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介英译研究

2014-08-15 00:49王一茗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译法汉英景点

王一茗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汉英景介文本的语言风格差异

旅游景介翻译属于应用型翻译,其信息性、诱导性等特点要求译者以读者为核心,了解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熟悉的表达习惯。汉英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早就了各自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1]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等不同使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逻辑和文体风格、信息容量与传递等方面都迥然各异,作为译者应了解这种差异,以资考量。

首先,在汉英旅游景介中,汉语表达的华丽溢美和英语表达的朴素简洁形成鲜明对比。中文景介往往言辞华丽,强调色彩美、朦胧美,行文讲究声律对仗,多用短句句式,句式结构松散,注重句间的“意合”;相比较而言,英文用词简洁质朴,行文讲究朴素具体,多用长句句式,注重“形合”描绘直观可感。如:

“泰山的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春天,绿茵茵的山坡上,争奇斗艳的花朵儿随处可见;夏季,泰山的雷暴雨堪称奇观;秋天,火红的枫树叶漫山遍野,蔚蓝色的河水川流不息;冬日,雪盖群峰松披霜,景观素雅悲壮,别有一番情趣。喜逢艳阳日,极目远眺,重峦叠嶂,尽收眼帘。但遇阴天时,环顾四周,苍茫大地,尽入云海。”

这是一段介绍泰山的景介文字,辞藻华丽,意境优美。在英译时不可逐句硬译,而应在脑中构画出一幅全景图,找出句间的隐形联系,将多个景色镶嵌于一个句子中,使句子连贯畅达,简洁自然,不至冗长拖沓。可译为:

“Each season here has its beauty: bright flowers in full bloom covering the green slopes in spring, spectacular summer thunderstorm which are rarely seen elsewhere, blue rivers running across the mountains overlaid with red maple leaves in autumn and snow-capped mountains and frosted pine trees in winter that stage a quiet solemn spectacle of particular interest.On a clear day one can see the peaks rising one after another.When the sky is overcast, the horizon disappears into a sea of clouds.”

其次,汉语景介文本中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四字词、叠词、排比句来强化表达,达到修辞的效果;对比而言,汉语旅游篇章里修辞的运用和形容词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英语旅游篇章,英语语篇具有明显的非修辞性。如:

“峨眉山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距成都156公里,走高速公路需1.5小时。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瞰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峰峦叠嶂,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

这一段介绍峨眉山的几句文字中四字词竟出现了10次之多。四字词是一种音调优美、势如流水的修辞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但是这样的修辞方式可能会被西方读者误认为华而不实、故弄玄虚。因此,对于这样的旅游景介内容需进行提炼概括、删减调整,使译文简洁明了,切不可逐字硬译。可译为:

“156 kilometers(1.5-hour drive)away from Chengdu City in the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of China, stands the Mt. Emei with its summit Jinding(the Golden Top)towering above range upon range of rolling mountains stretching westward, all covered with snow, and in an eastward distance lying a wide expanse of flat land. It boasts of its mountainous spectacles of clouds sea, sunrise, and the marvelous natural phenomena of"Buddha's Halo" and "Holy Lamp", as well as its natural landscapes filled with large green-woods, exuberant vegetation,flowers, streams, waterfalls, etc.”

另外,汉语景介文本更多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这样可使中国读者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相比之下,英语景介通常以叙述说明的方式提供事实性的旅游景点信息。因而有些语句在外国人看来是画蛇添足,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在翻译时删去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反而明白晓畅。如:

“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依栏杆水拍堤。这是古人赞美青岛海滨的诗句。青岛是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西起胶州湾入海处的团岛,东至崂山风景区的下清宫,绵延80华里的海滨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长轴画卷。”

“Qingdao is a beautiful coastal city. It is not hot in summer and not cold in winter. The 40-km-long scenic line begins from Tuan Island at the west end to Xiaqing Gong of Mount Lao at the east end.”

