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重负,11岁少年累成“小老头”

2014-08-18 08:45林海
现代家长 2014年7期
关键词:小老头天才少年白发

林海

一晚3个培训班,

“天才少年”白了头

林志坚2002年出生,父亲名叫林平安,母亲名叫刘燕兰,夫妻俩都在湖南省宁乡县城做生意。林家周围的邻居都是做小生意的,他们和林家一样,深知小商贩的辛苦,所以都不愿孩子将来做小买卖,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因此,家长们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相互攀比,看谁家的孩子受教育多,参加特长培训多。

刘燕兰一向争强好胜,当然不愿输在儿子的教育上。发现邻居的孩子上幼儿园就会背唐诗,她十分痛心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她将生意交给丈夫打理,自己回家做了全职太太,将全部精力放在培养孩子上。刘燕兰给自己定的任务是:除了照顾儿子的一日三餐外,就是督促儿子学习。为了和其他家长交流教子心得,她还学会了上网,注册了QQ。看到哪个家长的孩子读了某个培训班,刘燕兰就赶紧把儿子也送去读这个培训班。她认为,这些孩子都是儿子将来考大学的竞争对手,儿子比他们少读了什么班,将来岂不是要吃亏?这种竞争心理越来越强,到后来,刘燕兰几乎患上了焦虑症。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读了什么班,如果不送儿子去读这个班,她心里就不踏实。

从林志坚6岁进小学开始,刘燕兰就送他到县文化馆的书法、口琴培训班学习。到了二年级,林志坚每天晚上都要参加3个培训班的学习。就这样,短短5年时间,他先后参加了书法、绘画、舞蹈、小提琴、钢琴、写作、英语、奥林匹克数学等20多个培训班!

学校要开八九门课程,再加上每晚3个培训班的学习,此外还有一大堆作业,林志坚每天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早晨6点,刘燕兰就像报时的公鸡一样,准时把林志坚从床上拉起来。睡眼惺忪的林志坚,一边洗脸一边听录音机的英语播音,之后匆匆进厕所。正在准备早餐的刘燕兰,这时总会从厨房里冲出来,把一本书塞到儿子怀里:“快趁这工夫背几个英语单词!”吃完早饭,刘燕兰还要护送儿子上学。名为护送实则监督。就是走在路上,林志坚还得背英语单词,如果背得慢了,刘燕兰还要催他。

下午一放学,同学们欢叫着冲出学校。林志坚也急匆匆地往校门口走,因为此时妈妈早已等在学校门口了。刚出校门,刘燕兰就焦急地喊道:“快啊,慢吞吞的,要迟到了!”林志坚是个听话的孩子,小跑着奔向妈妈。刘燕兰接过儿子手里的书包,拉着儿子就走。等上完3个培训班,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了,林志坚困得眼皮直打架,刘燕兰给他冲的营养麦片,他都是闭着眼睛喝下的。可是他不能睡,因为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写呢。有下午在学校里没写完的,也有晚上培训班老师布置的。

作业还没写几行,林志坚就趴在桌上睡着了。刘燕兰发现后,立刻上前揪耳朵捏鼻子把儿子弄醒。林志坚揉揉眼睛,可怜巴巴地求刘燕兰:“妈,就让我睡一会儿吧,求您了。”刘燕兰总是把脸一沉,厉声喝道:“不行,今天的作业今天写完!”林志坚有时也反抗,扔下笔号啕大哭。刘燕兰也心疼儿子,可想想此时别的孩子都写完了作业,自己的孩子怎能输给他们?于是,她又硬起心肠对儿子说:“妈也是为了你的前途,你不是为我们学习,是为你自己的前途奋斗,没有点毅力,将来怎么做大事?你不听话,爸爸回来又要打骂你了。”她连哄带吓,林志坚只得继续写作业。等写完作业,已是深夜零点。精疲力竭的林志坚扔下笔直奔床铺,倒头就睡……

