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修身观探析

2014-08-15 00:53刘经纬曹雪莹
关键词:齐家治国君子

刘经纬,曹雪莹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唐代,《礼记》被列在“五经”之中,到了宋代又被列在“十三经”之中。可见《大学》一直以来就是儒家的经典。到宋代时,《大学》经由朱熹汇集编订,使它与《论语》、《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而元代明代以至于清代的科举考试,考试内容都是以“四书”为范畴,而《大学》居于“四书”之首,影响越来越大。

一、《大学》修身观提出的背景

修身本意是经过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水平,进而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儒家特别强调道德的自我修养,认为修身是实现社会最高理想的内在目标也是根本途径。这在中国古代是有深刻社会基础的。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里面,道德教育的地位尤为显著。注重修身成了古代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自身道德修养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思想教育家们逐渐体会到,要将其内化在道德主体的生命中,并将其成为道德主体生命中的一部分,必须通过一定的修养方式规范其外在的道德行为。同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传统意义上是宗法社会,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宗法关系。人们特别注重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等伦理道德,在这些关系中人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使得个人与他人、家族、社会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实际这就是所谓的国家政治制度或者社会政治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许多儒家学者都认为,必须要求作为基础的家族稳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进而更有效地治理国家天下。然而一个家族的稳定,就需要组成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自修其德。这个时候就要求在上位的统治者要自修其身,用其优良的行为规范去影响被统治的下位者。如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会成为被统治者学习的榜样,亦会在自己家族中按照榜样的要求去做。在这样良好的循环中,才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大学》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可见,家族的治理是由组成家族的每个成员的修养程度决定的,在家族成员中,一家之长的道德修养水平又成了关键。如果他能够秉公办事,无私奉献,以整个家族的利益为重,那么家族的其他成员也会深受影响,秉承他的做事理念,约束自身。只有这样,一个家族才能蒸蒸日上。一个家族是否安定团结、是否管理得当是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修身为本”理念的提出是符合当时我国封建社会客观实际的,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二、《大学》修身观的内容

(一)修身的要求

《大学》模式认为,人可以通过“正心” “诚意”“致知”“格物”的内在德性修养而实现“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外在社会政治实践,也就是由内圣而外王。

1.内在修为。《大学》提出“修身”要求主要是指“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际可以概括为正心诚意和格物致知。《大学》认为,修身的起点是致知格物。所谓“格物”是分辨事物的真伪、善恶,适宜或不宜,并适时加以匡正。“致知”是指获取正确可用的知识。“格物”是通过逻辑思维对事物运行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理想认识,进而获得认知的结果,这也是“致知”的内涵所在。“致知”又是从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而来的,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故《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知行合一。因此,从实践中检验自己格物致知的成果是最合乎要求的。“知”是把原先不知道的变成知道; “行”是把已经知道的付诸实践,进而养成习惯,使它自然而然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知”必须落实在每天的生活之中。把格物致知作为每天的功课,每天学习一些新事物。 “行”也要时时做,去实践已经知道的道理。人们应该学着就每一个事物探究其理性,有已知推及未知,才能够逐步明白事理。

由“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正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层次,“格物致知”必须配合“诚意正心”。对于“诚意”,《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即念头真诚不自欺。我们重视“毋自欺”,实际上是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因为自欺才会欺人,而欺人等于自欺。“正心”指端正自己的心思,使意念纯正。平正的心思是修身的基础。如果感情用事或者有所疑虑,便看不清楚事理,自然就无法修身。所以人们要随时保持平静无偏的心,才能有进德修业的成果。每个人培养自己“真诚的心思”,坦率地了解自己,审查自己每一个念头,彻底地从自己内心加以改变。用自己的正心,来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

2.外在修为。 “修身”是《大学》 “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家到国乃至天下的实践道路是有先后顺序的。《大学》提出“齐家”之论,“齐家”即站在治国的立场,来教化家人,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各尽其本分,井然有序。齐家的“家”,并不是现代流行的小家庭,而是庞大的家族,至少三代以上。大家族治理得得当,当然可以治国。把“修身”和“齐家”二者并列,告诉人们的是,修身必须站在齐家的立场,把自己的身,修到合乎齐家的需要。我们从齐家来检验修身的成果,也从齐家来推测治国的能力。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 《大学》曰: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平天下,最重要的关卡在于“治国”。倘若不能站在平天下的立场来治理国家,我们可以断然推论,每一个国家,必将以本国的利益为优先考虑。能够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国家推及至其他各国的利益,当然就非有平天下的胸怀不可。

综上所述,《大学》一书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是一个内圣外王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修身的方法

