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民国时期错综复杂的革命史

2014-08-15 00:53
关键词:革命党派系工农

纪 宁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受到封建统治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我国在近代时期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得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长时间地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种背景下,要想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下去,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这点,于是在孙中山等革命家的领导下,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开创了近代的民国时期。但是资产阶级的人数,在当时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我国主要是工农阶级,因此这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很难在我国发展,而且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彻底地统一,其内部分成了很多派系。西方列强通过扶持不同的派系,对中国内部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使得很多政策无法执行,终于导致国民经济崩溃,工农阶级长时间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必然要起来进行反抗,最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上演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

一、民国时期革命的必要性

(一)国民党内的派系之争

孙中山先生虽然创建了国民党,经过两次北伐之后,完成全国的初步统一,但是在北伐的过程中,受到自身武装的限制,只能对一些不同意统一的派系进行战争,地方政权只要宣布服从国民党的领导,就不会被改编,政权虽然统一,但是留下巨大的隐患,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南方的一些派系,互相之间的隔膜比较深,除了口角和摩擦,还可能会真正地交火,当时中国经过了多年的战乱,亟须休养生息,这样持续的战争显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国民党的领导层虽然意识到这点,并颁布了很多政策,希望能够快速地恢复国内的经济,但是派系之争严重,分成了明显的嫡系和旁系,很多旁系并不能彻底地执行中央的政策,使得国民党的统治不稳定。如当时的桂系等派系,由于距离中央政权比较远,连官员的任免中央都无法决定,这显然不是一个政权应有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国民党没有改革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没有带领国人走向光明,而是进入另一个黑暗的统治。

(二)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过相关的研究可以知道,民国时期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这表明当时的经济政策是失败的,经济和科技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虽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扶持下,建立了一些著名的工厂,但是在民国后期,四大家族不断地敛财,中央银行不停地发行纸币,导致了通货膨胀现象严重,人们无法正常的生活,这是促使民国时期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世界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每次大型战争的出现,都是由于经济危机引起的,经济的过度发达,导致工业产能过剩,只有经过战争的消耗,才能够重新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民国时期的革命虽然也是由于经济引起的,但是原因却刚好相反,是由于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不进行相应的革命,工农阶级就无法正常地生活。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的中央政府虽然意识到这点,但是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经历了一定的通货膨胀,但是在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政策下,通货膨胀很快得到控制,并没有产生大范围的影响,只是短暂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很快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三)国民党独裁专制

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初期,希望在中国采用多党轮换的政治制度,当时我国的民主党派主要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但是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这个理念并没有被执行。当时的国民党领导阶级对其他民主党派进行了严重的打压,想在国内实行独裁专制,而国民党代表的是当时的资产阶级,共产党代表的工农阶级,资本家的数量毕竟只占到少数,不断地对工农阶级进行打压,工农阶级必然要起来反抗。由于国民党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颁布的很多政策都体现出了这点,严重剥削劳动人民的利益,这属于资本主义时期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正是经过了多次革命后,才实现了民主共和。民国时期的很多革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革命的初期,严重缺乏自己的武装力量,要想快速地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依靠当时的资本家,而资本家与党派进行合作,并不是想进行革命,只是为了在党派执政后,能够保全自己的财产。由此可以看出,国民党之所以进行独裁统治,与其代表的资产阶级有着很大的关系,正是在资产阶级的打压下,工农阶级才开始起来反抗,于是掀起了民国时期错综复杂的革命,英雄人物辈出,虽然其中很多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他们的失败,使得很多国人开始醒悟,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

二、民国时期的重要革命分析

(一)国民党的革命

孙中山领导下的中国同盟会,主要针对的是封建统治,考虑到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没有针对西方列强,革命显然就无法彻底,但是受到同盟会自身实力的限制,要想同时对抗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显然很快就会被镇压下去。因此,当时同盟会内部的有识之士选择联合当时的资本家,在得到他们的资助后,与西方列强达成某种协议,最后建立了国民政府。孙中山的第一次革命彻底地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在武装斗争的后期,在与袁世凯的战斗中,国民革命军的损失非常严重,由于没有接受过严格的训练,战斗力要比当时的北洋军相差很多,孙中山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全国的统一,在得到袁世凯答应实行“共和”后,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但是没有想到袁世凯上位不久,就废除当时的宪法,并恢复帝制。在这种背景下,孙中山不得已又发动了第二次革命,有了上次失败的经验,国民革命军建立了自己的军校,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这批热血青年血洒疆场,最终推翻了袁世凯政权,真正地消除了帝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中山的革命注定无法成功,其代表的资产阶级在当时毕竟占的比例很小,如果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只要不影响这些资本家的利益,他们就不会进行干涉,而国民党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还提出了一些有利的条件,在获得政权之后,颁布一些政策,帮助他们压迫工农阶级,这样的统治显然不得人心。

(二)地方性的革命

由于民国时期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这点,希望能够通过革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其中很多地方性的革命都失败了,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但是这些被镇压的革命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唤醒了很多国人,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要想改变生活的现状,必须经过彻底的革命。虽然很多革命都失败了,但是更多的人站出来进行革命,正是先辈们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人统计过民国时期有多少人因为革命付出了生命,相信也无法详细地统计出来,当时地方革命到处都是,为此牺牲的人不计其数,历史只能记录一些影响较大的革命,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永远都记住这段历史,这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国时期的党派之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地方革命导致的,这些人在革命的初期,都希望带领人们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但是在革命成功以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成功后的权利欲等,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反而成为当地的霸主,虽然有些派系在内部实行一定的政策,地方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都没有想过要统一全国。

