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服务海洋经济措施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2014-08-15 00:43王湖滨
关键词:涉海浙江省海洋

王湖滨

(浙江海洋学院招生就业处,浙江舟山316022)

海洋经济是新型经济模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海洋经济战略决策,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势必需要大类的海洋类人才。然而,当前浙江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既有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历史原因,又有海洋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的原因。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入学选拔制度下,显然高考招生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首要、重要的环节。如何更好地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培养人才,需要从源头上对高考招生模式进行改革研究,探索更好地服务海洋经济的途径。

一、浙江海洋高等教育现状

海洋事业是科学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事业,培养造就宏大的海洋人才大军并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是发展海洋事业的基础,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保证。①随着海洋事业发展对海洋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海洋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继续教育薄弱、海洋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型人才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这是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浙江省表现得更为明显。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本省海洋类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矛盾较大。与上海、辽宁、山东、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相比较,浙江高等院校海洋类学科、专业设置偏少,相应专业在校生规模小。海洋高等教育欠发达,影响了海洋类人才的培养,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一线作业人员以及基础性的服务人员等难以有效产出,必将影响浙江省海洋经济的顺利发展。

近几年,随着海洋经济的兴起,以及浙江省对海洋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海洋类专业的设置、招生比例不断提高,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批急需的海洋类专业人才。但问题同样存在:一是部分涉海类高校的毕业生存在专业面窄、知识单一、知识老化的问题,造成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生产实际的要求相距甚远;二是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较高,许多涉海专业的毕业生留恋机关和事业单位,不愿到个体企业和艰苦的企业一线工作。这就造成了海洋类高校毕业生和海洋经济的需求产生了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却是海洋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面临就业困难。通过分析论证,我们发现可以在高考招生环节采用多种措施来避免这种矛盾,可以使海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与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二、浙江现有高考招生模式对海洋类专业招生的局限性

(一)涉海类专业高考招生模式单一

从我国目前招生考试的体制与模式上来看,精英教育阶段的特征比较明显,“统一安排计划”、“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等的“大一统”程序仍是主流。随着全国高考招生模式改革的推进,自主招生、单考单招、“一年多考”等新模式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丰富和补充的作用。浙江省高考招生模式难以脱离全国的大背景,整体而言,现状也是“大一统”的模式为主,多种创新模式为辅。但就涉海类专业的招生来看,据统计目前全都采用传统的模式。涉海类专业有其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如培养目标工作地域的相对艰苦性、工作内容要求的专业性等,采用当前传统的、单一的招生模式不仅生源质量受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对口度②,同时,与海洋经济发展对多样化的、创新型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也不符合。

(二)涉海类专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通过分析目前浙江省所有高校涉海专业的设置,我们发现存在涉海类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分布狭窄的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海洋产业上。例如,设有海洋类专业的高校大多数开设了海洋基础学科专业和传统专业,使得某些海洋专业重复设置,培养的人才相对富余;而与浙江海洋经济重点发展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产业,如海洋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港口物流、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对应的专业以及品牌、特色专业却相对缺乏。

(三)涉海类专业招生层次不够高

从浙江省高考招生层次设置上来看,主要层次有:第一批(包括第一批提前批)、第二批(第二批提前批)、第三批(第三批提前批)。按照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第一批为重点高校、“211”高校和经批准列入该批的本科高校专业;第二批为其他一般本科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第三批为高职(专科)院校专业。显而易见,生源质量也是按照一、二、三的顺序排列。据统计,2013年浙江省在第一批招生的涉海类专业仅7个,占浙江省涉海类专业总数的28%;第二批招生的涉海类专业仅5个,占20%,其余均为第三批招生。海洋专业的生源质量、海洋人才的培养层次显然不够高。

(四)涉海类专业招生计划数偏少

浙江省高等教育涉海专业设置偏少,本身已经决定了其招生规模小,势必造成海洋类人才培养的不足。据统计,2013年浙江省涉海类本科专业毕业生约2000人,招生数约1500人,在校生数约4500人。需要指出的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海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偏低,以H学院为例,该校2010-2013年海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为45%,意味着高校海洋类专业毕业生实际进入海洋产业的远低于培养规模,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浙江省海洋类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三、改革高考招生模式对海洋类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要求

海洋类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多样化特征,均对高考招生模式提出了多元化改革的要求。高等教育多样化其本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人才选拔制度的多样化,改变或者丰富传统的、单一的、大统一的招生模式首先要从制度上进行全面设计,包括考核方式、内容、程序、次数等方方面面。海洋专业高考招生可根据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自行选择招生模式,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要求,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二)有助于解决因招生模式单一引起的海洋类人才培养问题

浙江省涉海类专业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招生模式单一,专业布局不合理,招生层次不够高以及招生规模偏小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招生模式,即尚未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充分自主的高考招生模式”——高考招生改革的基本方向。可以预见,在高校充分掌握自主权的状态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必将成为影响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数以及层次安排的重要因素。由此,在海洋类人才需求日趋加大的趋势下,涉海类专业招生面临的诸多问题也不难解决。