《大学》修身观中十分重视“慎独”观点。《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字是由“心”、“真”二字组成,“慎独”便是独处的时候,真心面对自己。君子在离群独处时,一是要真实地对待自己,做到心诚。《大学》有云:“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要真心诚意地去行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二是要自觉,大学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只有见到君子时才会遮掩自己不好的地方,只把好的地方展现给他人,在独处的时候却做尽坏事。可是君子,不论是自己还是见到他人,都会依道而行,这就需要一种自我的约束精神。三是做到毋自欺,也就是不要欺骗自己。其实欺人和自欺是分不开的,不自欺的人怎么欺骗他人呢?四是要重视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有待发扬的特性,必须慎重加以发挥。人是群居的动物,不能去要求每一个都一模一样,导致无法分工合作。最好的是人人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如此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有所帮助。

这样“慎独”就会成为一种自觉和自律,随时随地对人们自身的道德规范进行检测,这将是人们生活中必须做到的道德修养方法。它会在道德修养方面锻炼和加强人们的自控能力。因此,人们要做到无论何时何地是否有人监督或知晓,都以相同的态度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绝不因为无人知晓而肆意为之,也不会因为有人监督而只做表面工作,要时刻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信念。

三、《大学》修身观的评价

(一)社会价值

1.修身是向内心去发掘自己,是进行心灵的反省,是让人拿出自己本真的精神觉悟。它强调尊重历史,尊重道义,对于今天社会而言意义重大。这是建设现代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建设现代文明,不但不能离开历史,而是必须弘扬其内在精髓。修身观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我们应该提倡和发扬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现代文明的繁荣。 《大学》修身观中最终目的是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齐家就是将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在的家庭管理好,使家庭幸福、温馨;治国目前最重要的是将现代化建设搞好;平天下就是要维护国家利益、尊严和地位,联合其他热爱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美好明天。

2.现代“大学”与古代中国的“大学”虽有所区别,但并不是完全不对立,《大学》的修身思想可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借鉴作用。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更多挑战。个别大学生信念不够坚定,意志力薄弱,社会公德意识的淡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有所蔓延。而《大学》中的修身思想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学习《大学》修身思想、修身方法对现代大学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对当代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

3.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已经侵袭到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全体国民素质有待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盲目宣扬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度鼓励物质利益的攫取,失去内部道德自律势必造成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社会和谐也就无从实现。从这一点看来,从这些古代智慧中获取正能量,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时刻约束自己,对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是有极大好处的。

(二)个人价值

1.“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道” “德”“善”是中国思想的关键词。儒家找到了一种面对世界的佳善方式就是“明明德”。明明德是内在的,它的意义在于修明、彰显自己与生俱来的“明德”,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凭良心”。凭良心修持自己的德行,并且收到明显效果,使自己成为一个真实的人。这些就要求着我们必须克服环境的不良侵蚀,把心里所有光明的德行激发出来。品德代表着一个人的家教,我们在家也不能忽视应有的责任,以光宗耀祖为目标,实际上便是重视品德,不使自己祖先蒙羞的良好思想。

2.如果说“明明德”是一种自我启蒙,“在亲民”则侧重于推己及人。那么,“止于至善”作为一种最高境界,要求我们成为至善之圣人。这是一项很难做到很难完成的大事业。身为社会的一名成员,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可以把自己当作公务人员看待,社会是一个整体,各个行业都必须为这个整体服务,做出正当且良好的贡献。一是要知道不能做什么,即那些不善的事情;二是要知道该去做什么,即那些善的事情。这些看似简单其实是很难的,尽管我们站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却应该共同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让我们做到使自己的判断力保持清醒和意志力保持坚定。有了坚定的意志力,才能达到至善完美。

(三)历史局限性

《大学》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千百年,其中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些散发着中国智慧气质的精神穿越历史的影像投射在发展日异月新的今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缺陷,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

1.《大学》深深地打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烙印。儒家思想的起源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用更多的礼仪来约束限制百姓的行为,用修齐治平的思想来桎梏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灵。过于繁缛的礼节会严重降低做事的效率,限制人类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2.过度理想化。儒家把社会的发展编织成一个框架,把所有的行为都做了定义,比如小人就是小人,君子就是君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定义模式的君子,也没有定义模式的小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人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道德教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道德教化也不能理想化地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只是理想主义。要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就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道德教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总之,儒家思想就是给百姓画了一个行为和思想上的圈,任何人不许出圈。所以这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思想,是一种缺乏创新的思想。

[1]王岳川.大学中庸演讲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家禄.大学中庸三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3]吴江著.儒家学说述评[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4]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曹德本.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7-23.

[6]张金桃.儒家修身观及其现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24-348.

[7]答浩.论孔子的修身之道[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猜你喜欢
齐家治国君子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01-02合刊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