5年来,林志坚几乎每天过的都是这种紧张的生活。2013年春节吃年夜饭时,林平安问儿子最想要什么礼物,林志坚毫不犹豫地说:“我最想要的是能一连睡几天几夜也没人管我!睡得够够的,足足的!”林平安听了,神情不禁恻然。刘燕兰把儿子搂在怀里,柔声说:“别怨妈妈,妈也是为你好。”林志坚懂事地点点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燕兰的督促下,在学校,林志坚的学习成绩排在班级前列,绘画和英语特别突出。当有人称林志坚为“天才少年”时,刘燕兰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可她的笑还是有一点苦涩。由于长期精神紧张,从9岁起,林志坚的头发开始渐渐变白,到11岁时,头发全白了,人越来越消瘦,眼圈发黑,而且背也有点驼。

医嘱减压放出笼,

孩子竟不会玩了

从二年级起,林志坚头上就长出了几根白发。当时,林平安和刘燕兰都没在意。林志坚9岁时,头发突然白了一多半,夫妻俩这才有些着急,带着他跑遍了县城的医院,也找了不少治白发的名医和祖传秘方,但都没有什么效果。刘燕兰夫妻开始以为儿子是“少白头”,虽然双方家族史并无此病。直到林志坚10岁那年,刘燕兰夫妻带他到长沙的医院去看病,才从医生那里知道,儿子的白头发既非遗传也不是什么怪病,而是因为精神长期高度紧张所致。医生叹息道:“这孩子是被活活累成了这样。目前没有治他白发的特效药,以后可千万要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平时再多吃一些核桃、何首乌、黑芝麻之类的营养品。”

带着医生开的药回到家,刘燕兰天天为儿子熬药。林志坚一吃就是大半年,最后都吃腻、吃怕了,一看到这些东西就呕吐,后来只得停药。林志坚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多,到后来头发就全白了。

2012年5月,林平安听说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儿科教授来湖南休假旅游,正在一个朋友家走亲戚,他和妻子赶紧带着儿子来到朋友家拜访。教授详细询问了林志坚的情况后,对林平安夫妇说:“孩子的白发主要是精神压力太大造成的,你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孩子的负担太重了,长期这样下去,不但他头发变白,身体其他器官也会未老先衰。你们一定要给他减压,孩子才11岁呀。要让他多玩玩,多跟同伴交往。让他多睡觉,这样他的精神才能放松,身体才有可能逐渐恢复正常。”

上次听医生说孩子是学习紧张、精神压力太大白了头,刘燕兰还将信将疑,现在连教授也这样说,她才意识到,自己确实把儿子逼得太紧了。当天夜里,刘燕兰和林平安商量了大半夜,一致决定:每晚停掉的两个特长培训班,只保留一个。晚上让儿子少做一个小时的作业,提前一个小时睡觉。节假日则带着儿子出去玩。然而,让刘燕兰夫妇没想到的是,天天喊困的林志坚已经习惯了熬夜,早一点上床根本就睡不着。有时即使睡着了,做梦也在算试题,口里还含混不清地念着单词。第二天,刘燕兰问儿子:“志坚,昨天夜里睡觉你念叨啥呢?做梦了?”林志坚叹息着说:“妈,您说这叫不叫梦呢?梦中不是在算试题就是背单词。”

林志坚甚至也不会玩了。节假日,林平安带他去公园玩,不一会儿,他就嚷着要回家写作业。林平安想起医生的话,说:“志坚,你看风和日丽的,咱们在草地上玩玩不好吗?”可林志坚从来没有玩过,不会玩,也不觉得玩有趣。他忧郁地说:“爸,我也知道玩能治我的病,可是不知怎么的,不对着课本,不写作业,我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儿子不会玩,精神怎么能放松?刘燕兰也急了。她亲自出马,带着儿子去看电影,但林志坚从来没看过电影,自然也没兴趣,电影放映到一半,他就睡着了。

