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地位

2014-08-15 00:47李淮东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文化

裴 蕾 李淮东

(1.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 张家口075000;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62)

马家窑文化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它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一般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遗址自发现至今,学界对该文化的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对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地位作出客观的评价,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中国彩陶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陶器起源于史前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之一。我国的黄河流域一直是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别发达,不仅数量超乎寻常的多,工艺水平也发挥到极致,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或许隐含着某些我们今天还不十分了解的因素,但却直接地流露出地处黄河上游地区的远古居民对彩陶艺术的情有独钟。正是由于马家窑文化对彩陶的大力张扬,使得这一原始艺术门类在我国西北地区持续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随着马家窑文化的不断“西渐”,对新疆东部地区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彩陶西渐说”提供了有利证据,同时,马家窑文化也是最早对河西走廊进行开发的,它在中国史前文化西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张忠培先生认为:“临洮马家窑—瓦家坪遗址与兰州白道沟坪的发现,后者揭露的马厂文化窑场,为新石器考古中前所未见。这次发掘搞清楚了窑场的布局与结构;前者发现的西阴文化在下、马家窑文化在上的层位关系,给学术界提供了认识甘青地区含彩陶的文化遗存,晚于西阴文化的最初出发点,为否定‘仰韶文化’源于西方说提供了重要证据。”[1]81

其次,苏秉琦先生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通过对彩陶纹饰分析比较指出:“仰韶文化遗存在甘肃境内的移动方向是自东部到中部;马家窑文化出现时间较早,同仰韶文化联系比较密切的马家窑类型遗存的移动方向也是自东部到中部;显然是从马家窑类型派生出来的,出现时间稍晚的半山、马厂类型遗存,则是自中部向西延伸到河西走廊的西端。”[2]严文明先生就甘青地区彩陶的源流、不同时期的花纹特征和变化等做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研究,初步归纳出中国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是从东向西不断扩散的[3]325。

研究还发现马家窑文化是最早对河西走廊进行开发的。在马家窑类型的中期阶段,其“先头部队”已进驻青海东部黄河上游的同德县、甘肃河西走廊东段;马家窑类型晚期再向西扩展到走廊西端的酒泉市。总体上看,在马家窑类型阶段,向西迁徙的规模不大,比较平稳,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半山早、中期。到了半山晚期,随着齐家文化的不断扩张,半山和马厂类型时期只能向西退守。尽管退却,由马厂类型演变的四坝文化依托河西走廊继续向西拓展,进入到新疆东部的哈密盆地,直接参与了中亚地区的文化大角逐[4]201。陈戈先生在研究了新疆出土的彩陶后,得出如下结论:新疆的彩陶从东向西沿着古今交通大道东西连成一线,东疆区最为密集,愈向西数量愈少;新疆的彩陶与甘肃地区的彩陶有相同或相似处,尤其是与河西走廊西端的彩陶关系更为密切,而且二者的时间是首尾相连的[5]。由此推测,距今3400年左右,彩陶经甘肃河西走廊进入到新疆东部,足见马家窑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西渐过程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

(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是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门类。由于陶器用量大、硬度偏低,易破碎,就造成了陶器使用周期短、外形变化快、时代特征突出等特点。通过对陶器形态、组合及装饰花纹等方面的研究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及时空变化。因此,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对古代陶器均予以特别的关注,陶器也因此成为考古学文化分期、年代学比较和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素材。马家窑文化陶器器形和纹饰的丰富多变,就成为了专家学者研究史前文化很好的素材。

严文明先生认为:“彩陶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总是反映当时的生活和社会存在的。当时的社会基本单位是氏族和部落,若干部落有时又结成亲属部落或军事联盟,从而组成大大小小不同范围的人们共同体。一定的人们共同体往往有一定的信仰、风俗和艺术风格,当陶工们在制造彩陶时,不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信仰、风俗和艺术风格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因此,一定的彩陶花纹,特别是某些特殊的传统花纹,反过来又可作为区分考古学文化和隐藏在文化背后的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3]313因此,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研究不仅在考古学和历史学层面,而且拓展到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原始文化学,以及宗教艺术学、宗教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等诸多新兴学科领域。马家窑彩陶艺术所具有的丰富涵义日益被发现,彩陶的意蕴得到了多领域更广泛的诠释。林少雄的《洪荒燧影:甘肃彩陶的文化意蕴》,程金城的《中国彩陶艺术论》,蒋书庆的《破译天书:远古彩陶花纹揭秘》,靳之林的《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以及何星亮所著的《中国图腾文化》,赵国华的《生殖崇拜文化论》,王大有的《图说中国图腾》,等等。这些专著在展开叙述论证时无一例外地以马家窑彩陶纹饰为例证,还有很多学术论文专门以马家窑彩陶为研究对象,朱志荣和徐云敏的《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王巾的《马家窑彩陶艺术中生殖崇拜观念的表现》,陈永祥的《马家窑彩陶舞蹈纹饰解读》,等等。

