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留学生导师制推行价值分析

2014-08-15 00:54叶昕媛
科技视界 2014年35期
关键词:导师制留学生导师

叶昕媛

(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1 导师制的定义、产生与发展

传统意义的导师制(Tutorial System)创立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新学院 (New College),于19世纪30年代完成了向现代导师制的转型。其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具有生命力的教学制度,被英国皇家委员会(The Royal Commission,1922)视为牛津大学的核心特征,塔珀(Ted Tapper,2000)更将导师制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该制度的推行为牛津大学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为大学带来了极高的声誉。

威尔.G.摩尔(Will G.Moore)在其1968年出版的著作《导师制及其未来》(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中曾对导师制的教学情形作出这样的描述:“概而言之,导师制教学就是在学生和他所跟从的导师之间进行的例行周会。”摩尔在书中指出,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其灵活性,导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把握交流的内容、方式和时长。而所谓“导师”的角色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因为他的工作并不是传递信息,而是作为一个构建意识的评论者,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或帮助他们检验信息的准确性。经过这种方式训练的学生,能够独立于导师,摸索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和独特诠释。

1997年的诺斯报告(North Report)中阐述:“(导师制)鼓励学生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发展其自主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批判的技能。此外,导师制还给学生提供了与导师就某一问题的细节进行全面探讨的机会。”

在这颗“璀璨宝石”光芒的照耀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本科生教育也曾效仿英美国家实行的学分制和导师制,但随着学分制被学年制所取代,导师制也随之衰落。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实行学分制高校的日益增多,导师制再度发展起来。时至今日,全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导师制方案纷纷出台,导师制在我国已经趋向普及化。但由于我国高校失衡的师生比、导师资源的匮乏以及制度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多方面的原因,本科生的导师制并未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推行起来也存在相当的困难。

2 本科留学生导师制存在的可行性及其推行价值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留学生教育已呈现生源国多元化、学习要求深层化、生源素质高层次化等特点,如何确保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保证留学生培养工作向规范化、最优化迈进,已成为留学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目前,国内高校留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全校学生人数的5%,留学生人数与学校整体师资配置相对合理,这就给本科留学生导师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能。而教师队伍年轻化,高层次化、国际化的特点和背景也为本科留学生导师制的推行提供了必要地学科保证。

本科留学生导师制的推行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以及学生培养两个大的方面。

从学校建设发展方面来看,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对留学生培养工作的科学认识和重视程度。

随着留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保证留学生培养质量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下的新要求。要培养合格的留学生人才,探索出一套科学、高效、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在现今的发展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上,至于学生招进来以后,如何进行培养,并没有非常清晰的理念,对留学生的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学术要求相对宽松,培养目标也不明晰,甚至存在将留学生培养边缘化的倾向。长此以往,小则不利于历年的招生以及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大则影响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声誉。而本科留学生导师制的推行,小到科系层面、大到学校层面,对留学生培养工作的科学认识和重视程度都可能产生不小的促进。

(2)推动本科留学生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国各高校留学生的培养工作,有同存异,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学校各层级管理部门之间以及与学院之间如何分工、协调,资源如何合理运用,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做法。管理部门之间脱节,学院与管理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给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留学生导师制的推行,能够帮助理顺各方关系、推动内部协同,有助于推动高校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3)教学相长,提高整体教学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递基本还是一个单向的、被动的过程;而导师制的出现则将之变成了一个双向、互动、参与式的过程。在“导”留学生的过程中,从表浅的层面来看,在学生提高中文表达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在迅速提高外语的口语水平和交流能力,很多教师被迫从“能看不能说,能写不会讲”的外语瓶颈中走出来,对教师的个人发展、学校的英文课程授课、国际化进程都大有好处。从深层层面来看,导师制会带来师生双方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学生自主选择导师的过程,对导师也是一种鞭策,科研能力不强、责任心不够、奉献精神欠缺的导师就将被淘汰。在竞争的压力下,教师必须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科研能力、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全面提高,在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也会得以优化。

从学生培养的方面来看,本科留学生导师制的推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

(1)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相对于本国学生而言,留学生存在国别、地域、文化以及宗教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虽然在招生录取时也有统一的标准,但录取的学生仍然存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而且差异较大。例如:有些留学生学习自控能力较差,依赖性强,选课时就会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他们通常并不了解学科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自己的学习能力就盲目选课。要么随大流,别人选什么他就选什么;要么就只选自己感兴趣的,或者选择混学分,只选自己认为容易拿学分的课程。这不仅会导致其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而且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另外一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却往往不满足于相对“缓慢”的教学进度安排,希望能够尽快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是希望老师能给其更有针对性、更“高阶”的指导,以便于他们申请研究生。因而,导师制的出现,能够使这方面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导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