(三)共产党的革命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震惊了当时的国民政府,日本的入侵打乱了原来的部署,国民党不得不派遣大量的兵力,抵御日本的军队,但是在正面战场上,人数占到明显优势的国民党,甚至一些装配了美式军备的部队,武器比日本还要先进,却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失去了信心,要想快速地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必须联合当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共产党从创建开始,就始终代表工农阶级的利益,希望能够从本质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不但要反对封建,还要反对西方列强、独裁专制,但是由于成立的时间比较晚,而且没有资本家的支持,没有足够的资金,虽然人数上工农阶级很多,但是无法形成一定的武装力量,因此,共产党建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武装力量都比较弱小,尤其是与当时的国民党相比,军队的人数和装备都要差很多,这也是国民党不承认共产党的主要原因。虽然国民党和共产党一直处于对立的位置,但是在中华民族受到危机的时刻,共产党还是尽一切努力,想与国民党达成一定的共识,共同来对付外部敌人,而国民党在攘外必先安内的理念下,首先对共产党发动了攻击,因此共产党不得不进行回击,在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之间,艰难地生存。由于拥有工农大众的基础,在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下,共产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真正地带领国人建立了民主共和。

三、民国时期革命的错综复杂关系

(一)革命领导者的错综复杂

考虑到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特殊,发起革命的人都是有识之士,而这些领导者的出身具有很大的差异,如孙中山先生家里就是资产阶级,在出国留学后,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并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担负起了拯救中国的任务。这样的资产阶级革命领导者,在当时占到很大一部分,资产阶级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认识到中国存在的问题。能够领导革命最后走向成功的,必须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工农阶级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社会的压迫,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国内的现状,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后,就会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于是更想掀起一场革命,拯救自己的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通过实际的分析可以知道,当时很多革命的领导者,家庭出身都比较差。还有一些地方性的革命,领导者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只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进行反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革命的一种,如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派系,原来是占山为王的土匪,经过多次斗争后,最后获得地方的政权。这些人在取得成功后,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认识到工农阶级的疾苦,从而颁布很多有利的政策;二是继续压迫工农阶级,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二)革命党的错综复杂

要想彻底地革命成功,必须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因此每次革命的发起,都会出现一个新的革命党,如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民国时期,除了这两个革命党,还出现了很多其他的革命党,如地方革命中的不同派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可以算是一个革命党。这些革命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扩充自己的力量,互相之间经常会发生战争,在发生实际的利益纠纷时,大多数革命党都会优先地考虑保存自己的实力。虽然在国民党完成初步的统一后,这些革命党都愿意服从国民党的安排,但是国民党对其他党派的人数进行了限制,使得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嫡系和旁系两个大的派别,这种党派之间的隔膜,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得非常明显,首先在战斗力上,由于中央军的装备等物资供应比较充足,因此,战斗力要明显高于地方军,但正是这种物资分配上的不平均,加深了党派之间出现嫌隙,如中央军在遇到包围等危险时,地方军救援的行动迟缓,甚至找一些理由不进行救援,以此来保存自己的实力。由此可以看出,不同革命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改变,党派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如国民党和共产党就进行了两次合作,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但是最后关系还是破裂,经过了多年的武装斗争,共产党取得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制度。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民国时期,我国的社会体制比较特殊,在经过长时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后,很多有识之士都希望通过革命来实现我国的民主共和,从此走上一条富强的道路。孙中山先生无疑是伟大的革命家,尤其是在反封建统治上,在完成国内初步统一的基础上,尽力完善“共和”制度。但是由于国民党始终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以工农阶级为主的我国,无法真正使我国富强,反而进一步压迫工农阶级,最终导致反抗资本主义的革命。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革命是错综复杂的,先是反封建和西方列强,然后又是反抗资本主义,这些反抗之间还存在交叉。从革命的领导者和时间上来看,也错综复杂,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革命先辈们血洒疆场,用鲜血唤醒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最后成功地摆脱了“三座大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警示世人,只有借鉴历史的经验,以人民为发展的核心,才能够更好地健全社会制度,提高经济和科技水平。

[1]黄兴涛,王峰.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129-137.

[2]陈蕴茜.地方展览与辛亥革命记忆塑造(1927-1949)[J].江海学刊,2011(4):155-165.

[3]何卓恩,周游.“共和”与“革命”:民初“双十节”诠释之演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1(1):155-160.

[4]任向阳.从孙中山对提高政党组织纪律性的探索看辛亥革命的失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5-8.

[5]王楠,陈蕴茜.烈士祠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记忆[J].民国档案,2011(3):72-82.

猜你喜欢
革命党派系工农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看党的纪律建设
恽代英革命党思想探析
“派系撕裂校园”:暨南大学驱长风潮研究(1933—1934)
民進黨派系新動向
中华革命党时期廖仲恺在日活动的若干史实考辨
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研究
福建工农武装革命的先声——平和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