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2014-08-15 00:54陈淑芬李兴鳌
科技视界 2014年35期
关键词:邮电大学本科生江苏省

陈淑芬 李兴鳌

(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0 背景

当前,国家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个现代化建设,其中信息化是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3G、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并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是一所“大信息”特色明显的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国家大力发展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光伏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南京邮电大学依托本校的特色学科优势,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于2010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适时建设了“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本科专业,成为九所拥有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的高校之一[1]。该专业是依托“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和 “江苏省平板显示与固体照明工程中心”建设的新兴特色专业。经过近四年的发展,该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培养了中科院院士、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国家优秀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先后获教育部“有机与生物光电子学”创新团队、江苏省“有机与生物光电子学”创新团队、江苏省“有机电子与纳米技术”和“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依托“有机光电子学”首批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入选“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分中心,围绕有机光电子学基本科学问题和应用技术瓶颈,开展科研创新,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团队近五年在国际知名SCI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36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160余篇,被他人在SCI刊物上引用逾5000次,出版《有机电子学》等专著,获授权或已公开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部分专利已实现产业化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四年来,共承担科研课题9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项目1项、“973”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共50余项,其它部、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

1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现状与问题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建设四年来,先后为显示技术领域培养了两百多名人才,首届毕业生就业100%也初步证明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较为成功。然而随着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入与培养人数的增多,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培养计划也逐渐暴露了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明确的课程培养路线及专业特色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成立后,课程体系虽几经修改,其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间仍缺乏一条明确的主线贯穿整个专业,即所有课程均需围绕该主线进行授课。部分课程设课过于独立,与本专业最终关注的方向关联性不强。此外,专业建设目标与其它高校相同专业仍存在雷同现象,未突出南京邮电大学建设该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因此,专业特色仍有待突出和加强。

1.2 不同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重叠

该专业设置的部分课程因院内统一规划不利、授课教师之间协调不善出现了部分授课内容重叠,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断重复产生厌倦等问题。尽管如此,部分专业课程却出现授课过程中部分专业基础课内容未曾讲过或内容欠缺等问题。

授课内容过度依赖于授课教师的偏好进行取舍,尚缺乏整体的规划与适度诱导,尤其对于本专业前沿科学领域的认知与熟悉,并与本院先进的科研条件结合,诱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科研等方面执行力度欠缺。

1.3 有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全面掌握与有效吸收所学知识无疑很重要,本专业建设之初主要沿袭了传统的授课方法,尤其对于新近教师来说,多媒体为载体的PPT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授课方式虽然可以利用PPT的直观、形象等特点,却容易造成教师照本宣科,进度偏快等问题。寻找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的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是本专业教改面临的主要问题。

探索课堂之外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促进其对于专业理论内容的融会贯通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

1.4 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是本,教育为先。高校教师充当了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虽是南京邮电大学一个年轻的学院,但是其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却位于所有学院之首,授课教师全部获得博士学位。即使如此,学院的目标在于培养或引进更高层次的人才,包括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国家优秀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利用其渊博的知识及在特定科研领域的造诣为我院的本科生普及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学院的目标是在两三年内实现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

2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也尝试提出了一些措施,具体包括:

2.1 优化并构建脉络清晰、前瞻性、无叠化的课程体系

2.1.1 一主、一辅双线并存的课程体系

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培养电子通信领域人才的高等院校,虽然目前正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变,但是学校仍注重对所有理科专业进行电子通信基础课程的培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利用了南京邮电大学在通信方面的特色与优势,结合学校的要求,提出了以显示技术基础与专业课程为主线、以电子通信相关课程为辅线,一主、一辅双线并存的课程体系。其中,主线课程以必修为主;辅线基础课程为必修,专业课程设置多为选修,依靠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对学生进行导向。

2.1.2 授课内容及课程构建要有前瞻性

注重围绕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动向设置核心课程内容,专业课程构建遵循“全面覆盖当前主流显示技术,尤其重视新一代显示技术”的原则,利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显示与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前瞻性科学研究的优势引领该专业发展方向,利用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已有的科研条件进行实验实践,力争做到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学生对新兴技术的认知。近一两年来,利用学校对于本科生创新项目支持力度的增加逐渐解决了上述问题,目前,研究院接受了包括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在内的四个专业学生的混合式培养,允许其通过科研创新项目、竞赛等方式参与前沿、新兴的显示技术研究,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良好动手能力的显示领域人才。

2.1.3 课程衔接无缝、无叠化

南京邮电大学2010年设置了本专业,其专业培养计划每两年进行一次修正与完善,旨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形成更加清晰、明确的主线。此次课程体系改革不仅设置了更加清晰的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供学生选课参考,尤其公开了课程大纲以尽最大程度的减少课程间部分知识的重叠问题。

2.2 确立新型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2.2.1 师生共享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与学相脱节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本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推广师生共享课堂的方法,即部分指定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并鼓励其在课堂上对其他学生进行尝试性讲解,结合讨论与教师补充完善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该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2.2.2 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引入本科生导师制

在常规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实习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本科生导师制,即为本科生引入导师,从而实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硕-博”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可为有兴趣从事研究的学生提供了解科研、接触科研、乃至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充分利用了我院先进的科研设备、测试表征条件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该制度的执行已初见成效,我院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四个专业本科生在2010年前和2012年后获奖。本科生导师制极有效的推广了本科生的科研范围,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使得其在各类竞赛和创新项目均有一定的成果体现。

2.3 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

自2010年来,我院先后引进国家杰出青年3名,先后培养中科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优秀青年3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6名,省级高层次人才包括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杰出青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33高层次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30余人。学院已明确发文要求教授要为本科生上课,截止至目前,除因公出国、调动之外,基本实现了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反响普遍良好。

3 结论

本文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课程体系优化、新型教育理念构建、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阐述了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特色专业体系的改革方案,并辅以数据证明了其初步成效。

[1]陈文彬,吴援明.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16-19.

猜你喜欢
邮电大学本科生江苏省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西安邮电大学设计作品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28卷第1-6期总第114-125期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