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三农”工作战略指导思想确定

2014-08-15 00:53
乡村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三农主体土地

在2013年12月23—24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提出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些部署明晰了新时期我国抓“三农”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当前,我国尽管取得粮食产量“十连增”的成绩,但粮食进口增加、种粮效益不高、务农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等问题依旧突出,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三留守”现象严峻。

“据我们的调查,现在农村老年妇女是种地的主力,平均年龄50岁以上。以后这些人干不动了怎么办?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

“会议”指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同时要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分析说:“目前,我国农业实施的是分散种植体制,667平方米的土地一年赚不到1 000元钱,根本不合算。如果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或者现代农场经营者手里,一家种13.3公顷地,每667平方米地赚1 000元钱,一年就有20万元的收入。”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一些人不愿意再从事农业,可以通过流转方式把土地租给种粮大户,自己获得租金。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就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他们有条件推广使用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和机械,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现代化农业。这4种类型的新型主体仍处于初步培育阶段,国家要加强培训、大力支持。

周天勇强调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必须保障土地流转到种地能手手里,防止流转到不会或者不想种地的人手里,尤其要防止流转到非种植领域,确保土地用在了增收粮食上。”

周天勇建议,必须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流转出土地的农民的利益,防止农村出现“失地、失保、失业”的“三失”农民,影响社会稳定。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民

周天勇说,要让中国农业赚钱,必须有专业的农业种植和管理人才,这就是“会议”提出的“职业农民”的概念。

“会议”提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朱启臻分析认为,体面是指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光彩。将来的职业农民,是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的企业主,与城市里的工人、知识分子一个样。当前迫切需要做的是,国家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尽快培养造就出会种地、懂经营的新型企业主式的农民队伍。“会议”提出了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的政策措施等,要尽快出台政策细则,予以落实。

专家们建议,国家要放开捆绑住职业农民发展的限制,给他们以宽松成长的空间。取消对农民创办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的工商、质监、城管、卫生防疫、交通运输、村镇建设、土地管理等各方面的收费;对个体工商户,包括一些微型和小型企业,不再实行注册登记制度,而改为备案制;允许庭院和住宅经营,允许农民进城出售农业产品。

让农村成为美丽乡村

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威胁到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还有一些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由于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农村“脏乱差”现象。

此次“会议”提出了“美丽乡村”的目标,笼罩在重污染下的村庄既不宜居,更谈不上美丽。各级政府要狠治农村污染源,对于以牺牲环境和农民健康为代价的污染工厂,该关闭的绝不手软。

据测算,再过2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5亿的峰值,将有大约4.5亿人生活在农村。朱启臻说,我们要想办法把农村建美,新农村应该是升级版的农村,而不是缩小版的城市。

周天勇建议,政府财政要向农村教育、卫生、低保、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治安、交通等倾斜,增加投入,使农村也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的关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出干净整洁、空气清新、麦田金黄、鸟语花香的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三农主体土地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我爱这土地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