或许儿子不愿意跟大人玩?刘燕兰想让儿子一个人出去玩,可又怕不安全,就找隔壁邻居的孩子陪他玩。可是玩了一段时间后,邻居的孩子就不跟他玩了。刘燕兰一打听,原来,伙伴们在一起玩时,林志坚对玩什么都不感兴趣,玩不了多久,他就坐下来一个人背英语单词,或者画画。有时背着个画夹出去,名为玩,实为绘画写生,伙伴们自然没办法跟他玩到一起,并讥讽他说:“你是‘天才少年’,我们高攀不上,你还是‘白发老爹’,这个我们更学不来。” 此后,“白发老爹”这个绰号就在同学中间喊开了。为此,林志坚十分苦恼,只得戴着帽子上学。在学校,他变得越来越孤独,总是一脸忧郁,不与任何同学交往。

一个周日,刘燕兰特意带儿子走亲戚,为的是让亲戚家的孩子和林志坚一起玩。出门前,刘燕兰到商店给儿子买了一顶漂亮的帽子戴上,以掩盖他的满头白发。到亲戚家后,亲戚的儿子邀来几个同学和林志坚一起到学校操场踢足球。不一会儿,林志坚就体力不支,被一个伙伴轻轻一碰就摔倒在地,帽子掉了,露出满头白头。这时,大伙一阵哄笑,一齐围过来,像看怪物似的看着他,对他指指点点。林志坚伤心地哭了……

体质差痛失一等奖,

“天才少年”多少辛酸泪

2012年9月28日,学校举行“热爱祖国立志成才”演讲比赛。林志坚是这次演讲的重要人选。一个星期前,老师就告诉他,这次演讲比赛,教育局的领导和一些企业家都到场,如果谁能获一等奖,就能得到一台笔记本电脑。林志坚听后,下决心要拿第一名。他太渴望有一台电脑了,他曾向父母要过电脑,但爸爸不同意,担心有了电脑后会影响他的学习。为了赢得笔记本电脑,林志坚花了几个晚上认真写了演讲稿,又请作文辅导班的老师修改润色。

演讲比赛那天,学校操场上坐满了人,除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外,还有教育局的领导和县里的一些知名企业家。林志坚是最后一个上台演讲的学生。他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自己的演讲稿,台下鸦雀无声,显然大家都被他的演讲打动了。就在林志坚即将演讲完毕时,突然一阵风刮来,吹落了他的帽子,露出了满头白发,台下顿时发出一阵哄笑。林志坚羞愧难当,匆匆朗诵完最后两句,逃也似的冲下台……

林志坚觉得自己出了这么大的洋相,丢了面子,一等奖可能拿不到了,心里十分难过。老师安慰他说:“没关系,你的演讲最好,肯定能拿第一!”然而,事情的结果并不像老师预料的那么美好。林志坚的满头白发引起了教育局领导的注意,他们还找林志坚了解情况,发现他脸色不好,身体瘦弱。教育局领导问林志坚:“你平时都参加什么体育项目?”平时林志坚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田径成绩是最差的,还赶不上班上的女同学。当着教育局领导的面,他低头不语,脸红到了脖子根。领导直摇头。

结果,演讲表现良好的林志坚没能获得一等奖,领导说他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典型。为此,林志坚哭了整整一个下午。当天夜里,他辗转难眠:自己不但没拿到笔记本电脑,还在那么多人面前出丑,被大家嘲笑。思来想去,他觉得这一切都是逼他成才的父母造成的!

2014年1月5日,全国部分儿童教育专家聚集长沙,为“问题少年”家长解惑释疑。接到通知后,宁乡县教育局干部找到刘燕兰,希望她能带着林志坚去长沙,作为一个揠苗助长的典型案例,让专家们对这种“天才少年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引导,给30多位参加座谈的家长上一课。此时,刘燕兰正在反思,听说有专家指点,便欣然答应。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千万不能对孩子搞揠苗助长和车轮战术,这样只能害了孩子,毁了下一代。一位专家沉痛地说:“父母的无限期望与孩子的快乐童年,到底孰轻孰重?谁该为造就白发少年反思?”刘燕兰听了,若有所思……

【编辑:刘波】

猜你喜欢
小老头天才少年白发
父亲的白发
分数就是王道:一个天才少年如此陨落
与其羡慕,不如努力
浅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
等一下
小老头卖瓜子
妈妈的白发
我变成了小老头
年度进步最快选手陈天宇“Cty”
谢谢你给我温柔