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视域下泸沽湖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的初探与研究

2014-08-15 00:45芦金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摩梭摩梭人泸沽湖

芦金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

一、泸沽湖地区的舞蹈民俗文化资源简析

泸沽湖地处四川省的盐源县与云南省的宁蒗县交界处,是我国最清澈的高原湖泊之一。它以迷人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民俗文化一度享有“中国西南的一片净水”、“人类母系文化”、“人类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东方的女儿国”等美誉。因其是“高原动植物的宝库,珍禽益鸟的乐园”,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驻足流连。自然风景是泸沽湖旅游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地的人文民俗也是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为彝族的一个分支,由于其所在的区域是一个汇集了藏、蒙、彝、纳西以及汉文化的精髓区,因此多民族的文化元素逐渐融合并形成了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该地区的舞蹈资源丰富,其中甲搓体是当地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摩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摩梭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祭祀信仰、社会礼仪习俗及民俗节庆密切相关。

(一)母系式生产生活方式

母系社会是指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它是氏族社会的初级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全球现在所剩的母系社会文明集中体现在非洲中部、中国台湾地区阿美族、中国大陆泸沽湖地区摩梭族。

摩梭人在家庭中一直保留着特殊而古老的女性当家、女性传宗接代、“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大家庭”文化特征。他们的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终生各自居住母家,白天不能生活在一起,偶尔居住时间必须“暮合晨离”,摩梭人称之为“阿夏”婚,也称为“走婚”摩梭语叫做“舍舍”,意为“走走”很形象的表现出了这种特殊的婚姻形态。村寨中的“走婚”习俗一直崇尚情感至上的传统,摩梭人不会因为旁人意愿、家族出身、门第身价等限制而改变独立、人性的自由婚姻样式,他们的婚姻方式以灵性为机遇,以渴望相聚。

摩梭人独特的“走婚”习俗与本地区的母系传统式是分不开的,在“母系大家庭”中主要有母亲操持家事,权力有女性掌控。在氏族中为了维护女性为主体的形态,有的家庭中可能男多女少,那么就可以通过“走婚”的习俗让外来的女性维持、打理家事。

在摩梭家庭中,孩子只认母亲不认父亲,父亲没有赡养子女义务而是由舅舅担任男性角色照管下一代。摩梭家族生活中“以女为贵,以母为尊”的形态已经成为了世界研究人类社会形态和母系社会婚姻习俗的活化石。

(二)宗教祭祀及舞蹈表现

摩梭人主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主,信仰“达巴教”和藏传佛教“喇嘛教”。在每一年的宗教仪式中人们常跳“罕摆迪”、“格而搓”和“巴巴俄搓”集中舞蹈,有驱邪撵鬼之意,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摩梭人的宗教舞蹈中,保存了我国原始遗址的痕迹,在“达巴教”中祭司是原始宗教中集巫、医、艺为一身,是摩梭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其摆铃、海螺等法器对宗教研究具有一定价值;“达巴教”中用原始象形文字写成的达巴经书,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医学、战争等方面,其宗教古籍中至今扔有“达巴”能解读,被称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三)社会礼仪及特色典礼

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习俗礼仪,按照走婚的习俗,摩梭人凡年满13周岁就要在母屋的火塘旁举行成人礼,在当地人称为“穿裙子”(女子)和“穿裤子”(男子),在成人礼长辈和达巴唱穿裙歌,成人礼之后就以为这婚姻生活的开始,摩梭少女就可以在花楼上接待喜欢的“阿夏”;成人礼是摩梭人在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礼仪,那么在成人礼之前的礼仪为“米月酒”是摩梭人对于新生儿女向世界报道的礼仪;在成人礼之后为“葬礼”是摩梭人的灵魂回归故里,与祖先团聚。这三个典礼浓缩了人的一生,它不仅体现了社会礼仪中社交活动的意义同时也体展现了摩梭人独特的民族特性。

(四)民族节日及歌舞样式

摩梭人保留了本民族特有的节庆活动,如转山节、转海节、祭祖节、牧神节、祭太阳神节、端午喝汤节等。这些节庆都伴有歌舞,其中转山节与转海节的舞蹈体现了摩梭人所带有的母性色彩。通过转山、海载歌载舞的样式来祭拜“谢纳米”意即“目海”的泸沽湖,将泸沽湖比作母亲,感激母亲的乳汁哺育了世代的摩梭人。其神灵的女性形象是摩梭人心目中不能动摇的神灵庇佑着这片东方女儿国。

