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性报道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

2014-08-15 00:49文|张
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预测性新闻来源预测

文|张 妮

预测性报道概念及历史

对于预测性报道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不同的注释,例如:预见性报道是依据现在和过去的事实,对事物或事态前景所作的报道。预测性报道是当事件要长期变化之时,对它的发展方向、未来结果进行预测所写的报道。

总体来说,预测性报道就是新近发生的预测性事实的反映,是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的报道。

在西方新闻界,预测性报道是伴随着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深度报道和未来学的兴起而出现的。最早是德国政治学教授弗莱西泰姆于1943年在美国任教时率先提出并使用的。随后在欧美发展,直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一门学科。6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融合了很多现代科技和现代研究方法的未来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像《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中随处可见大篇幅甚至整版的预测分析报道。

中国的预测性报道主要兴起于90年代后半期,《人民日报》“农村经济观察”,《解放军报》“国际观察”,《经济观察报》的“观察家”“趋势”等以一些预测性的专栏的专版的出现为标志。

预测性报道现状

1.在数量上,整体偏少,未得到普遍关注

预测性报道在中国新闻奖中的比例很低,篇数相对于来说也较少。这主要和预测性报道对媒体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以及中国新闻观念的滞后相关。预测不当的风险性,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声望。

2.题材和范围上,缺少大气的宏观预测和深度的分析

预测性报道经常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军事以及与人们密切相关的事件。而当下,对预测性报道最突出的是体育和金融领域的。受众对股市走向、房价涨跌、体育赛事等事件的报道很是感兴趣,于是媒体投其所好,将预测性报道集中在金融和体育两个领域。在金融领域的佼佼者是《国际金融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而在体育媒体中《体坛周报》《足球报》堪称典范。

缺乏科学的预测性手段

预测性报道以一次性报道居多,缺乏复测和连续性预测报道很多预测性报道作出之后就没了下文;事件是在不断发展的,每一刻都有发生变数的可能,相对应的预测结果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连续性的预测性报道会更加有说服力。中国在预测性报道中起步晚,以个人经验判断和专家权威意见为主,主观性过强而客观性、科学性不足。这类报道容易失之于主观性过强而客观性、科学性不足。

做好预测性报道的方法

1.预测性报道对媒体的要求

(1)注重消息来源的权威性

消息来源最具媒体影响力,其为原创新闻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具有公信力与权威性。新闻稿件可以慢慢写就,不满意可以再修改,但是如果一开始新闻来源就错了,那么后来的所有一切都没有意义,甚至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这就要求媒体要辨别新闻来源的真伪,新闻来源要正规、合法、真实。

(2)选择合适的刊发时间

2013年,在竞选2020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的新闻中,央视提前宣布“东京被淘汰”,新华社提前发快讯“伊斯坦布尔胜出”(人民网2013.9.8),闹了乌龙。这两家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在官方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就将预测结果公布于世,确实欠妥。那么如何拿捏合适的刊发时间呢?对于这个度的把握,需要记者和媒体的编辑人员仔细考量。

笔者总结这些预测报道大体分为三类:体育赛事、文化盛事等备受关注的时效性非常强的事件,需要当天刊发,并最好详细告知受众;全国性的长期目标、规划等需要提前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刊发,例如,党的十八大确定的5年奋斗目标,媒体的相关预测性报道只有等5年之后才能见分晓;某些预测性报道是以1年来做时间界定的。一些媒体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估算等,就是提前1年作的预测性报道。

2.预测性报道对新闻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1)见微知著的新闻洞察力

进行预测性报道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新闻敏感强的记者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对事物发展进程作出科学预见,增加报道的计划性。高度的新闻敏感可以帮助记者预知新闻的发生,得到“独家新闻”。

(2)宏观的意识和综合思维的能力

新闻记者要站在一定高度,从大局着眼,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将微观的、细节的内容放入宏观的背景之下,从中抓住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题材。

综合的思维能力要求记者对事件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从事件的各个角度出发,对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并把它们同时写在报道中,让读者自己分析、判断,从而获得更多信息。

猜你喜欢
预测性新闻来源预测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美国空军将大规模应用飞机预测性维修技术
社交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风险研究
新闻的第七要素及新闻见证者
大数据与新闻领域变革
网络舆情诱因信息及预测性研判探析
词汇量测试对语言水平的预测性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