马家窑彩陶上刻划字符也特别受到学者的关注。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例如,青海柳湾出土彩陶器上有大量的刻划文字,据统计:绘有符号花纹的标本共有679件,可分为139个不同符号[6]253。这些符号为中国汉字起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被誉为“黄河流域史前时期第三个彩陶中心”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彩陶源流之大轮廓建构的重要一环,其半山—马厂类型彩陶在甘青地区乃至中亚腹地这一广阔范围内的史前——青铜时代文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长达数千年的我国史前彩陶工艺史上,前后出现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彩陶中心,它们分别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年,当仰韶文化在黄河中、下游衰落之时,在黄河上游出现的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个彩陶中心。它既不同于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但又与前者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它可谓是后来者居上,以石岭下类型为新的起点,别开彩陶工艺的新生面,并在距今4000年前后创造了中国西部彩陶的顶峰——半山彩陶。马家窑文化在我国西部开辟了另一个新局面,加长了我国彩陶工艺的历史[7]。

《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一书的著者认为,文化渊源上马家窑文化是在陇东地区仰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马家窑类型阶段,保留有若干仰韶文化的基本母题和元素,但在进入半山类型以后,器形、花纹和配色等方面则摆脱了传统羁绊,呈现出新的艺术格调,并将这一风格延续到马厂阶段。公元前2000年以后,马厂类型在河湟地区全面衰落,但彩陶艺术的影响并未随马厂类型的衰落而消亡,而是在西北地区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比如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也都保留部分彩陶因素;更偏远的在柴达木盆地的诺木洪文化,也发现有少量彩陶制品。这些区域在马厂类型以后的数支考古学文化均不同程度地制作和使用彩陶,应为半山与马厂类型彩陶文化因素深远影响的直接后果。甘肃河西走廊,马厂类型通过“过渡遗存”演变为四坝文化,并将彩陶这种文化特质全盘移植到四坝文化之中。随着四坝文化的继续西迁,又将彩陶这一文化特质引入到新疆东部地区,对那里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不难理解,半山—马厂类型彩陶在甘青地区乃至中亚腹地这一广阔范围内的史前——青铜时代文化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4]201-202。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在甘肃西部逐步演变为四坝文化,并于大约公元前3800年或稍晚,进入到新疆东部的哈密盆地,对这一带的青铜时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马家窑文化在中国农业文明起源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农业最早发生的主要起源地之一。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史前农业经济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限,北部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粟作农业经济文化区,南部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地处黄河上游地区属马家窑文化的遗址包括: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兰州白道沟坪和红古城、永靖马家湾、永昌鸳鸯池、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等遗址。这些遗址中都有不同数量的农作物遗迹的发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自然遗物中农作物标本有稷、粟和大麻籽。稷出土较普遍,数量也较多;大麻籽出于粗陶罐中,全部炭化,保存甚好,果实多数完整;F8和F20所出两颗极小的标本,初步鉴定为粟粒[8]154。另外还有其它谷物和油料标本,遗存非常丰富。1974—1975年在青海柳湾墓地发掘的318座马厂类型墓葬中,半数以上的墓都随葬都有容积较大的装有粮食(粟)的粗陶瓮作为随葬品[9]。农业生产发达情况可见一斑。

值得关注的还有属马家窑文化小麦遗迹的发现。世界上公认的小麦、大麦最先在西亚栽培成功,最早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黄河流域地区古代小麦是由西亚、中亚传入的。但面对中国境内现有考古发现的物证则提出了疑问。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武功赵家来发现龙山时期小麦秆印痕尚属孤证,那么近年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期及夏商西周时代的小麦已被多次发现,又对照新疆(中亚的一部分)、甘青一带已发现的早期小麦,都不能从时间和路线上显示出小麦依次由西向东传播的迹象。至少日前缺乏有力物证,不能肯定黄河流域地区最早小麦即骤然来自中亚、西亚。由此,有观点认为普通小麦(即六倍体小麦)应是在我国独立起源的[10]。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甘肃河西走廊东灰山遗址多次发现了炭化小麦,由于这些特殊“文物”直接关系着农业文明的起源,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但是由于对这批小麦的C14年代测定结果与其埋藏地东灰山遗址在年代上存有矛盾之处,对这批小麦的来源,专家们一直心存怀疑,并有不同认识。李水城、莫多闻两位学者将前人的考古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2004年,他们发表了《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年代考》一文,其初步结论:东灰山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是距今4500—5000年前的农产品,它们属于人工栽培驯化的六倍体普通小麦中的圆粒小麦,栽种这些小麦的主人应是当时定居在这一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居民。至于这些小麦出现在年代较晚的东灰山遗址内,则完全是由于自然营力作用下一个偶然事件导致的特殊结果[11]。这些属于马家窑文化遗存的小麦是目前中国境内所见年代最早的炭化小麦标本,马家窑文化所在地河西走廊地区极有可能就是中国普通小麦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中心之一。

