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识读视阈下大学英语课堂的建构

2014-08-15 00:54李华颖
科技视界 2014年35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模态建构

李华颖 姜 滨

(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33)

毋庸置疑,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日臻发达的时代,信息及知识的传播与接受方式更加多样化,以读、写为核心的传统的识读能力在渐渐地发生着改变。以Gunther Kress、James Gee、Cope和Kalantzis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识读能力进行新的诠释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要从信息、技术、科学、健康、传媒、视觉等诸多方面构建对世界的认识。

在此观点影响之下,近年来国内的教育也在发生着改变,语言、图像、声音、颜色、动作、多媒体等各种符号系统和形式正在不断渗入到我们的传统教育实践中,构建出一种多层面、多模态化的教学系统(胡壮麟,2007)。现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在改变着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本文从识读能力的演变、多元识读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多元识读能力视阈下大学英语课堂的建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1 从单一识读能力(literacy)到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对literacy解释如下:the state of being able to read and write,即读写能力。而复数的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一词最早是由新伦敦小组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其创造性地概括了在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变化面前,教育教学中所面临识读能力的改变。

而复数的识读能力该作何解释呢?尽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多元识读能力的认识呈现多元性,但是观点不外乎识读能力不应该只是读与写的能力,它更应该是深入文化层面,运用各种技能塑造自我生活的能力。因此对识读能力的认定不应该是单一的或是固定的,而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

众所周知,在电子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推动下,人们已经从单一的模态交流转向多模态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读写能力已经不是唯一的交流与衡量识读能力的标准。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进程。地球从传统意义的“圆的”发展到了“平的”,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而语言文化和交际科技等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人们一方面要接受这些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文化和知识,同时也要通过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向其他人来传递信息,所以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是必然趋势。

2 多元识读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基于科技与社会的多样性变化以及对多元识读能力的认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也由此产生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训导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在当今社会新科技发展和多元化进程中遭到淘汰,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得到不断尝试。

新伦敦小组在提出多元识读概念的同时,也对实现多元识读能力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明确指出要实现多元识读能力教学设计需要四个步骤,即情景训练(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overt instruction)、批评性框定(critical framing)和转化实践(transformed practice)。新伦敦小组的语言学家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随着英语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其本身也呈现出与时间、地域和领域等相关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只讲授那些正式的、标准的、书面的民族语言,而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其中包括识别文化差别、亚文化差别、地区差别、民族差别、技术差别、语境差别的能力)和读写多模态意义的能力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朱永生)这些建议一方面提供了多元识读教改的框架,另一方面又给予了差别性对待的实践意义,对我们在多元识读视阈下进行大学英语课堂建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多元识读能力视阈下大学英语课堂的建构

对于语言学习而言,多元识读理论注重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社会与文化差异,个体学习者的差异以及各种符号资源和场景更换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基于新伦敦小组提出的多元识读教学策略并结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作者认为可以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注重现代科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将科技更新更好地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从近十几年的社会与科技进步中我们看到,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对学校的教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所以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建构也不能脱离这些。从之前针对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调查①中我们发现,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掌握和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能力,所以在具体的课堂建构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网络化建设新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课外的学习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进行交流与评价。课堂上,在通过多媒体进行语言阐释与输出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相应的知识输出与输入练习,让他们通过PPT演示、视频解读和制作等将语言习得与文化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

(2)将“变化”带进课堂,注重课堂教学的可变性和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首先教师的角色应该改变,从主导者变成指导者。英语教师不应该是课堂中那个喋喋不休的演讲者,更应该是实践环节的建构者和指导者。结合新伦敦小组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应用语言的情景,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操练,并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成长背景、经历和知识积累等个体差异。这种情景操练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个体的;可以是文章场景的再现也可以是语言运用场景的假设。例如,可以将课文进行角色扮演,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改编,也可以设计具体的工作场景、会话场景等让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在学生进行操练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积极干预,对场景的搭建、语言的运用、文化的理解与差异等进行明确指导,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语言的社会化与功能性,接纳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通过近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作者发现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非常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千遍一律对待,要进行差别化对待。语言一方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社会化的活动,所以要注意特定文化的社会情境的多元性,并结合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指导学习者构建一个适合自身情境的系统的多元学习环境。

(4)注意从结果评估向过程评估的转变。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评估不应该仅仅靠一份试题来进行,要注意考察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而不单单是固定化的读和写,也应该包括视觉的、听觉的甚至是肢体语言等多方面。

4 小结

随着多元识读理论的不断发展,大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也会随之更加深入而细致。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多样化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应该更注重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成为不仅仅是只会英语读和写,更能够学会真正沟通与交流的英语学习者。

[1]Ling,J.The value of the course of English i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mastering a foreign language[J].Teacher’s Journal,2012-19,5-8.

[2]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6.1996(1):60-93.

[3]Norton,B.Identity,Literacy,and English-language Teaching[J].TESL Canada Journal,2010,28(1):1-13.

[4]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J].外语界,2010(5):13-19.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6]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2):28-32.

[7]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注释:

①笔者对150名青岛理工大学大一、大二学生(含100名理工科生,50名文科生)进行了多元识读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理工科学生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运用方面的能力明显高于文科生,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分别是89%和78%)。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模态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