(三)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海洋经济内涵丰富,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其对人才的要求必然是多样化的,既需要高层次的深尖技术型人才,也需要相对低层次的基础服务型人才,还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以及符合某一企业特殊要求的定制型人才等。而目前涉海类专业相对单一的招生模式下,难以实现多样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通过改革高考招生模式,为涉海类专业招生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选拔办法,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制定政策,选择相应招生模式来选拔不同类型的考生,既能吸引高素质考生报考涉海类专业,又能帮助热爱海洋事业但分数较低的考生就读涉海专业,最终实现为海洋经济发展输送多样化人才的目标。

四、浙江省高考招生改革服务海洋经济的举措

加快浙江省海洋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高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加强高考招生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功能,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海洋类人才培养上,浙江省需要及早规划,尽早储备,首先要从高考招生这一海洋类人才培养的源头上着手。建议从以下四方面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一)招生计划向涉海类专业倾斜

在招生计划安排上,可以适当地、有计划地逐年向涉海专业倾斜,并根据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计划数。在专业设置上,可以参照国外海洋经济发达国家,提早预判将来所需专业,进一步完善涉海学科专业设置。海洋经济是新型经济模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浙江省将海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举措,在海洋类人才培养上应及早规划,尽早储备。经粗略估算,浙江省涉海专业招生计划占全省计划总量的比例不到5%。显然,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相悖。

(二)拓展涉海类专业招生渠道

目前,浙江省涉海专业主要招生模式是普通高考的统考统招。由于涉海类专业有其特殊性,例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就业环境的艰苦、人才专业性的要求,从专业稳定和就业对口度的角度来看,部分专业不适宜采用统考统招模式。建议进一步拓展涉海专业的招生渠道,采用多种招生模式相结合。

1.涉海专业定向招生。由浙江省沿海地市政府部门根据当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对海洋产业特殊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当地生源情况,提出定向培养计划。高校结合本校教学、科研特点,联合“定向生”生源地相关政府部门,专门制订“定向生”培养方案。考生毕业后按照签订的定向就业协议,由各地人事局统一调配到相关单位就业。一方面满足了浙江省沿海地区对一线海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保证了涉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对口度。

2.航海类专业自主招生。由于航海类专业培养的人才要符合《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95修正案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考生的选拔、培养过程、培养目标均具有特殊性。现行的高考统一招生,无法满足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也不利于专业稳定性。开展“校考+高考”自主招生模式,学校在高考之前举行校考(综合素质测试),合格者且高考成绩达到批次分数线的,由省教育考试院按一定比例向学校提供考生名单,由学校根据综合成绩进行录取。实施自主招生,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3.涉海专业国际化招生。国际化招生是双向的,即国内高校招收国外的留学生或国外高校招收我国的留学生。一方面,浙江省高校涉海专业招收留学生,可先从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着手,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既保证了留学生招生工作的逐步推进,又有利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另一方面,选择部分国外(境外)优秀海洋类高等院校,纳入浙江省高考招生体系,使考生可以通过相对简便而又正规的途径进入国外(境外)海洋类高校学习,成本低但能接受优质教育,对促进浙江省海洋类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三)合理规划涉海类专业分层次招生

扩大高层次招生规模,积极发展涉海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加大涉海考证培训。

1.扩大高层次招生规模。目前,浙江省涉海专业招生主要集中在本科第二批,层次越高所占比例越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能胜任一线海洋经济活动要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海洋经济实现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这类本土培养的人才,必将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生血液和后备中坚人才。扩大海洋类专业的本科第一批次、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合理安排各层次招生规模,符合当前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的生源质量,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质量海洋类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发展涉海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海洋经济的发展既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一大批从事基层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充分调研浙江省现有高职涉海专业招生规模基础上,合理安排招生计划,并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招生专业,及时改造或设立新专业。同时,为保证涉海专业教育的延续性,应继续推进涉海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在成人教育方面,考虑到海洋知识的创新和更替较快,应充分浙江省沿海本土高校加强涉海专业成人教育,在招生计划安排上予以倾斜;针对转产转业的渔民教育培训工作,可以适当放宽入学要求。

3.加大涉海考证培训。海洋经济具有国际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海洋经济领域对从业人员的相关从业资格证书要求较高。涉海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往往需要多本证书傍身。因此,浙江省应加大涉海考证培训工作,积极引进国际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培训,例如船舶交易评估师、船舶财产损失评估师等。这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应重新梳理现有各种证书,规范考证制度。

(四)加强建设涉海类专业学生学业支持政策

加大涉海专业学生就学期间的资助政策。据调查,社会上普遍认为一线涉海就业岗位“艰苦”、“危险”,尽管与事实可能有出入,但这反映了高考考生及家长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的一种心态。在鼓励考生报考涉海专业上,可以从扩大浙江省现有农业类浙江户籍学生免学费政策,加大涉海专业学生就学期间的资助政策等方面着手,减轻相关专业学生的就学负担。

注释:

①国家海洋局:《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海发〔2011〕31号),见http://www.soa.gov.cn/zwgk/gjhyjwj/rsglypx/201211/t20121105_5456.html。

②专业对口度指高校毕业生就业所从事的职业与在校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

猜你喜欢
涉海浙江省海洋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