广义农业除了包括种植作物,还包括养殖畜禽。马家窑文化的养殖业也非常发达。如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兽骨,种类和数量都较多。家畜种类丰富,主要有猪、狗、牛、羊、鸡等[8]154。这些发现不仅说明了当时马家窑时期畜牧业比较发达,深入研究还揭示出:“从上述各种家养动物在甘青地区出现的时间、顺序和特征看,新石器时代的甘青地区是一个接纳来自不同方向的多种家养动物的区域。羊和马很可能是从西面传入……这些动物传入路线可能就在河西走廊……猪和狗几乎可以肯定是从东部传入的,牛很可能也是来自邻近地区。甘青地区各种家养动物的出现过程很特殊。其实,英国学者伦福早在1970年就已认识到这个由西向东的传播过程,指出当时的交流包括互惠的交换等几乎全部的行为,涉及多个层面。我们认为,当时的狗、猪、牛、马和骆驼等家养动物是通过文化交流进入甘青地区的,家养动物的传播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群的接触和交流。在甘青地区,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就开始了人口迁徙这一复杂过程,并持续了很长时间。”[12]

马家窑文化的农业发达还表现在农业工具种类齐全,数量繁多。东乡林家出土的石制工具,就特别发达。早期数量较少,制作精致,多为通体磨光,形制规正;后期数量甚多,制法以打、琢、磨兼施,一般较粗[8]156。青海柳湾马厂类型墓葬中共出土各种生产工具869件,其中石质工具有592件,约占66%。这些工具包括石斧、石锛、石刀、石镰、石凿,等等。石器多数是磨制的,通体磨光,少数为打制石器,硬度大都较高,刃口锋利。总之,当时的人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石器制作技术[6]86。生产工具的形制和数量发生的变化,乃至制作工具的熟练程度,都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当时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农耕技术水平的提高。

此外,东乡林家还发现了属生产工具的青铜刀,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物,约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在其后的永登蒋家坪马厂类型遗址也发现了铜刀,两者定性鉴定属青铜,系单范铸成,形制也比较进步,在其他的同类文化中尚未发现。青铜刀的发现表明当时人们可能已进入金石并用期。虽然严文明同志不排斥林家青铜刀的出现,可能与当地矿产资源条件有关,并非有意识地冶炼青铜合金的结果[13]237;但是林家的青铜刀则明显是经过冶炼并由两块范浇铸而成的……这表明当时已会炼铜,和仅知锻打天然铜制器物的技术有很大不同。可见,黄河流域的仰韶时代已掌握了冶炼、浇铸铜器的技术,而至少仰韶文化晚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14]。足见马家窑的青铜刀对于探索中国铜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彩陶特色文化,而且在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基于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马家窑文化本身既是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发展,它其中的许多因素都影响到周边地区。马家窑文化诸多遗存证明这一时期的地区之间人们的交流和文化传播是很频繁的和重要的,它在中国史前文化交流的历史亦具有重要的地位。

[1]张忠培.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历程[M]//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J].考古学报,1965,(1).

[3]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M]//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4]李水城.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陈戈.略论新疆的彩陶[J].新疆社会科学,1982,(2).

[6]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柳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7]曾骐.黄河流域史前文化中的彩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8]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M]//考古学集刊:第4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9]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的主要问题[J].考古,1976,(6).

[10]任式楠.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J].学术探索,2005,(6).

[11]李水城,莫多闻.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年代考[J].考古与文物,2004,(6).

[12]傅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J].考古,2009,(5).

[13]张忠培.中国早期铜器的发现与研究[M]//中国北方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4]安志敏.中国早期铜器的几个问题[J].考古学报,1981,(3).

猜你喜欢
马家窑彩陶文化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