二、川滇开发泸沽湖舞蹈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概要

民俗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着当地旅游文化的开发情况。一个地区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及民族活动的开展是地区民族旅游开发的直接表现。少数民族歌舞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传统节日中,以民族歌曲、舞蹈、服饰以及饮食结构等一系列的民族性裙带显现并映射出该地区的原始文化形态和开发现状。

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主要民间舞蹈称为“甲蹉体”,是民间群体性歌舞,据说源于古代部落的征战,是本部落酋长发动民众地域外族入侵,在寨口燃起篝火,载歌载舞以壮军威,也是欢庆军队凯旋的表达形式。发展到现在,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摩梭村寨的男男女女变四面围拢过来,点燃篝火,跳起欢乐的舞蹈。参与者总是彼此接触,他们跨着同样的步伐,做着同样的动作,他们的手拉着手或者肩搭着肩,通过这种形式加强彼此的联系,使自己的社会存在得到承认,从而加强自己的群体性和归属感。

(一)川内泸沽湖区舞蹈资源的保留特点——传统继承

在泸沽湖区四川辖域的文化资源开发中,摩梭人的歌舞文化特色突出。

当地独有的舞蹈形式“甲蹉体”随着摩梭人的产生而产生,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其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劳动、战争、节日节庆等主题展开。甲蹉体的每一宗舞步都会搭配固定的一首民歌。乐曲的转换使舞步也随之变动。“起始舞步”在摩梭语称为“粗支”(意思为开始),动作整齐统一,均为前进两步跺脚两步。这个动作如同舞蹈前的热身运动,用以呼朋引伴准备进入下一个舞蹈阶段。“甲蹉舞”一共有72个跳法,而现在整理收集的仅有34个。

“甲蹉舞”的结构编排与当今的舞剧编排技法不谋而合,均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甲蹉体的前几个传承动作均源自于纺线织麻的生活原型,而以欢庆的情绪为收尾。

四川地区的“甲蹉体”保留了较为传统的舞蹈样式,当地的摩梭妇女蓄长发盘在头顶,穿红、绿、黑色上衣,白色长裙,系艳色腰带,男子则戴毡帽,穿短上衣和长裤,上衣上独有的纽扣、图案装饰。平时的生活与舞蹈的时候是保持一致的着装,女子穿红色绣花的金边上衣和白色长筒形状的百褶裙,围着篝火,形成圆圈状舞手踏足,歌声嘹亮。

“甲蹉体”的队形在四川地区是很讲究的。领舞的一般为男子,男子十几个一组在后面女子一组,在后面接着男子二祖,以此类推。且相邻舞者依次以食指相扣在舞队的带领下呈现半圆形或者圆形围绕篝火成逆时针方向行进。

由于甲蹉舞是一种群体性活动,所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男女寻找伴侣的机会。若相邻男女舞者相互中意则在舞蹈中,将食指相扣的食指反扣于对方的掌心,以表示爱。

“甲蹉体”伴奏为乐器伴奏——竹笛(材质为“糯米竹”,现已绝迹)。这种乐器类似于古老的羌笛。音色悠扬动听,清脆悦耳,伴奏者为舞队的第一个,“笛声一下给脚板痒”当笛声响起的时候,人们很快的加入舞蹈中,随着节拍闪胯跺脚,甲蹉体舞蹈真实的反应了当地人的生活。

甲蹉体现存的舞步现在已经渐渐的失传,这种原生态的舞蹈虽然古老且陈旧,但是恰恰告诉了我们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再现了他们原始的信仰和民族,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人类遗留下的文化遗产。

(二)云南泸沽湖区舞蹈资源的发展特色——商业开发

云南里格的泸沽湖地区,相比四川地区多了几分鲜明的文化商业特色。

“花楼恋歌”如同云南地区的文化品牌,以围绕摩梭人天生会唱歌、跳舞;13岁开始恋爱,爬花楼,都走婚;一辈子都在恋爱;男耕女织,喝酥油茶;一辈子离不开火塘等民族生活等生活表现为内容,体现了摩梭人一辈子都离不开妈妈的母系大家庭特色。通过围绕摩梭人母系大家庭商业艺术打造,让游客们能够直观的了解摩梭人民俗风情,领略神秘的母系文化,进而度过愉快难忘的泸沽湖之旅。

