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种植及加工新技术、新成果(一)

2014-08-15 00:51
四川农业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白芷类群川芎

川芎高产高效模式研究

成果来源单位: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本项研究针对川芎单产低、效益不高及粮药争地的矛盾,将厢、垄、宽窄行3项传统栽培技术有机地结合,改川芎常规的等行距栽培为宽窄行栽培,改厢式栽培为厢垄式栽培,并在其宽行中间种作物,提高了川芎的单产及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经1989~1992年系列田间试验,总结出了“厢垄式2.5∶1模式”、“半旱式稻茬免耕川芎2.5∶1模式”、“2.5∶1模式间作大蒜”3种川芎高产高效模式技术。已推广面积6500亩,年增产川芎25万余公斤,较传统栽培法平均亩增产32.9%;年新增产大蒜32万余公斤,提高了投入产出比,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3种模式属国内首创,实用性强,易于推广。尤其是半旱式稻茬免耕栽培川芎技术,促进了水稻—小麦免耕复茬技术向水稻—小麦—水稻—川芎免耕复茬轮作技术发展,丰富了半旱式水稻栽培的轮作内容;兼之间作技术合理的应用,使道地药材川芎生产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川芎良种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成果来源单位: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本项研究针对川芎生产上种源为混合群体、产量低、抗病力弱等问题,通过品种资源调查、分类,选择出8个原始类型,采用同功酶等先进技术,经过多年多点比较试验,筛选出川芎良种2号。

对川芎良种2号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移栽期、合理密植、施肥、早春覆膜栽培、化学除草、摘尖与激素促控等系统研究,总结出了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川芎道地产区推广种植800余亩,平均亩产230.47 kg,较混合群体增产57.75%,该良种苓子节盘大,千苓重较一般混合群体高30%~40%,块茎圆而大,折干率高,抗病力强,产品质量与混合群体有明显差异,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显著。

黄连选种研究

成果来源单位: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四川黄连生产一直走复杂类群,由于类群构成复杂,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课题组为了进一步提高黄连产量与质量,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工作。

按植物形态、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品质主成分、后代表现的一致性,进行了地方栽培类群的分离与纯化。不仅奠定了基础,也为黄连的广泛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在理论和育种实践及开发利用上,都有重要价值。

选种从实际出发,采用集团选择法,既有利于保持原始类群的适应性,又选出了纸花叶、肉质叶、草细叶等品质,增产显著,品质优良的品系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黄连首次育成的新品系,有推广应用价值。

在良法配套技术上,除了吸收群众丰富经验外,提出了一些较有成效和应用前景的技术(中子辐射、选苗移栽等),并从生产实际出发,初步研制出比较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生产水平。

本项研究选出的新品系累计推广面积已达283亩,增产30%,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白芷早期抽薹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成果来源单位: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本项研究从遗传及影响白芷早期抽薹的环境、栽培因素入手探明:①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白芷是异花授粉植物,地方品种均为异质杂合体。②造成早期抽薹的根本原因是自交(近交)的结果。早期抽薹性状是由三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环境(播期)和栽培条件(氮肥)也有影响。根据早期抽薹主要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去除自交(近交)植株,保持原种的高度杂合性为主的防止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白芷早期抽薹,使早期抽薹率从20%下降到5%以下,减少了产量损失,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本项研究结果在白芷早期抽薹的遗传原因分析上,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对从根本上防止白芷早期抽薹,提高种子生产质量,改良品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猜你喜欢
白芷类群川芎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对季节动态的响应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的体内外HPLC图谱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