导师制的施行,其实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革新。高校的职责不是教学生成为知识存储器,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大部分学生“学”的多,“思”的少;“理”论强,”实践“少;继承不够,创新更少。对于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留学生学习背景复杂,适应我国的教学方式、教学节奏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学而不思”、“学而不精”的情况比较普遍,独立思考、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

正如威尔.G.摩尔(Will G.Moore)所说,导师并不是教师。教师的职能是传授知识,而导师的职能则是构建一种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批判精神。教师和导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本质的差别。如果说教师的指导是知识层面的,那么导师的指导则更注重能力方面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指导。导师制的施行能够针对留学生的潜能和特点,指导他们在课后读什么书,诱导他们去思考,去质疑,引导他们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做论文等等。学生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潜能被不断激发,自然能够树立独立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异国生活

很多留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花的力气比较大,但对语言学习的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学中文是没有用的。特别是英文授课的一些专业,很多留学生上课听英文,下课讲母语。遇到需要用中文的时候就找辅导员或老师翻译。在中国留学多年,仍然无法用中文交流。还有的留学生,只和本国同学交往、或只和留学生交往,既不参加社团,也不参加集体活动,即使身在中国,也好像没离开过祖国。这种主动边缘化的情况实在有违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初衷。而导师制的推行,从某种意义来说,或许会对留学生融入异国生活起一定的正面推动作用。

从推动留学生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导师制的意义不言而喻。要交流,就要学中文。虽然在交流的初级阶段,可能会出现导师的英语水平比学生的中文水平进步快的现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现象必将逆转。要进行学科方面深层次的讨论,或涉及对某些问题的精确把握,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是必备要求。

另外,摩尔在自己的书中曾经提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教学策略,个人的至理名言学生可能充耳不闻,而个人教学中的一些无聊废话会被学生记的非常清楚。“其实,所谓教学中的“废话”未必真的“无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与导师的交谈、交往中,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影响,留学生往往会自然而然受到熏陶,从单纯地对知识的渴求,生发出对导师、对学校、乃至对中国的热爱之情。

3 本科留学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可粗略分为五种模式,即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学生宿舍导师制。这五种模式各有利弊。针对留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特点,本文认为,高年级导师制可能更为适合,但应该在低年级做好引导和铺垫工作。

第一阶段:适应阶段(本科一年级)。

在此阶段,应按照一定的比例,为学生配备学习指导员。学习指导员可由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在读硕、博研究生担任。如1名学习指导员负责5名留学生。每周可安排固定时间对学习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进行解答。学习指导员对于本专业较为了解,留学生在选课前也可咨询学习指导员,得到更好的指导。另外,在读学生的身份更像是朋友,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更能容易积极的影响。

第二阶段:引导阶段(本科二年级)。

在此阶段,应按照一定的比例,为学生配备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可由相关专业的助教担任。经过一年的适应期,留学生的专业课普遍增多,难度也有所加深。此时,专业教师的介入很有必要。专业老师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了解,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时或不定时进行指导。另外,专业教师还可适当布置学习任务,为高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如开出阅读书单,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讨论所读心得等。

第三阶段:导师制阶段(本科三、四年级)。

在此阶段,应按照一定的比例,为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导师应由相关专业具有讲师、副教授或教授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经过前两年的基础学习,学生在此阶段应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可进行一定程度的专业训练。导师可针对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任务,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其自主学习的热情、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批判的技能。

当然,这样的运行模式只是一个粗糙的设想,在实践方面肯定还有不少漏洞和不可操作性,另外,还需要一套合理并有激励性的鼓励机制和评机制相配套,需另作一文详细探讨,本文在此不作累述。

目前本科留学生导师制还是一个很新的话题,但无论从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学校的内部建设还是留学生培养质量来看,本科留学生导师制的推行都相当必要,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姜苏华,马艳妮,胡乃麟.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与管理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3,2.

[2]邓北燕,曾扬阳.试论本科生导师的权利性影响[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3]潘慧斌.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体制探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大卫·帕尔菲曼(David Palfreyman),主编.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冯青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5]荣丽春.权变理论对留学生教学管理及其培养模式的启发[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导师制留学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