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师计划”培养保障体系构建初探*

2014-08-15 00:52莫中成蔡恒玲谢远杰唐显庆李美香罗红梅龙治峰龙双涟南华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衡阳400南华大学教务处通讯作者
基础医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卓越医师

莫中成,蔡恒玲,谢远杰,唐显庆,李美香,罗红梅,龙治峰,龙双涟, (南华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衡阳 400;南华大学教务处; 通讯作者)

卓越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医师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对于促进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卓越医师教育试点改革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如何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以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众多医学院校对“卓越医师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配套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研究,其培养保障体系的重要性也日渐体现,本文就我校“卓越医师计划”培养保障体系的构建实践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1 构建“卓越医师计划”培养保障体系的原则

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是以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整合各部门力量,严密组织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活动,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约束激励、监督控制等职能,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责权清晰、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有机整体,成为一个使培养结果最大程度地与人才目标相适应、与社会需求和期望相适应的系统[2,3]。“卓越医师计划”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统一,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质的“卓越医师”为目标。因此,认真构建与完善“卓越医师计划”的培养保障体系是监管“卓越医师”培养过程的有效手段。我校在构建“卓越医师计划”培养保障体系方面,遵循以下原则。

1.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卓越人才观 “卓越医师计划”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加强人文素质为基础,因材施教,结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需要,科学严谨地构建学校卓越医师教育培养保障体系,构成学校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卓越医师、全面提高医学高等教育质量的总思路,树立卓越人才观,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5]。

1.2 坚持理论结合实践,促进课程整合 加强基础实验、临床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形成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并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临床实践教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按照“卓越医师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实施专业整体优化为原则,以课程整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的全新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线,实现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临床、临床与临床的交叉渗透。

1.3 坚持教学资源“卓越化”,保障教学质量 按照“卓越医师计划”培养的目标与要求,集中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强化“卓越医师”教学的师资力量,充分整合学校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的“卓越医师”培养的教学平台体系,有效保障“卓越医师”培养成为学校医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为提高“卓越医师”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

1.4 监控实施“主体多元化”,有效保障实施过程按照“卓越医师计划”的培养要求,严格要求并监管各个培养环节。“卓越医师计划”的学生管理及培养管理涉及学工部门、教学学院、教务部门及附属医院实习管理部门等多个环节,学校本着规范从严管理的原则,奠定了监控主体多元化的模式,形成学校、学院(附属医院)、教学院系多层分级管理的模式,形成学校和附属医院(社会)共同监控的格局。

2 我校构建“卓越医师计划”培养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培养保障管理体系 “卓越医师计划”的实施需要政府、高校、附属医院等社会各层面的大力支持,因而建立多层次完善的管理体系十分必要。我校是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的地方高校,学校根据上级相关的文件要求和我校的工作实际,及时成立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南华大学“卓越计划”工作方案》,为顺利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为保证“卓越医师计划”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以校领导、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及各医学教学相关学院的主管院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审定“卓越医师”的培养方案,制定学校与附属医院合作交流的管理办法。同时,成立由医学院院长为组长的学院“卓越计划培养工作小组”,负责“卓越医师”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此外,我校还成立“卓越医师”培养校外工作协调组,负责见习、实习实施方案,协调落实医院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整个培养体系形成了“校”、“医学院(医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学校对“卓越医师计划”全面管理,有利于将“卓越计划”的培养措施落到实处。

2.2 以“卓越计划”培养总体要求为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正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卓越计划”培养的总体思路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能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与实践体系建设,教师的角色从内容传授者转变为问题指导者。此外,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不是拔尖计划,也不是强化培养计划,而是使不同类型的医学教育都能够提高人才水平的计划,即从知识、能力、水平等综合方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技能熟练、基本人文素质全面,充分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地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并具备高端医学人才潜质。

我校的“卓越医师”培养,结合培养农村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五年制本科人才,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基本标准,以达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基本要求,同时体现全科医生特点,培养能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和乡镇为范围的融“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并能促进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3 根据学校实际,创新培养模式 “卓越医师计划”以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医学业务素质、熟练的专业技能的临床应用型医务人才为目标,以科学设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充分有效的临床实践环节、先进可行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合理匹配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在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①调整培养阶段。将原有的2.5+2+0.5 学期的教学安排调整为 2.5+1+1.5学期的教学安排,即将10个学期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实习教学”三个阶段,1-5学期在校本部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6-7学期学生到各附属医院进行专业课学习和临床见习;8-10学期进行临床实习。②临床教学采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方式,新生在入校军训期间,就开展现场止血、现场包扎、中暑、骨折固定、人工呼吸、搬运伤病员等现场急救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践。此外,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安排学生在当地的社区和乡镇卫生院进行社会调查,增加学生对临床工作的了解。③改革实践教学安排,将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加强实验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临床生产实习总共安排72周,在三级甲等医院实习48周,其中内科、外科各16周,妇产科、儿科各6周,传染科、老年医学科各2周。安排在二级医院实习8周,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实习各6周,在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实习各2周。

2.4 培养“卓越医师计划”专用师资,充分保障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类型主要有: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科研型四类。教师队伍中缺乏有企业(医院)工作经历的教师,更缺乏实践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针对“卓越医师计划”培养要求,我校联合省卫生厅,专门组织了相关的师资培训,利用假期,选拔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养。2013年暑假,我校专门组织了湖南省全科医师师资力量培训,覆盖范围涉及我省医学院校及各承担医学生实习教学的医生,有效提高了“卓越医师计划”师资的教学水平,充分保障教学效果。

2.5 建立新的“卓越医师计划”考核与评价方式,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卓越培养计划评价需改进现有教学评估体系和方法,原有标准已不适用。对于“卓越医师计划”中师生的考核,重点不是考评教师“教”的是否规范,而是评估教师“带”的过程和实际效果。由教学管理部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团的资深教师组成听课考核小组,深入课堂听课,通过广泛的“评教评学”听取师生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和建议,组织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了解社会对学校卓越医师教育教学的需要等。为及时反馈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学校建立了质量预警和预案制度,对各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性教学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预评估,及时收集和发布影响质量的各种信息,对不利因素进行预警,把学校“卓越医师计划”教学质量方面的信息反馈给有关决策人员。此外,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考核,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体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书面报告与口头演讲相结合等多样化和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学校已制定或实施了参加项目(含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研究、各类竞赛学分和企业实习的学分认定办法等,从而有效保障“卓越计划”实施的效果。

卓越医师的培养不仅是国家的需求,同时也是医学院校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和国内外办学地位的需要。培养符合“卓越医师计划”目标要求的医学人才,除了要构建符合目前教学实际且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要有充分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卓越医师计划”实施保障体系是保障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的关键。我校在实践过程,充分整合学校的现有的优势资源,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师资力量,在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的同时,改革课程教学,建立新的教学考核机制,有效保障了“卓越医师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以“卓越医师计划”的教学改革为契机,探索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之路,并以卓越医师教改班为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1] 黄瑞,陈永珍.卓越医师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650 -651.

[2] 顾嘉,张航,唐永升.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59 -63.

[3] 陈多宁.试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J].内江科技,2007,(3):76 -77.

[4] 李凯军,郭丽双,胡江平.“卓越医生”的培养与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5):643 -644.

[5] 许世华,黄忠仕,曹军.对地方医科院校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5):871 -872.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卓越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