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象对食用豆的危害调查及防治措施

2014-08-15 00:51余东梅欧阳裕元
四川农业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虫蛀蚕豆豌豆

□徐 华 余东梅 欧阳裕元 杨 梅 宋 锐

四川省由于其多样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悠久的种植历史,食用豆资源较为丰富,是我国食用豆主产区之一。其中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种植面积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合理的膳食结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食用豆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豆象属于仓储性害虫,其对食用豆的侵染一般从田间开始,成虫迁飞到豆荚上产卵,幼虫孵出后蛀入种子内部进行取食,并随着收获后的种子在仓内继续进行危害。危害后,食用豆重量降低、营养丧失、质量受损严重。仓储过程中,豆象幼虫转化为成虫后,造成二次危害,二次危害对食用豆储存造成更大影响。为了研发出高效的豆象田间及仓贮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系统解决豆象对蚕豆和豌豆等主要食用豆的危害问题,我们在成都、南充、达州、内江开展以蚕豆、豌豆为主的食用豆豆象调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过程与结果

1.仓储调查过程及结果 我们分别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内江市农科所、达州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主要农贸市场、各示范县的农户进行危害调查,收集数据凭证。通过调查,发现本区域蚕、豌豆象发生存在以下特点:

豆象常年发生,且分布广泛。通过对简阳、乐至、内江、南充、达州等地种植户的调查发现,主产区农户在蚕、豌豆生产和收获的过程中均未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储藏方式多用编织袋、塑料袋等保存,调查的5个主产区常年有豆象发生。

豆象危害程度受多种原因影响。调查发现危害程度受种植地块轮作时间、气候、储存方式及储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常年种植的地块危害较未种植过的地块重;气候干旱年份发生较轻、温湿气候较多的年份发生较重;密闭贮存的发生较轻、自然放置的发生较重;另外受储存时间影响也较明显,储存时间越久的发生越重,储存2年以上的危害率个别高达60%以上。

豆象种类较多。通过对蚕豆、豌豆、豇豆、绿豆等多种豆类的调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蚕豆象和豌豆象最普遍,绿豆和豇豆在川东北山区发生较多(种植面积较大),川中丘陵地区如简阳、乐至等地发生较少。

2.田间调查方法及结果 我们于4月上、中、下旬在试验基地(新都区、龙泉驿区)展开田间调查,采取田间定点圈定10行/品种的方式进行观测,收获种子500g/品种,不处理,统计虫蛀率,于2011年7~10月进行室内统计。同时,简阳、达州、内江、南充等地示范县各自进行田间调查(未进行田间防治),收获种子500g/品种统计虫蛀率。共完成蚕、豌豆豆象危害调查53份,其中蚕豆21份、豌豆32份。调查结果如下:

蚕豆象危害情况:因本区域种植的豌豆花期即将结束,即已过豌豆象成虫发生高峰期即将结束,田间仅发现0~5头成虫/品种,大多数品种未见成虫踪影,仅见个别豆荚上有小黑点。蚕豆象成虫于种子保存约2个半月羽化破皮而出,通蚕(鲜)6号的虫蛀率最高达5.96%;苏03005和日本大白皮的虫蛀率在2%~3%之间;简阳周家乡的大白胡豆、达州市大竹县石河镇本地胡豆的虫蛀率在1%~2%之间;成胡10号、成胡15号、成胡16号、苏03010的种子中未发现豆象成虫,其余均低于1%。结果表明,鲜食型蚕豆比干籽粒型蚕豆豆象危害程度高,花荚期未采取任何措施比采取过防治措施的危害程度高。

豌豆象危害情况:因本区域种植的豌豆花期已过,即已过豌豆象成虫发生高峰期,田间未发现豌豆成虫。豌豆象成虫于种子保存约1个月陆续羽化破皮而出,虫蛀率均在0%~3%之间。结果表明田间防治后的虫蛀率低于未防治的,大粒型的较小粒型的虫蛀率高,颜色浅的较颜色深的危害率高。

二、防治措施

根据课题组科技人员、各示范县农技人员、农户等实践经验,并结合调查结果,总结出以下几点防治意见,能有效降低豆象的危害率:

1.及时防治 在花期使用氧化乐果或敌杀死,连续防治3次,在上午9点至下午5点进行施药防治,以此杀灭成虫,减少其产卵数量,从而降低其幼虫对种子的危害。

2.密封熏蒸 种子收获晒干后,及时密封熏蒸,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磷化铝,能遏制虫卵的发育,影响幼虫的形成,降低成虫的数量。

3.经常翻晒 及时将已有成虫杀死,减少其对其他籽粒的二次侵害。

猜你喜欢
虫蛀蚕豆豌豆
蚕豆花开
且将蚕豆伴青梅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蚕豆大嘴巴
朱森林养生漫画
朱森林养生漫画
虫蛀川芎挥发油成分GC-MS研究
豌豆笑传
豌豆笑传之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