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原则研究

2014-08-18 02:57蒋志琴
文教资料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创作群众

蒋志琴

(南京艺术学院 在站博士后,江苏 南京 210013)

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原则研究

蒋志琴

(南京艺术学院 在站博士后,江苏 南京 210013)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具有巨大的力量。本文首先分析了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其次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 精神文化产品 创作原则 生产原则

一、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具有巨大的力量。2010年7月,胡锦涛同志 《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②。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但是本民族文明进步的结晶,而且是凝聚和激励全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积淀本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学术界一直在尝试定义“文化”概念,总体而言,“文化”定义途径不外乎关系定义,过程性的动态定义,以及历史性的静态定义。文化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探究和追寻真善美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③文化活动可以区分出物质性的、制度性的、精神性的三类结果④,由此形成关于文化的物质性、制度性、精神性的三类理解。精神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显示了这三者的综合。可以认为,精神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孕育了人类的精神家园,具有价值导向、民族凝聚等功能,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人类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主要表现在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陶冶思想性情等方面。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是以观念形态存在,以一定物质为载体,呈现人类从事物质文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意识形态的产品。它具有物质性、制度性、精神性等特征。

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首先,它必须依附有形的物质载体。其次,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经历着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消费的生产过程。因此,在生产消费层面上我们可以说,“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需求和消费的共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特殊性(文化产业),也决定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必须考虑政治立场、文化内涵(内容和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必须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要始终重视和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还是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原则

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而“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⑤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一直在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在创作和生产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而在“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从上到下的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包括理论、新闻、出版、报刊、小说、诗歌、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决不能给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以及危害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当然,“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噪,国内的各种噪音杂音,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⑥。

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一问题:首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刻反映当今时代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大力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⑦其次,要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精神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从而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正如1994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强调的:“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总之,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就是要求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把数量不断增长和质量显著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又好又快”地繁荣发展。也就是说,要自觉地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表现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在社会生活中获取素材、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反映人民意愿、人民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坚持内容优秀和形式多样化原则

为了让精神文化产品能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辩证关系;二是提倡先进文化的大众性与文化精品贴近性的辩证关系⑧;三是处理好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关系。其中,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辩证关系是核心,因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

精神文化的主旋律主要指反映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观念形态的核心思想,这种核心思想在精神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⑨。可以看出,弘扬主旋律主要针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而言的。提倡多样化,体现了尊重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内在规律性要求,因为多样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提倡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就是要求文化工作者通过提高作品的风格、形式、题材和品种的丰富性,推进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客观反映,这主要体现在:弘扬主旋律,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提倡多样化,必须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所在。⑩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

妥善处理先进文化的大众性与文化精品贴近性的辩证关系也很重要。先进文化的大众性主要指文化所具有的全民共同的价值和利益趋向的进步性特征,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同时,先进文化必须通过大众化的形式广泛传播为大众所普遍认同。正如《易传·系辞上》所云:“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可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根本特征。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我们说,先进文化必然来自人民大众,体现人民意愿,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

精神文化产品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方向,有利于实施正确的创作方向,有利于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有利于实现先进文化的大众性与文化精品的贴近性的辩证统一。因为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始终是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产生精品力作的土壤和根基。古今无数的优秀创作实践表明:能否创作生产出厚重隽永的文化精品,关键看创作者是否始终关注现实生活、聚焦普通群众,是否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刻的生活感悟,作品是否能够经受群众和实践的检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

在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中,我们要重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问题。思想性指文化产品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知识性指文化产品传承文明、传播知识的作用。艺术性指文化产品审美育人、提升情趣、陶冶情操的作用。观赏性指文化产品赏心悦目、娱乐身心的作用。

与意识形态领域其他生产相比,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同样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普遍性,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思想性、知识性寓于艺术性、观赏性之中,并通过艺术性、观赏性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缺乏艺术性、观赏性,精神文化产品就会缺乏吸引力,难以为群众所接受,而所谓的思想性、知识性就无从谈起;缺乏思想性、知识性,精神文化产品的艺术性、观赏性就失去了内涵,缺乏深度,更容易丧失作品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中,要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丰富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把数量不断增长和质量显著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为了维护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性,我们必须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维护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⑪