“花楼恋歌”相较于一般意义的民族歌舞样式,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剧场的运用。为满足演出侧重于真实呈现摩梭人的生活并传达质朴情感的需要,“花楼恋歌”在剧场设计上别出心裁,小巧别致。

剧场的整体布置完全参照现实摩梭民居的布局,并力图复制以重现民居的古朴装修风格。这样的舞台设计,可以使观众在特定情境中零距离地感受摩梭人的生活,并将摩梭文化与当代主流社会相比照;剧场中心表演区是一个放大了的祖母屋,观众席置身于剧场内部,无意间便成为祖母屋周边环境的一部分。巧妙的安排使得表演区和观众席浑然一体,增强了舞台的质感和观众体验的真实感;在中心表演区的周边,有两组环绕的花楼,观众在感受摩梭人的浪漫色彩的同时也观赏了摩梭建筑的特点;此外,分隔剧场与泸沽湖的墙面可完全开启。当剧情需要时,墙面的开放可将剧场与泸沽湖衔接在一起,使虚拟的生活场景与现实的自然美景完美结合,将表演推入高潮。

“花楼恋歌”的表演部分也主要依托“甲搓体”舞蹈。其演员都是由当地的摩梭人组成,为了满足剧情的发展也需要专业的歌舞人才的加入,其已经具有了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服装在保留传统的服饰风格同时,为了演员有意识的加入了“亮片”,以达到舞美演出效果。

“花楼恋歌”的“甲搓体”的队形,更加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在舞蹈中以牵手的形式主动将游客纳入表演之中。相邻舞者的牵手方式为“五指相扣”或者“握手式”。在这样的舞蹈形式之中,有效地将游客的风情体验情绪推到极致。

“花楼恋歌”以伴奏带取代了传统的竹笛现场伴奏(其中小落水村虽然保留了演员现场演奏的习俗,但在整个甲搓体中的分工更加明确。若是身兼领舞角色的演奏者,则仅负责演奏不跟随舞动)。另外,为满足该地区的较大游客承载量,竹笛不得不借用音响设备扩大音量。

云南地区通过增加游客的多样性体验服务,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泸沽湖女儿国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花楼恋歌”民俗舞台剧项目,将商业化表演和旅客的体验相融合,逐步成为了其大力推动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川滇两种舞蹈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

纵观川滇两地的泸沽湖旅游开发,各个地区都存在着利弊,一边是民族文化的保护有待旅游产业的开发,而另一边是则是旅游资源开发面临民族文化的抢救。如何合理有序地对泸沽湖地区民族旅游进行开发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民族特色旅游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的竞争与优胜劣汰已然渗透并扎根于民俗民风的发展演变之中。能够以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的参观、了解及体验的特色旅游方式,可以逐渐使该种民族文化从风格各异的民俗民风中脱颖而出,取得市场份额竞争的优势,产生良好的效应,形成经济与文化的良性循环,并逐渐演变成强势文化;反之,则渐变为弱势文化。在与强势文化的较量中,弱势文化若固步自封,忽略资源和环境的变化来求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开发泸沽湖区的摩梭文化旅游资源亦是如此。

云南辖域的泸沽湖地区旅游开发,在传统民俗中注入了大量的商业元素,以商业运作模式为基础,宣传了民族文化。因该模式能给旅客生动直观的旅游体验,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使得该区相较于四川辖域的泸沽湖景区而言,有着更旺的人气;而四川辖域的泸沽湖地区则以相较更为保守的方式传承和宣传民族文化,对商业宣传的力度不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度自然也会较弱。

同一湖区,不同的运行方式,导致了同一种文化的表现出现了强弱之分。两个地区的交往和碰撞必然会使得“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产生影响。在对泸沽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这种“重商”的“强势文化”与“重传承”的“弱势文化”一直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共存的情景中。

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弱势文化逐渐出现屈从,造成旅游开发中文化的发展失衡。尤其是某一文化板块的过渡开发,势必会造成另一文化板块的同化变异。例如,在泸沽湖云南地区对文化资源的商业开发中,为了满足游客的感官需求,在演出的形式了会有意识的“娱人”效果(如服饰加入亮片增强舞台效果)。服饰的夸张性改变,迎合了旅游者花钱买欣赏的需求,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却缺失了传统服装的质朴感,使得旅游者更多的是关注表象的绚丽,体验感官上的刺激,而忽略了舞蹈本身所传达的美,享受心灵愉悦。

