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中外文化关系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2014-08-15 00:43黄燕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

黄燕玲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毛泽东邓小平中外文化关系思想是他们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指导当时的革命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当代中国正确处理中外文化关系提供了正确指针。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中外文化关系思想的历史考察,探求其基本经验及价值,为当代中国正确处理中外文化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毛泽东邓小平中外文化关系思想的历史考察

(一)毛泽东关于中外文化关系的思想。毛泽东早期的中外文化观是在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冲突、融合的背景下形成的。毛泽东受到李大钊、陈独秀和恩师杨昌济等人“融合中西方文化,改造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指出“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于内也”〔1〕。他希望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找到改造中国文化的道路。毛泽东毫不隐晦地指出中国文化不如西洋文化的地方,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彻底改造。革命战争年代,面对西方列强残酷的掠夺,毛泽东从大局着眼,不忘向西方学习,多次强调要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反对全盘西化。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2〕;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又提出反对排外主义和盲目搬用两种方针,强调要以人民的实际需要为根基,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以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全面封锁,毛泽东仍然强调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好东西。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仍然强调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3〕。不久,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座谈的会议上又多次提到外国的许多东西都要去学,而且要学好,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

(二)邓小平关于中外文化关系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4〕的文艺方针是很完整的、不允许割裂。总结历史教训,他提出了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打开国门,积极号召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倡导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学习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实现四化,永不称霸》一文中,他再次强调“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5〕。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各种思想和思潮涌入国内,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邓小平强调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明成果,但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他再次强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6〕。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文化领域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引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西方文化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他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制度与手段区分开来,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邓小平总结历史教训,从世界视角看待中国的发展,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下,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博采众长,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毛泽东邓小平中外文化关系思想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根本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改革开放后,大量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流入中国,对国人造成精神污染,邓小平坚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承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学习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继续扩大中外文化的交流。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允许艺术创作上保留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允许学术上不同学派的自由讨论和争鸣,使我国文化界呈现一种生动活泼、绚丽多彩、欣欣向荣的局面。在坚持“双百”方针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中西方两极对立观点,面向世界,用世界视角来审视中国,把中国放在世界的洪流中,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与和谐的文化关系,加强同其他国家的相互学习与合作,积极寻找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交叉点,博采众家之长,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完善,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跻身世界先进文明之列。同时,要坚持和而不同,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三)坚持文化的主体性与特色性,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平等的主体地位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互利、友好、平等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历史上,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给中国的各方面造成重创,中外始终以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进行所谓的“交流”。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有所好转,中国以一个平等的主体国家与世界各国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在文化方面通过互办文化年、互派留学生、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进行平等交流与协商,中华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市场,更多的人加深了对拥有几千年优秀民族文化古老中国的了解,中华文化逐步发扬光大,跻身世界先进文明行列。

(四)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将外来文化引入中国,应该入乡随俗,改变其形式和内容,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中国人民的需要为基础,创造出带有民族风格、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地域,必然带有本土性特征,当外来文化移入中国,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应该寻找中外文化内容的融合点,并采用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表达,不能生吞活剥、教条式地盲目地照抄照搬。历史上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引用其中个别的字句,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吃过亏。毛泽东也曾经讲,学习外国织帽子的方法,是为了织中国自己的帽子。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这种外来文化与中国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结合点,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五)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要学会变通,灵活地处理中外文化关系,把制度与手段、方法区别开来。在革命与战争的时代条件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方与西方的两极对立观点,将双方置于你死我活的斗争局面,在实际中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少,主要是学习苏联,后来也中断了。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突破了两极思维,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相互利用相互合作的关系,提出科学、技术都是人类共性的东西,本身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可以拿来为之服务;邓小平还提出了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处理中外文化关系方面更加灵活,找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性的东西,将制度与手段区别开来,并加以利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六)真正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还应积极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为中外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毛泽东成长的时期正值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疯狂的掠夺,这种所谓的“交流”使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即使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帝国主义国家依然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进行敌视封锁,后来中苏关系也全面恶化,中国与世界几乎完全隔绝,中西方文化交流几乎微乎其微。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闭关锁国是发展不起来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下,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改善同美、苏的关系,发展同欧洲、日本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中国也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往来,实现了中外文化的平等交流,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毛泽东邓小平中外文化关系思想具有重要价值。21世纪,随着高科技和信息通讯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与平等对话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国内,良莠不齐,一些西方国家借助文化产品大力推销其价值观,推销“金钱至上”、“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实施文化霸权;甚至将一些低俗的文化产品输入国内,污染国人的精神,造成部分国人精神颓废,尤其是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由于文化的异质性,西方大量思潮涌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严重冲击。当代中国各种文化以历时态和共时态两种相位的形式互相交织、缠绕在一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以及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在这种复杂的冲突下,国人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的趋向,人们的思想出现信仰真空甚至迷失方向。面对这种状况,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如何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对这些问题,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中外文化关系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我国构建和谐文化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在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与民族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应当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做到和而不同,积极培育和谐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的和谐发展,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同时,要像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7〕,在实现中华文化长远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实现世界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22.

〔2〕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3〕周向军,车美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77.

〔4〕赵 岚.邓小平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5).

〔5〕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1.

〔6〕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7〕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上〔J〕.学术研究,2005(8).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