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文化观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契合

2014-08-15 00:53袁晓军
关键词:阿诺德文化观理念

袁晓军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马修·阿诺德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文化巨匠,曾在文化和社会批评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化批评理论,反对单向度的社会发展模式,主张整个社会全面、有序地发展;反对过度追逐财富而弃长远利益于不顾;主张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提倡社会发展中的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并对它们进行了坚决的批评;还主张对外来文化持包容态度,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这种文化理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针对我国的文化建设进行了阐述和部署,从中可以发现阿诺德的文化理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契合之处。

一、全面发展的理念

阿诺德文化观中全面发展的理念是对社会各方面平衡发展的一种呼吁。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借工业革命之势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并迅速进入帝国时代发展模式。但文化发展显得明显滞后,甚至连文化一词在那一时期也遭到敌视和排斥。新兴的中产阶级患上了疯狂的物质崇拜症,不遗余力地追逐财富,对文化置若罔闻。面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状态。阿诺德提出了文化的观念,试图借助文化的力量来平衡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并以此拯救处于崩溃边缘的传统道德,认为:“文化承认财富,言过其实的工业主义运动有其必要性,也很乐于未来社会从中获益的提法;但同时文化坚持认为,一代代的工业家……却做了运动的祭奠品。”[1](P23)他并未否认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认为它们脱离了文化的轨道。他与赫胥黎关于文化与科学的争论同样反映了科学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轻重缓急的问题。赫胥黎在《科学与文化》中主张教育在文理兼备的同时要强化科学教育;阿诺德在《文学与科学》的观点就是对赫胥黎上述演讲的回应,主张推动教育改革,反对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他并非要削弱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而是文学和科学要协调发展。在他看来,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无论在希腊精神方面还是希伯来精神方面,无论在传统方面还是现代方面,整个社会都需要全面发展。

与阿诺德社会全面发展的观念一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全面发展的观念。我国现阶段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2](P31),还“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P33),而这一切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2](P31)《报告》中的一系列“全面”体现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方针。而把部分定题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仅表明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还是强国富民的必备条件。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加强,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还是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都离不开全面观和全局观。从精神文明到物质文明,从思想道德素质到科学文化素质,从传统文化到外来文化,《报告》中所提及的这一系列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会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也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平衡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如同阿诺德当初所期望的那样。虽然19世纪中后期的社会并未按照阿诺德所设定的路线发展下去,但他的这一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无论是阿诺德文化观中的“全面”理念,还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全面”理念,都体现了对文化发展的完美追求。阿诺德一再声称并力图说明:“文化就是或应该是对完美的探究和追寻,而美与智,或曰美好与光明,就是文化所追寻的完美之主要品格。”[3]以他对文化的理解来看,文化探究的是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对美好与光明的追求就是文化的主要品格,因此,要实现文化所设定的目标就必须实现对完美事物的追求。他对完美的追求是始终如一的,无论在文学、文化和社会批评方面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既是他的一种理想,也是他对这一理想的践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他对《荷马史诗》的钟情之处,因为《荷马史诗》在他看来就是完美的象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美好的事物,因为它们不仅代表了阿诺德笔下的美好与光明,还将最终起到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发展的理念也是对完美的追求: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无论是思想道德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都符合了完美而全面的要求,即不偏不倚、均衡发展。因此,阿诺德的文化观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都体现了对完美的追求、对美好与光明的追求和对社会发展全面的追求。

二、和谐发展的理念

阿诺德提倡社会要和谐发展,并对维多利亚时期的不和谐现象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他曾指出:“文化是指研习完美的文化,它引导我们构想的真正的人类完美,应该是人性所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和谐的完美,是社会各个部分都得到发展的普遍的完美。”[1](P210)一个社会要达到完美的境地,就必须使各个部分得到和谐发展,这是阿诺德思想观念中的理想社会模态,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发展的现实却令他痛心疾首。疯狂的物质崇拜症、日益泛滥的消费文化浪潮、日益盛行的庸俗主义都成为阿诺德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不仅抨击了时人缺乏长远发展眼光的状况,还对当时泛滥的消费文化进行了抨击,认为它是一种现代疾病并提出了医治的良方。阿诺德笔下的中产阶级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对抗光明与光明之子,喜欢工具。虽然是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但他还是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所有的这些假、恶、丑的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它们距离阿诺德构想的真正的人类完美相去甚远,显然为和谐社会所不容。也正是维多利亚社会中所出现的诸多不和谐的现象,才使得阿诺德在其文化观中对和谐发展的理念如此钟情,也是他对和谐社会如此渴望的原因。

