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高声乐学生的乐感

2014-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4年35期
关键词:换气歌唱声乐

辛 咏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江西 宜春336000)

乐感即音乐感觉、音乐感,“是个体感受音乐特点的反映过程”,是声乐学习者技能和素质的重要体现。由于声乐是一门技巧性高的艺术门类,所以声乐教师一般认为乐感就是指与生理条件关系密切的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和声感等,但这只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其实,从音乐心理学范畴来看,广义的乐感泛指音乐欣赏、理解、表现各个环节中的创造性特性,所以广义的乐感还应包括乐理与心理综合的音乐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形式感及音乐审美感等。本文试结合声乐教学实践,从以下儿方面谈谈培养与提高学生乐感的途径。

1 声音美概念的确立——乐感培养的基础

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主要培养专业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对音乐人才乐感方面的高要求毋庸多说。近年来对于课程设计的理念特别强调“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构建各有侧重、互相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声乐属音乐表现类技巧,声乐实践对于专业音乐学习者既是审美的过程,也是立美的过程。贯彻“以音乐审美为统领”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歌声。而立美的实践源于审美意识的指导,所以对于人声美的认识即树立正确的声音美观念,是声乐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的乐感。

声乐学生接触的声音信息很多,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声乐演唱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在分析所接收的声音形态信息时产生偏差和错误。有的学生缺乏对自己声音条件的了解,盲目选择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中国作品或外国作品。还有的学生认为金属般的声音来自于宏大的音量,在自己的歌唱器官尚不能队调运作时追求过大的音量,结果使声音于涩僵硬,没有美感。凡此种种,追根溯源都与对声音美概念认识模糊有关。所以,声乐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认识人的声音色彩的差异性;善于捕捉、训练学生的最佳音色;并要求学生从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到每一句、每一段的歌唱都以美的声音概念为统领,引导他们塑造符合自身特性的通畅、自如、柔和的声音,做到不贪大、不贪高,唯求美。

2 语感的训练——乐感培养的有效手段

声乐演唱是用人声表现曲调与歌词的有机统一。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学生学习中往往盲目追求声音色彩与高难度的技巧训练,而对语言的训练不够重视,在唱西洋美声作品时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教学中强调语感的重要性是极其必要的。要让学生明白,语感与乐感是相通的,良好的语感与乐感都要求气息连贯,位置统一,发音自然,而前者又是后者形成的重要基础,二者协调一致的最高境界是歌唱时“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对于方言较重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在规范语言的基础上,加强以说代唱的练习,具体方法有:第一,抽出作品中有难度的句子,让学生放慢节奏,高位置练习,象传统戏剧训练中的喊嗓,有针对性地校正学生的发音。第二,做到“心足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持藻”,即强调在把握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后,在配上音调演唱。许多学生拿到作品后急于开谱,对歌曲内容不求甚解,以至于出现歌唱中忘词和表现力差的现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先理解作品内容,然后有感情地朗诵,最后再进行歌唱的良好习惯。第三,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因音高、音色或节奏不够到位影响了作品的表现力时,可以暂缓歌唱,让学生高位置地、有感情地练习“说”,然后再按“说”的状态体会正确歌唱的方法。

3 歌唱细节的精微处理——乐感提高的重要途径

声乐课不承担对学生音准节奏与和声感的单项专门训练任务,但在声乐演唱中,学生常常暴露这方面的问题,而自己又无以觉察。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及时、严谨地给予细节处理上的指导,往往能够达到提高学生乐感与艺术修养的双重效果。譬如:

3.1 换气动作

学生常常注意歌唱中吸气的深浅,却忽视换气动作本身的美感,表现为在歌唱过程中,换气动作较为随意,无意识的、过于明显的换气动作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效果,甚至在歌剧表演中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不良换气动作一旦形成习惯,又难以校正,所以防患于未然很有必要。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像追求声音的精致完美一样,要求学生塑造自己的良好“唱相”,视换气动作为歌唱行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换气动作完全融入连贯、自如的演唱之中,或是轻柔的,或是激动的,或是不留痕迹的,都要按照音乐情绪发展的需要而进行。

3.2 表演行为

声乐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而且也是表演的艺术。表演行为虽然不是与声乐音响形态密切相关的发声机能,但却是完美演唱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否属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学生,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都很有必要。在歌唱过程中,适时的、恰当的、自如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演,不仅能体现歌唱者的内在乐感,同时也能突出他的个性气质。

另外,诸如声乐演唱中气口的设定、连线的处理、强弱过渡与对比、音色调控等各种与音乐感关系密切的歌唱技巧都要细致处理,精益求精。在舞台表演中,台步、服装、化妆、头饰等每一个细节也都要充分准备,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小的失误或准备不充分,都有可能酿成舞台演出的失败。

4 激情与理智的统——优良乐感的体现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学声乐的学生往往情感丰富,擅长“煽情”,但他们在歌曲演唱中也易走极端,表现过于激情,比如唱悲伤的作品时痛不欲生,将演唱的速度有意放慢,节奏随意拉长;唱到作品高潮处时任意加大气息量以致于音色失去光泽;唱到激动之处时随便断句,增加或减少应有气口,造成节奏不稳;还有的由于过度激情而冲淡了作品的典雅风格等等。因此,有必要向学生澄清认识: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门类一样,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虽然声乐演唱主要是形象思维的活跃,但也还有逻辑思维的参与,演唱中没有激情不行,但表现过于激情也会损伤作品的意境与风格,情感表现要讲究度,即孔子所谓“过犹不及”。声乐演唱应该追求激情与理智的统一,正如评论界评价青年小提琴家谢楠的演奏风格时所说的“激情的理智,冷静的火花”。

5 舞台实践——乐感的真实检验

声乐艺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舞台实践中,学生的音乐感觉、歌唱技巧才可得到切实的锻炼与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乐感的培养与提高不但是技巧的训练,而且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它不是某一阶段的特定训练项目,所以,在以审美为统领的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与提高应贯穿于声乐教学与声乐表演的。

猜你喜欢
换气歌唱声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中如何注意换气点的掌握
基于CD4060 的室内换气系统延时关机电路设计
运用换气技术降低发动机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