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2014-08-15 00:53龙巧仙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贵港537000
吉林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骨科置换术下肢

龙巧仙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 贵港 537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它是骨科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如果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1]。在预防与治疗,护理起着重要作用。

1 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有文献报道:DVT是由于多种危险因素动态相互作用产生,其中以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血管壁的损伤三大因素而致病[2]。

1.1 创伤与骨折是DVT主要因素:创伤与骨折可以看做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初因素。有文献报道:在对创伤骨折死亡的死体解剖过程中发现,约62%~65%的死者下肢存在深静脉血栓。

1.2 长期卧床及肢体制动:骨折后长期卧床、固定姿势状态下发病机会增加。卧床2周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卧床3 d的患者[1]。

1.3 年龄与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高。80岁较30岁的发病率可增加30倍[1]。老年骨科患者往往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可诱发DVT[3]。体重指数超标也是DVT的高危因数,体重指数BMI>30 kg/m2的患者下肢DVT发病率是BMI<25 kg/m2的9.6倍[4]。原因是肥胖患者血脂增高时血液呈高凝易栓状态。

1.4 麻醉方式:麻醉可导致肌肉麻痹,失去收缩功能,周围静脉扩张使静脉平滑肌松弛,内皮细胞受牵张而胶原纤维暴露,是术后易发DVT的重要原因。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术后DVT的发生明显低于全身麻醉患者[2]。

1.5 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暴饮暴食、高脂肪餐等可使血液的粘稠度增加,便秘可使腹内压增加而影响到下肢静脉的正常回流[5]。

1.6 医源性因素:反复静脉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和输注各种刺激性强或高渗的溶液造成化学性损伤。

2 DVT的护理评估

护理过程中应重视对各类危险因素全面评估,对具备DVT危险因素的患者要积极预防DVT,做好预见性护理[6]。本院采用Autar量表评估DVT,在患者入院24 h内或手术后24 h内完成评估。可筛选出高危人群,如分数高达11分以上者,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干预措施。

3 DVT的预防措施

3.1 做好评估及健康教育:为患者做细致的心理护理,讲解DVT的危害性及预防DVT的重要性,以取得理解与配合。同时做好控烟教育[7],保持无烟环境,烟中尼古丁即会引起血管内膜损害,有促使血小板聚集,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使血液粘滞度增高。术前1周,嘱患者戒烟。

3.2 一般预防措施

3.2.1 早期活动:文献报道[8],DVT发生时间在伤后或术后1 h~22 d,其中3 d内发病者占53.2%,可见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伤后或术后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可增加深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且痛苦小,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简单有效的方法[9]。患者入院后或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不能活动者,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同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

3.2.2 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避免在下肢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左下肢反复穿刺[11]。留置针不宜留置时间过长,以防加重静脉血栓或新发静脉血栓症状[12]。偏瘫患者避免患侧输液。推广普及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

3.2.3 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输注对血管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时应稀释并缓慢输注,必要时重新建立静脉通道[13]。

3.2.4 多饮水:饮水量2 000~3 000 ml/d,防止血液浓缩,使之水化,降低血液粘稠度[14]。

3.2.5 合理的饮食搭配:宜吃清淡的食物,多食富含卵磷脂的食物。有利于改善血液粘稠度,使血栓不易形成。多食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维生素C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蔬菜中的纤维在肠道能阻止胆固醇的吸收可降低血液粘稠度。

3.2.6 环境:注意保暖,保持病房无烟环境,以免寒冷及尼古丁等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粘稠度[15]。

3.2.7 保持心情舒畅:受伤后或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16]。

3.3 机械预防方法

3.3.1 间歇充气压力泵的使用:有关文献报道:术后用空气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能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对DVT有一定的预防作用[17]。

3.3.2 医用弹性袜的使用:运用医用弹性袜,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瘀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从而预防DVT的发生[18]。

3.4 药物预防的方法:药物是预防DVT的有效方法,它能够避免血栓复发和蔓延,并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有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是预防DVT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19]。具有以下特点:较少与血浆蛋白结合,生物利用度高达90%。严重出血并发症少,较安全,无需常规监测[20]。

4 小结

总之,骨科住院患者DVT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DVT的防治工作重在预防,护理人员不仅要认真评估各种危险因素,更要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同时重视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预防与护理。相信随着医护人员对DVT的重视和临床与护理经验的不断积累,从根本上杜绝DVT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1]贺爱兰,张学明主编.实用专科护士丛书骨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7.

[2]庞春艳.浅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 吉林医学,2013,34(13):6115.

[3]杜丽萍,吴强爱,黄利双,等.气压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的 护理[J].浙江医学,2008,30(10):1147.

[4]吴振鹏,陈彦章,宋奕宁.体重指数及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6):611.

[5]张 莉.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饮食指导与减少便秘的发生[J]. 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02.

[6]杨 青,杨淑萍,陈玉兰,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研究,2001,19(11B):2389.

[7]戚培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4):53.

[8]卢伟杰,白 波,余楠生,等.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J].医师进修杂志,2005,28(S1):6.

[9]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2.

[10]唐泓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631.

[11]尤奎成,侯 平,何 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问题认识[J]. 医学综述,2011,17(3):393.

[12]寿月琴.下肢静脉栓塞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29):6.

[13]丁艳玲,冯学华,郭立芳,等.高龄下肢骨折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6):115.

[14]郭宝珍,张水银.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3,20(3):47.

[15]柳秧珍.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预防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82.

[16]李振香,李 萍.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护理研究,2008,22(6C)1637.

[17]何宣莹,罗盛清.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干预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70.

[18]潘晓云.医用弹性袜预防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9,1(24):46.

[19]Clavijo - Alvarez JA,Pannucci CJ,Oppenheimer AJ,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body contouring surgery:A national survey of 596 ASPSsurgeons[J].Ann Plast Surg,2011,66(3).228.

[20]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 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90.

猜你喜欢
骨科置换术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