和阿诺德所渴望的一样,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国同样需要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阿诺德渴望维多利亚社会是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虽然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那是他的一厢情愿,但毕竟是他的美好理想。理论上,每个社会都希望是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P31)。惟其如此,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在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另外,还要全方位地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2](P32)。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是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环节。阿诺德当时虽未提出具体的道德建设方面的内容,但他对那一时期处于崩溃边缘的传统道德表达了自己的关注,赋予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以道德的历史使命。也正是如此,阿诺德的文学和文化批评才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且随着时间流逝越发显示出真正的价值。

阿诺德和谐理念的着眼点同样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关注点。他经历了个人发展中的种种不和谐:没能与自己热恋的女友最终走到一起;为了生计不得不担任长达35年之久的教育巡视员一职。这些个人所经历的不和谐使他渴望人性的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最后达到完美的境地。他还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不和谐:物质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严重滞后,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传统文学地位的日益下降。个人经历的不和谐和时代的不和谐使他的和谐文化观逐渐清晰起来。他本人的和谐理念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照。我国的文化建设担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因此,个人各方面的发展关乎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和谐发展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反过来,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又可以促进个人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无论对于阿诺德还是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来说,和谐是必须关注的一个制高点。阿诺德掌控了这一制高点,为他的文化理念增添了不少分量;我国的文化建设只有掌控了这一制高点,才能取得骄人成就,才能更好地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传承与借鉴的理念

阿诺德的文化观念中对本国文化的传承与我国文化建设中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阿诺德对于英国的优秀文化始终持积极的态度,这也是他极力推崇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原因所在。在《评荷马史诗的翻译》一文中他曾称:“弥尔顿或许是庄重风格的典范。”[4](P266)是何原因让阿诺德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紧抓翻译问题不放?他这样做其实正是表达了对文典文学地位的担忧:“(人们对)古典文学的学习 (热情)日渐消沉。”[4](P141)这篇论文讨论的是《荷马史诗》的翻译问题,但他对古典文学地位的担忧在行文伊始就表露无遗。文中对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推崇更说明了阿诺德的古典情怀。他对古典文学地位回归的呼吁说明了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深度和高度,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说不无重要意义。《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P32-33)。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传统文化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具有中华民俗的特质和风貌。它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与发展的过程,与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紧密关联。从这层意义上说,对传统文化的摒弃就意味着对历史的摒弃,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建设不仅不能削弱传统文化地位,还要巩固并加强之,就像阿诺德对待英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样。

阿诺德提倡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做法与我国新时期的文化方针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他一直对优秀的外来文化较为关注,曾对德国文学尤其是歌德和海涅的文学作品青睐有加,甚至还认为:“海涅拥有德意志的全部文化,他的头脑中酝酿了现代欧洲的所有理念。”[5]可见他们对阿诺德的文化观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法国的朱伯特和圣伯夫也对阿诺德的思想影响非凡,在《批评文集》中阿诺德曾专门设章讨论了他们的思想,还从圣伯夫那里引入了“超然无执”的文学批评理念,可以看出他对法国文化的倚重。他还曾和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交换过神学方面的书籍,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书信和日记中就曾多次称赞阿诺德的神学著作,而阿诺德在自己的批评文集中有专门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这种提倡借鉴外来文化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报告》指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2](P33)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将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文化要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故步自封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的是扩大文化层面的开放力度,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成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进而为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务。

阿诺德的文化观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能够经受考验而经久不衰本身就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在一个物质主义至上的社会中,他以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诠释着一个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全面、和谐、对外来文化能够做到兼容并蓄。这些理念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乎中华文化能否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报告》提出的“全面”、“和谐”以及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与阿诺德的文化观都有契合之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我们的既定方针;对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更需消化、吸收并为我所用,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所在。对待阿诺德的文化观念也是如此,虽然他的文化观念中有过时的地方,但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积极的、有益的成分,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1][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Arnold,Matthew.Culture and Anarchy with Friendship’s Garland and some Literary Essays[M].Ed.R.H.Super.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5:115.

[4]Arnold,Matthew.On the Study of Celtic Literature and On Translating Homer[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2.

[5]Arnold,Matthew.Essays by Matthew Arnold[M].London:Humphrey Mil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5:142.

猜你喜欢
阿诺德文化观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猜年龄
华盛顿身边的“无间道”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