员的罢免权;健全党员权利保护和救济制度,保障党员的请求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党员享受到“家”的温馨。党的活动要制度化、规范化;要与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和党员自身发展相结合;要寓教于乐,让党员在快乐中加深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沟通感情,培养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是建立帮扶机制,送出党的温暖。要重点关注弱势贫困党员,如果对他们不闻不问,不仅会令这些党员心灰意冷,其他党员也会寒心。要建立领导干部访问党员制度并认真执行。要建立结对帮扶制度,用物质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帮扶、技术帮扶、心理帮扶等形式,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体会到党的温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是为党员办实事、办好事,体现党的关怀。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在引进项目、筹措资金、引进技术、引进和培养人才、争取学习机会、落实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政策、提高待遇等方面,做好协调、引导、监督、争取工作,为党员多办实事好事。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党组织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清华党组织公开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