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情评估方法初探
——以《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之“灾情评估”图组为例

2014-08-15 06:36张琳原
测绘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重灾区灾情汶川

张琳原

(内蒙古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一、引 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为真实记录这次灾害的成因、范围、损失,以及灾害响应和灾后重建的时空分布与过程,国家测绘局联合科学技术部、民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作了《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1]。本图集由序图、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灾情评估、灾害响应、恢复重建和附录8大部分、43个主题、228幅地图组成,是我国第一部以地图形式真实记录从地震发生到应急救援、灾情快速评估、灾后恢复重建整个过程的综合性图集。该图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荣获2010年中国测绘学会裴秀金奖。

在8大部分中,“灾情评估”图组是图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占据了整个图集245个页面中的122个页面,从多个指标、多个尺度、多个视角反映了灾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资源与环境损毁的时空分布情况,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从地震灾害评价指标与方法入手,初步研究了《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灾情评估”图组对灾情评估及其可视化表达的特点和形式,为今后灾情的评估提供参考。

二、地震灾害评估的指标与方法

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等部门编制的《汶川地震灾害综合分析与评估》一书,灾情评估包括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情况和社会经济影响三大类。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人员、房屋、工农业及其他产业、设施、财产的损失(见表1)[2];而对于间接经济损失情况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目前还没有成熟完善的定量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3]。

三、“灾情评估”图组对汶川地震灾害评估的特点和形式

1. 图组选题全面、有针对性,表示内容很好地评估了灾情损失

“灾情评估”图组共包括综合灾情评估、人员损失、住房受损、工业损失、农业损失、服务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社会事业损失、居民财产损失、土地资源损失、自然生态损失、文物损失、极重灾区分县灾情、重灾区分县灾情13个主题。

前11个主题以严重受灾地区3个省(四川、甘肃、陕西)的51个县市为单位,全面、完整、准确地评估了灾情。如综合灾情评估给出了各县市的综合损失和综合灾情指数,对灾区自然灾害综合危险度进行了分级评价,对四川、陕西、甘肃的经济损失和分项经济损失进行了统计;分县市人员损失统计了死亡和失踪人口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以及死亡、失踪和受伤人数构成情况;农业损失表示了农业损失率和林地、草地、耕地三者损失的构成,以及极重灾区被毁耕地的统计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工业损失表示了工业损失率和厂房、附属设施、其他三者损失的构成,以及三省工业直接经济损失构成情况;灾区服务业损失表示了灾区服务业损失程度,包括商贸业损失和旅游业损失的构成情况,市政公用设施经济损失分级统计情况、基础设施损失表示了各县(市、区)交通设施损失程度、区域道路损毁程度、国道省道的损毁程度分级,以及灾区水利电力损失程度和经济损失情况、灾区教育系统的损失程度和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损失构成;社会事业损失表示了卫生系统损失程度和乡镇卫生院损失、村卫生院损失统计情况,以及灾区文化系统损失程度和各县(市、区)的文化系统固定资产损失构成(含文化馆、图书馆、文馆所、博物馆、影剧院、文化馆站)分级;社会损失表示了环保系统损失程度和损失构成(含环境检测设备、水污染防治设施),以及灾区政权设施损失程度和损失构成(含固定资产损失、物品损失和其他公用设施损失);居民财产损失表示了各县(市、区)居民财产损失程度及损失构成(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土地资源损失表示了土地资源的损失程度及其构成(含耕地、林地、草地);自然生态损失表示了极重灾区森林、灌丛、草地、水体的破坏情况分布和生态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布,以及极重灾区生态系统丧失面积统计,并放大突出表示了北川、汶川、什邡3个极重灾区生态受损情况分布,表示了灾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及受损保护区损失面积、受损面积的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九顶山、卧龙两个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范围及程度;文物损失表示了不同受损程度文物的分布情况及其经济损失,统计了各省不同级别文化遗产损失情况。

表1 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评估关键指标[3]

后面两个主题突出、详细表示了分县(市、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灾情。极重灾区表示了汶川、北川、绵竹、什邡、青川、茂县、安县、都江堰、平武、彭州9个县市的综合灾情,全县(市)区和重点乡镇的震后地表三维景观、影像地图,还制作了一些重要道路、堰塞湖的三维景观、高程模型或影像地图;重灾区表示了41个重灾区的综合灾情,资料丰富的地区还给出了重灾区震后的航空影像地图。

