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的意味

2014-08-15 00:49罗永平
江苏丝绸 2014年4期
关键词:业界丝绸专家

文/罗永平

本期杂志报道了今年江苏丝绸业界一件大事,即“江苏省丝绸产业的传承与创新省级高级研修班”于2014年7月29日至31日在太湖之滨的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举办。这是十多年来我们江苏丝绸界的第一次培训,也是江苏丝绸转型升级节点期的重要培训。培训可以用“功德圆满”四字来概括,因为无论从参加人数、授课内容还是培训效果都比预计好得多。从中我们深深感到,丝绸业界人士对现代知识的迫切渴望,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懈追求,对传承与创新丝绸产业的殷殷期盼。

丝绸是传统产业,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尽管丝绸仅占纺织纤维总耗量的千分之一,是纺织大家庭里的小老弟,但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其原料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及产品较强的国际性无以伦比,为国家创汇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扪心自问,我们在丝绸产品开发、后整理加工、品牌打造、文化创意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进入21世纪,丝绸业界改革改制,涌入市场,奋力拼搏,彷徨、苦闷、伤心、喜悦多有经历,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转换脑筋,向现代科技、向品牌建设、向丝绸文化转思路,调结构、求升级、谋发展。这就需要学习。而学习较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有组织有计划举办各类培训。

琢磨这次培训,似觉有几多意味:

一是授课老师遴选的讲究。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我们邀请了国内一流的蚕桑丝绸业界的专家、学者。有院校的教授、研究员,如华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蚕桑系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刘吉平;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金子敏;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王国和。有工作在生产经营一线并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如江苏省丝绸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工李世超;江苏省丝绸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高级工程师刘立人。还有质量检测专家,如国家丝绸与服装检测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杭志伟等。

二是课程设置理论与实际结合。授课内容尽量倾向生产经营一线,既有专业理论内容,又有市场经营内容,还有丝绸文化及产品质量保障的内容。如“茧丝绸资源利用”、“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研究”、“丝绸的艺术表现”、“织造府与丝绸文化的传承”、“丝绸产品质量与标准”、“丝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

三是精心组织。丝绸产业的培训中断十多年,针对丝绸企业因改革改制其性质产生重大变化,全省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的状况,承办单位全力发动,甚至一家一家企业联系、动员。以致原定80名学员的名额一再突破,达到150余名,连浙江、山东、北京的企业闻讯也来报名,我们始料不及,又心中窃喜。

四是参加培训的年轻人居多。教室中青年为大多数,80后也有一定人数,他们听讲认真,思维活跃,使人欣慰,感到丝绸后继有人,产业阳光灿烂。一些企业老板也来参训,他们专注的程度令人敬佩。

五是贯彻始终。按以往经验,培训首日人员最多,尔后稀稀拉拉,结业时所剩无几。但这次三天培训自始至终,人员满满,座无虚席,连培训场所工作人员都感到惊讶,直呼想不到。

培训圆满结束,学员普遍额手,我们也总结经验,以利今后再次举办。

猜你喜欢
业界丝绸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请叫我专家
丝绸情调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