(三)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为了不断推进中国文化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必须正视以下事实:精神文化产品仍是“产品”,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仍是“生产”,发展精神文化产品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生产的一般规律⑫,它与其他社会产品的生产的区别主要有四点:(1)生产目的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2)精神文化是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的最主要因素;(3)精神文化创造者的创新精神是维持和扩大这一生产的关键因素;(4)精神产品能对消费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决定了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特殊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产品的生产必须注重“两个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目前,人民群众主要有两类需求:一类是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二类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属性,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则主要靠市场满足。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好地配置社会资源,使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使更多的人接受优秀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实现经济效益,而且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基于人民群众的两类需求,文化单位被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由此区分出了精神文化产品所具有的“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两种属性”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追求经济效益就是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社会效益是社会效果和社会利益的总称,主要关注事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讲求社会效益就是注重精神文化产品深层次的内容通过思想性、艺术性等人文价值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引领人们陶冶情操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整体文化素质。

总体而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搞产业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则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⑬。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在“两种属性”中,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商品、产业、经济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我们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就忽视其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也不能以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排斥其商品的一般属性,而应该把两者统一起来。因为商品属性决定文化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文化产品履行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功能。

除了把握文化产业和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经济属性两种属性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两者可能发生冲突的原因和特点:精神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突出表现在它是精神文化类的消费产品,对消费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产生直接、根本的影响。因此,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不能违背社会风俗的一般要求;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青少年(以未成年人为主),这就对精神文化产品内涵的健康问题提出了要求,要求它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或者至少没有负面的元素;多数承担“走出去”任务的中国精神文化产品也会负载某些内涵,在国外消费者心中,它们代表中国文化,创作这类精神文化产品时要特别注意弘扬中国文化中的精华,而不是一味考虑出口的数量。

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换句话说,虽然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有文化形式、载体的差异,但承载的精神(文化的灵魂)是一致的,必须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搞产业化,也要在内部引入激励机制,改善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就是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还要把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是否愿意购买和消费作为检验经营性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空谈;如果不讲社会效益,不符合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即使暂时会获得一些蝇头小利,最终也会被边缘化直至被逐出市场,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社会效益反过来又成为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经济效益的增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

三、结语

作为一种生产产品,精神文化产品具有一切商品的产业属性、经济属性,它的特殊性在于,精神文化产品还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两类需求,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提供形式多样的优秀的文化内容,还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注释:

①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13.

②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要.2002年11月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10.

③蒋志琴.关于“文化”概念的相关辨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

④物质性的结果主要指改造外部自然界所取得的具体的成果,如物质生活资料;而制度性的结果,即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如政治法律制度等。至于精神性的结果,是指培养教化人自身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而言就是人的思想、道德、价值、情感、传统、习俗等观念性的东西,以及这些观念的物化形式,如书籍、艺术作品等。郑广永.文化的超越性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8—16.

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编写组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0.

⑥1991年7月江泽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分别见中国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21、22、26.

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编写组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专题七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13-214.

⑧王莹.关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哲学思考[J].学术探索,2012(8):59.

⑨中国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39-40.

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编写组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专题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64.

⑪所谓庸俗,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上,就是以机会主义的心态、实用主义的做法、投机取巧的方式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文化领域的庸俗表现多种多样。例如,以粗制滥造追求所谓的票房;新闻评论或者文化批评中,以人身攻击取代学术争鸣等。所谓低俗,是指低于公众道德遵守的行为。低俗现象在文化领域时有出现。例如,一些影视作品为了吸引公众注意,不断地突破社会公众的道德底线,影视创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炒作绯闻,以此吸引公众的注意。所谓媚俗,就是曲意迎合人们的不良嗜好,采用不正当手段取悦观众或者读者,以此谋取不正当利益。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媚俗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新闻评论作者为了迎合某些特殊群体的观点,不顾是非曲直,以无中生有、掩盖真相等手段对现行体制或公众人物进行挖苦和嘲弄,以赢得部分人的喝彩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编写组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专题七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21-223.

⑫钱光培.我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及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现状、特点、规律与对策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1(2):16.

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编写组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解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95-96.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创作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好刊社会效益高
《一墙之隔》创作谈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创作随笔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