从对图组选题内容介绍不难看出,图组选题紧紧围绕灾情主题,多指标、全方位评价了灾区受损情况。从表示尺度来看,有对涵盖整个严重受灾地区51县市的较大尺度的灾情表示,也有对个别乡镇局部地区的较小尺度受灾情况的介绍,更有对51个严重受灾地区分县(市、区)灾情的中等尺度展示,甚至配发了多张局部房屋损毁照片。

对灾情损失的评估除表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外,对灾情的大小均采用绝对和相对两种指标进行评估,且综合灾情评估主题还用复合指标,即综合灾情指数、灾区自然灾害综合危险度DI(0.4×地震+0.4×滑坡等地质灾害+0.2×水灾)和灾区自然灾害综合危险度DII(0.4×地震+0.3×滑坡等+0.1×5.12次生地质灾害+0.2×水灾)进行评价,科学、准确地反映了灾区受损情况。

图集采用的资料基本来源于国家权威部门的数据和信息,每幅图都标出了资料来源,令人信服。图集对资料选取本着宁缺毋滥的严谨科学态度,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如在农业损失主题灾区农业损失图幅,由于甘肃的徽县和两当县缺少权威资料,注明了资料暂缺而没有表示其农业损失指标。

2. 对灾情的可视化表达生动、形象

本组采用地图、影像、三维景观、图片、图表、文字等多种可视化表达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汶川地震灾害的悲壮、震撼场面。

地图采用分级统计图法和分区统计图法表示灾情评估的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采用范围法和定位符号法表示灾害的范围和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图组在地图符号的设计中有所突破,传统的分区统计图法一般采用各种类型的柱状、结构圆、饼图等形式,很少采用不对称的三角形表示分区统计指标,而本图组两处使用三角形表示分区统计指标,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了良好的表示效果。图1是采用三角形统计图表示灾区服务业的一个示例。另外,表示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定位符号也设计得非常有特色:几何符号简单精致,便于联想,且色彩艳丽,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地震灾害符号系统。图2是表示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部分定位符号。

图1 采用三角形统计图表示灾区服务业[1]

在国家测绘局提供的航空影像资料的基础上,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绘制了房屋倒塌区域分级范围线,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解译了滑坡、泥石流范围线和公路损毁区间。

本图组还利用先进的三维GIS技术制作了包括图3在内的14张震后地表三维景观和一张唐家山堰塞湖地表高程模型(如图4所示),具有科学性和可量测性,且活跃了图组的表示方法。

图2 部分表示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定位符号[1]

图3 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地表三维景观[1]

图4 唐家山堰塞湖地表高程模型[1]

本图组在各专题地图的空白处配置了若干幅包括房屋、厂房、文物、道路、桥梁、农田、山体等在内的损毁照片,震撼、真实地再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同时也与紧急救护、运送伤员照片的人间大爱形成鲜明对比。另外配置的统计表格和文字说明更为具体地描述了灾害的损失情况,是上述可视化表达方法的有益补充。

以上各种表现形式有机结合,搭配合理,令图集形象、生动、均衡有序,成为一部科学、完整的艺术精品。

3. 对灾情评估的结果可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图组对灾情的评估是具体可信的,正确表示了灾情评估指标,可为抗震救灾提供直接的参考。如根据人员和住房的受损情况,政府可以考虑安排多少财力解决灾民的安置问题;根据基础设施损失情况,政府可以预估需要投入多少财力建设灾区的基础设施等。

四、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的制作背景,分析了地震灾情的评估指标与方法,并与之相对比,具体研究了图集之灾情评估图组的选题与内容表示、可视化表达特点。认为图组内容正确表示了灾情评估指标,可视化方法形象生动,能为国家巨灾防御提供决策参考,并为浩大的灾后重建工程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编篡委员会.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8.

[2] 国家减灾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汶川地震灾害综合分析与评估[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袁艺.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研究与实践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25(1):22-32.

[4] 周音.《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出版为巨灾防御提供参考[EB/OL].2009-03-18.http:∥www.chinanews.com/sh/news/2009/03-18/1607477.shtml.

[5] 曾文军,李维庆,刘增林. 《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J].测绘,2009,32(1):39-42.

猜你喜欢
重灾区灾情汶川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云上远眺新汶川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工信部发布第二批劝退名单专用汽车成“重灾区”
阿拉善盟2014年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灾情
健康养生类话题成谣言重灾区
为什么县医院成人才流失重灾区
中科院专家:京津冀何以成雾霾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