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初探*

2014-08-15 00:45位雪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民众力量

位雪燕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把人民作为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在正确把握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基础上,以人民群众为目的来把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而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能够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不仅理性认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而且重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1920年以前,毛泽东还是一个民主革命者,还没有实现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由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出于自己的直观自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就有了初步认识,提出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毛泽东对广大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从“圣贤创世”到“民众联合”再到“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的发展历程。

毛泽东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熟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一度在毛泽东人民观中占据主导。青年毛泽东曾经把人民群众看做是不得大本、盲目行事、随波逐流、为圣贤君子利用的工具。因此,毛泽东认为倚重圣贤君子,开化民智,启迪民心,革新民质是完成救国救民的根本途径。这一时期,“圣贤创世论”是毛泽东历史观的核心,认为救国救民任务的完成需要圣贤君子来拯救愚钝的人民大众。

在五四运动中,毛泽东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逐步由“圣贤创世论”转变为“民众大联合”。毛泽东这时虽然提出了民众大联合,但并没有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来认识民众的作用。他在《湘江评论》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思想:“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292毛泽东把近代以来的各种革命一针见血地总结为由强权得自由,指出平民主义是对抗各种强权的根本主义[1]293。他大力提倡应该积极进行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1]390并非常乐观地认为:“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1]393-394因此,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比其他民族而先告成功[1]394。毛泽东根据自己的直观自觉,初步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1920年以前还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通过朴素的唯物主义直观自觉,认识到民众联合力量的重要,但并没有从彻底的唯物史观立场去分析和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1920年以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武器,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有了更加准确的认知和定位。

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欲改造中国与世界,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使中华民族脱离压迫之境,使中国人民摆脱奴役之苦,欲达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的,必须要找到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决定力量,必须要找到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毛泽东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最终提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历史作用。1927年,他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赞颂农民运动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并且提出农民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2]33因此,共产党对广大群众的宣传、组织应该是引而不发,跃如也。以上思想是毛泽东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动民众的实践中形成的,这为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进一步认知奠定了思想基础。

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青年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号召广大青年要动员和组织工农群众,才能最终为取得革命胜利创造条件。“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3]562他还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3]565因此,毛泽东认为,全国的青年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全国民众奋起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3]56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把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概括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观的高度吹响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时代号角,为在中国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人民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还体现为人民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在对广大人民群众历史地位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在革命斗争的实际过程中,形成了人民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的思想。毛泽东提出革命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把广大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使人民群众过上自由、民主、平等和幸福的生活。人民群众既是革命战争的目的,也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认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2]139毛泽东在对广大人民群众历史地位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经过革命战争实践的锤炼,逐渐形成了人民战争理论。因为民心和民力的对比在战争中至关重要,毛泽东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他强调:“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3]469“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3]531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把中国民众动员起来“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3]511-512在一定程度上,民众的充分动员能够弥补武器等其他方面的缺陷,“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3]480。因此,毛泽东强调:“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3]512因为“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136。毛泽东还特别注重人民群众自觉性、主体性的发挥,因为“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3]477-478。

可见,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地位,重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作用,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注重发挥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自觉性、主动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条件。

四、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5]1467在他看来,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

毛泽东提出了“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唯物史观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毛泽东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5]1512他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6]319“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6]278“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6]253因此,毛泽东强调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为“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7]490。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广大人民群众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决定力量。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又超越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他把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凝练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把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尽管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有重视人民群众的思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为统治阶级更好地压迫人民服务的。因此,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仅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而不是目的。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摆正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提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8]14。这一观点与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聚合民心民力、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对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民众力量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怀疑一切的力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