三、对泸沽湖地区舞蹈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及建议

云南泸沽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在运用商业模式进行管理的基础上,以歌舞文化作为发展载体。在扩大景区影响力、提升旅游经济的同时,吸引了部分歌舞研究者的注意力;四川辖域的泸沽湖则是在“以传统的文化形态为载体,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的挖掘。在相对完好的保留了甲蹉体原貌的同时,保证了研究资料采集的完整性以及原始性。

从文化考察研究的价值角度出发,四川地区的开发模式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直观效益的角度而言,云南地区对旅游的开发显然更胜一筹。然而,轻视文化强调经济亦或是忽略经济只重文化地开发泸沽湖的摩梭旅游资源都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找到传统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两者间的平衡点,才能有效地实现旅游地区的综合性平稳发展。

(一)提高民族意识,保护歌舞民俗

泸沽湖地区的文化及其表现形式,是全国乃至全球鲜有的。它是社会演变过程中遗留给我国文化体系的一个生动的文化瑰宝。

摩梭人作为保留母系氏族文明的活化石,其生活状态,语言表达,舞蹈形态,手工制造都因少且精而烙下了无可取代的烙印。这些少有的文化表现形式,使人们对其抱有好奇,抱有探索,这使得摩梭人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有了与生俱来的优越性。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精神物质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的快速消化程度。摩梭人在将自身传承的民族特色转化为社会需求产品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社会分工、淘汰,并受到经济交换的价值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摩梭人必须发挥文化主人翁意识,对于本民族的歌舞文化资源有足够的主动性。自觉维护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提高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否则,摩梭人的文化将如同历史上的昙花一现。

(二)抢救传统遗留,整合舞蹈资源

由四川、云南两省文化部门牵头,发动当地和全国各地的艺术工作者、高校师生和舞蹈爱好者,特别是当地的民间艺人,对目前存留下来的34首笛曲和34种舞蹈套路进一步的收集、整理,还原最原汁原味的笛曲曲调、歌曲唱词和舞蹈动作。其中,对动态的舞蹈部分进行数字化记录并建立档案,笛曲和歌曲部分除了数字化记录之外,还应分别制作曲谱和歌谱,有利于改善目前仅靠口传身教的传习方式。此外,对甲搓体的伴奏乐器——竹笛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和原生形态的表演服饰、装饰进行深入地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并核实资料的真实性,力求全方位地还原甲搓体的原生风貌。

(三)加强对外联系,打造舞蹈精品

泸沽湖地区的舞蹈文化资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保留传统部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创新,加强与对外的联系,能够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感受到这一宝贵的人类精神遗存。当地教育部门可以选取优秀的青年摩梭人,进修专业舞蹈院校或者舞蹈团体,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交流。借助当代的编创技法打造舞蹈精品剧目,参加舞蹈大赛以及国际交流演出。摩梭人对于舞蹈精品的打造,不仅能够提高本民族的影响力、壮大信心,而且更能够成为一种文化传承载体,实现世界精神资源的共享。

泸沽湖地区舞蹈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动态性长期工作。自然季节规律性变化、游客数量周期性变化、经济增长波动性变化、民俗文化不定向性变化、旅游需求非常规性变化,都是湖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考虑指标。如何建立一个针对该区域的动态性、封闭循环的旅游开发模式;以何种形式保证该模式的正常运作;如何应对该模式运行中的突发情况;确保将经济需求与文化传承放在一个平衡的开发环境之中,对专家学者及政府而言,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1] 武鹏.母系社会与女性天皇[J].北方文学(中旬),2012(8).

[2] 徐旌.摩梭人之民族文化探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6).

[3] 徐斌.现代社会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冲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4).

[4] 郭颖.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欲开发[J].旅游学刊,2001(3).

[5] 李伟 .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的发展选择[J].民族研究,2004(2).

[6] 杨明荣 .泸沽湖设问四川旅游业[N] .华西都市报,2000(2).

[7] 赵世林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传承[J].思想战线,1995(6).

[8] 陈烈,黄海 .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原则[J],热带地理,1995(3).

[9] 巴兆祥 .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0] 薛群慧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探悉[J].思想路线,1997(5).

猜你喜欢
摩梭摩梭人泸沽湖
Mosuo on the move
MOSUO ON THE MOVE
摩梭人的婚姻风俗
静美泸沽湖
(三)欢聚在泸沽湖
摩梭姑娘
摩梭阿妈
泸沽湖就是你的家
浅谈摩梭人的婚姻史
谁在异化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