译者把古诗全部删减,并对原文适当变通,不但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中其他部分的理解,反而使译文简洁畅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风格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汉英民族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不同造成的。汉民族的写作美学强调“意与境混”的上乘境界,追求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西方传统哲学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主张“客主分离”,在描绘外界自然美时,总是“站在自然之外”去欣赏自然之美。因此汉语表达常常人文色彩浓郁,具有一种虚实不定的朦胧之美,主观色彩浓厚;英语表达客观简约,追求一种自然理性之美,行文用字不喜重复堆砌,讲究句式结构的逻辑层次和有机组合,反映其逻辑严谨、思想缜密的美学特点。

二、汉英景介文本的文化价值传递

把翻译放在人类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进行考察,那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翻译决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涉及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2]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的魅力所在,把中国特色文化传递给国外游客,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而更好地向外界传播中国文化也是中文旅游景介翻译的目的之一。[3]因此,旅游景介翻译绝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而更应注重传递民族文化价值。作为译者在通晓两种语言的基础上,必须掌握源语和译语的文化,领会原语文本所蕴含的内容,并把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4]

旅游文本包括景点介绍、广告标语、景点名称、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其中景点名称最具有文化价值的高度凝练性。作为景点的核心要素,景点名称往往和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质。目前景点名称翻译一般有三种策略:译音、译意和音译兼顾。

1.译音:即完全用汉语拼音来翻译景点名称,主要用于翻译专名,多适用于景点名称中的专名为人名或自然地理名称,或景点名称较为抽象,不是简单意译可表达清楚的。如九寨沟译为 Jiuzhaigou,天安门译为 Tiananmen。但是这种“复制性”而非“阐释性”的译法有时会显得非常被动,甚至接近于没有翻译。

2.译意:即用英语翻译出景点名称的意义,通常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1)通名翻译,如石窟译为grotto,公园译为park。(2)全名意译,如紫禁城译为the forbidden city,故宫译为the imperial palace。这种转化型译意的优点是不受字面意义所束缚,便于外国游客理解,但缺点是牺牲了本族特色,不能良好地传递民族文化意义。(3)特殊性名词翻译,例如,中国的寺庙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们了解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和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寺庙里供奉着的各种各样的佛、菩萨、罗汉像在佛教里具有不同的宗教和文化意义。对于不谙佛教的游客,如果不给予适当的说明和解释,是很难欣赏和理解这种宗教文化的。佛教中的各种神灵都以梵语命名的。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世界各国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佛教中主要神灵的梵语称谓早已作为专有名词进入英语词汇中。因此,在翻译佛像称谓时既不能简单地用汉语拼音标注,也不能“中西结合”,即人名用汉语拼音,头衔用英语,而应直接使用英语中已有的词汇。如:佛 Buddha,菩萨Bodhisattva、罗汉Arhan。在涉及人名时,按照人名翻译惯例应该使用其梵语称呼。在汉译英中释迦牟尼译为Shakyamuni,弥勒 Maitreya Buddha,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3.音意兼顾:这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翻译策略,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专名译音+通名意译 如大雁塔译为 Dayan Pagoda,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译为 Zhoukoudian Peking Man Site。有学者认为这种译法把专名和通名分隔开,破坏了景点名称的完整性,导致其丧失身份识别功能,进而丧失文化价值。例如,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上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若按照这种译法将其译为Tianyi Pavilion,这个历史文化价值自不待言的文物就成了个不起眼的亭子,其文化价值一落千丈。天一阁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因而翻译时应当首先全名译音,再增补一个通名,可译为Tianyige Museum或Tianyige Ancient Library。(2)全名译音+(全名译意)这种译法既保留了汉语名称完整性,又传递了其文化内涵,但缺点是使译名稍显冗长。(3)全名译音+通名意译,即首先全名译音,然后再将通名译意出来,如九寨沟可译为 Jiuzhaigou Vally,大雁塔可以为 Dayanta Pagouda。这种译法能够保留汉语景点名称的身份识别功能,减少翻译中文化价值的丧失。试想,若将长江译为 Chang River还能让我们感觉到这就是千百年来哺育了中华民族,让我们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母亲河吗?若将其译为 Long River,我们引以为豪的母亲河在外国游客眼中就变成了一条毫无特色,毫无民族气质的普通河流。因此,在这类尤其能彰显优秀历史文化的词语翻译上不能妥协,长江应为Changjiang River,黄河译为 Huanghe River,黄帝陵译为Huangdiling Mausoleum。这种译法保留了民族文化完整性、独特性,又传递了有效信息,促使外国游客在对景点有初步确认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地探索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不失为译法上策。

三、结语

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移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需要译者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去处理文字。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下,旅游景介翻译应注意语言层面上的差异,更应注重文化价值的传达,注重可接受性和文化异质性的相对平衡,不可简单化地完全肯定或否定某一策略,应酌情而定,以不变应万变。

[1] 贾文波. 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 上海科技翻译,2003,(1).

[2] 许钧. 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J]. 中国比较文学,2001,(3).

[3] 邓红顺. 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J]. 赤峰学院学报,2010,(3).

[4] Eugene.A.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猜你喜欢
译法汉英景点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
“快”字的不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