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文化设施 满足求知求乐意愿——记萧山区瓜沥镇横埂头村农家书屋

2014-08-15 00:44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4年2期
关键词:头村萧山农家

横梗头位于航坞山北麓,杭甬高速在村境内设有出口,青六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在册农户814户,人口2857人,拥有纺织印染、钢结构等各类企业17家。横梗头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创新创业,敢于领先,经济发展和村级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荣获萧山区“精品亮点村”、杭州市文明村、杭州市文化示范村、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等荣誉称号。

随着村级经济的稳健发展,在村民“钱袋”日渐丰满的同时, 该村十分重视村级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丰富村民的“脑袋”。建设文明幸福新农村,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村民所期待的幸福概念,就是晚饭后家门口文化广场的自娱自乐,茶余时上书屋聊天看书。围绕区“十大金色文化工程”建设的要求,这几年来,横埂头村强化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农家书屋进行了新的提升:

1 加大投入,建设书屋

在村原图书分馆的基础上,在区、镇两级的规划指导下,投入资金3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农家书屋。目前,书屋面积达到100平方米,场地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分少儿、成人区块,充分满足了新农村条件下村民阅览和学习的需要。配备各类书籍13529册,其中少儿图书3000余册、报纸杂志35种,聘请了两名专职管理人员,全天候负责日常的开放管理服务工作。农家书屋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图书的利用率,与萧山图书馆、杭州地区的图书馆联网互通,实现此借彼还,通借通还,一证式服务,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2 服务到位,管理专业

农家书屋建成后,每一本书、每一份报纸和杂志都要通过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手送到农民读者手中,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两名专业管理人员除了定期接受萧山图书馆举办的培训外,还主动和萧山馆工作人员联系,并加入萧山支、分馆建设QQ群,及时询问各方面的业务知识。

为了适应当前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图书管理要求,农家书屋的图书由萧山图书馆统一调配,送书下乡,书屋每季度更换图书一次,保证了图书及时流通;萧山馆还就图书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推进了村级图书馆工作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持续发展。另外,管理员娴熟的业务知识、热情的工作态度及创新意识,使书屋很快成为村民群众的会友场所、学习场所与娱乐场所。书屋开放两年来,共办理借书证800余张,月平均人流量900余人次,年图书借阅流量7500余册次。

3 形式多样,活动丰富

书屋的开放运行,不但满足了本村村民求知的需求,而且还吸引了辖区内瓜沥临港工业园区不少在外资企业工作的职工进屋学习。为了更好地推广阅读,宣传农家书屋,横埂头村利用农家书屋的资源优势,结合“春泥计划”、“假日学校”、“文化村”建设等主题活动,开展了不少群众性的主题活动。如在2010年建立 “春泥”记者小分队,举办“小学生朗诵比赛”,通过孩子们的小眼睛看待本村的大变化;2012年6月,萧山图书馆、瓜沥镇团委和横埂头村联合举办了“党在我心中”国学诵读比赛活动,受到了村青少年的一致好评。另外,每年暑期,横埂头村以村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假日学校活动”,在大学生村官带动下,结合本村的特色,举办如读书月等一系列活动。横埂头村以活动为契机,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积极为本村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他们爱读书、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员的精心管理,横埂头村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村民农闲时节、傍晚和双休日看书读报的一大好去处,成为村民闲话家常、联谊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

目前,横埂头村农家书屋在拥有一流硬件设施的条件下,集民智、管民本、顺民心、现民意、创特色,积极在管和用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把握农家书屋姓“农”这个根本,更好地服务村民读者,为建设文明幸福新农村提供精神力量!(萧山区图书馆供稿)

猜你喜欢
头村萧山农家
农旅结合谱共富新曲
万亩草场
西江月·农家早春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农家笑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回乡记(外二首)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